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科普传播存在着媒介歧视、效率低、边缘化等诸多问题,"三网"融合为构建跨媒体科普传播模式提供了可能。本文以三网融合及其对科普传播的影响和科普传播现状为背景,从体系结构、组织形式和社会效益等方面浅析了科普传播在"三网融合"时代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2.
众所周知,"动漫"本身的确是个舶来品,从日本进口而来。但是,"动漫"一词却是中国人凭借自己的审美意境给出的名字。起先,这种融合了影视语言的绘画艺术创作形式从日本传播过来的时候,标注的是"卡通"的名号。"卡通"这个字眼是根据意大利语的"carton"一词直译而来,原义是指一种厚纸,不过现在大部分人所理解的卡通是指一种夸张并具有象征性的美术绘画技法。  相似文献   

3.
董健 《新闻窗》2010,(6):69-69
说新闻,是指主持人用讲话的形式,把新闻事件传达给受众的一种表达方式,有别于播音员的播报新闻。"说新闻"的形式产生于上世纪50年代,在电视新闻中,"说"作为自然的语言传播样式,随着电视节目的需要而逐渐渗透到大众传播领域。  相似文献   

4.
从明星“车祸门”事件看公众人物危机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和大众传媒影响力的日益增强,公众人物危机事件也随之增多,"车祸门"、"涉毒门"、"结婚门"等事件层出不穷。本文以危机传播的"信息流"、"影响流"、"控制流"为理论基点,对比分析两起"明星车祸门"事件中的危机传播策略和传播效果,来探讨公众人物危机传播策略问题。  相似文献   

5.
网络环境下“沉默的螺旋”理论的消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润权 《新闻世界》2010,(9):159-160
"沉默的螺旋"理论描述了在传统传播环境中舆论的形成模式,而网络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的传播模式。那么在网络环境下,"沉默的螺旋"是否会消失?本文从诺依曼"沉默的螺旋"的核心概念和基本假设出发,从网络的匿名性入手,在网络环境下探讨"沉默的螺旋"理论是否依然有效的问题,并通过对网络事件中网络舆论呈现情况的具体分析,得出在网络环境下,"沉默的螺旋"理论正在逐步失效的结论。  相似文献   

6.
温州都市报的"老师伯讲新闻"栏目开办于2008年,被评为第五届浙江新闻名专栏。在温州日报报业集团组织的问卷调查中,"老师伯讲新闻"作为"读者印象最深栏目"在同城媒体中得票最高。栏目创办五年多来,在影响日益扩大的同时,却也难免给人留下"上了年纪"的印象。尤其是在网络媒体时代,如何将栏目推陈出新,不"倚老卖老",吸引广大年轻读者,是"老师伯讲新闻"栏目的编辑们正在努力探索的。互动微值化以前,在温州城里,"老师伯"讲的新闻故事是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能在市并中广为传播。  相似文献   

7.
赵元恩 《新闻世界》2011,(7):306-308
2010年,随着"非诚勿扰刘云超"和"富二代砸钱门"事件的出现,"富二代"作为年度热门词汇频频出现在受众视野中。本文试从具体的媒体事件出发,分析"富二代"的形象是如何建构起来的,并分析其传播动因。  相似文献   

8.
钱大同 《报刊之友》2013,(8):143-144
本文以"陈欧体"的流行现象为研究对象,重点分析了传播的渠道、传受关系、传播内容以及传播效果,本文笔者认为社交网络和"生产型"网民推动着"陈欧体"的流行,最初的传播者"聚美优品"获得了关注。同时也发现了,在全球信息化时代下,"陈欧体"的再创作文本存在缺乏深度等一系列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赵野 《新闻世界》2014,(9):239-240
大学的校园文化是一所大学的灵魂,是指导大学生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有效传播大学校园文化,在构建和谐校园、促进大学生全面成长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媒体形式越来越多、传播环境越来越复杂的情况下,有效传播校园文化显得尤其重要。本文在分析高校校园文化传播特点基础上,提出了"多媒体传播整合"的观点。  相似文献   

10.
在传统时代,信息传播技术欠发达的环境下,"独家发现"、"率先刊播"是独家新闻最重要的特征。进入信息时代后,新兴媒体蓬勃兴起,不同媒体组成的信息网纵横交错,笼罩了所有能发生新闻的时空,"独家发现"新闻在日益开放的社会语境和竞争激烈的媒介环境中越来越难,新闻的同质化现象开始蔓延。  相似文献   

11.
牛鬼蛇神     
烸铂 《档案天地》2012,(5):11-13
"牛鬼蛇神"的古意本指一种虚幻荒诞的象征十年动乱时期,"牛鬼蛇神"是一个使用率特别高的词语,泛指各种各样妖魔鬼怪,比喻形形色色的坏人。但溯其本源,它的原义并非如此。"牛鬼蛇神"这一俗语来源于佛教用语。"牛鬼"和"蛇神"分属不同的两种类别。顾名思义,"牛鬼"属于鬼的系统,"蛇神"属于神,  相似文献   

12.
高涛 《新闻世界》2010,(4):108-109
"灾难是人类的影子"。不管人类在文明的进程上走了多远,灾难总如影随形,"或浓或淡",或长或短。叙事作为我们了解、建构世界,剖析、定义、诠释自我的重要途径,也是报道新闻传播信息的重要方法。本文以"5.12"汶川大地震的报道为例,从新闻报道的时间、视角等出发,探讨灾难报道如何通过叙事策略来优化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3.
孔子极其重视人际传播行为,单就《论语》中描述人际传播行为常用词的词频即可见一斑:《论语》中仅"言"就出现了126次,"信"出现了38次,表示有口才之义的"佞"出现了8次。  相似文献   

14.
任玉达 《新闻世界》2014,(8):379-380
本文探讨了群体传播系统与社会信息系统和整个社会系统之间的关系,以及群体传播系统的特征。群体传播系统是"自组织"与"它组织"的统一,是一个开放性和非线性的结构,同时也受到社会信息系统和整个社会系统的制约。  相似文献   

15.
信息社会的发展要求大学生拥有良好的信息素质,当前大学生的信息素质状况令人堪忧,"产、学、研"相结合的新型教育模式是培养大学生信息素质的有效模式,基于"产、学、研"的教育模式,高校图书馆应充分发挥优势,通过各种途径,培养大学生的信息素质。  相似文献   

16.
王璇  曹坤 《新闻前哨》2011,(7):28-31
一场"微博打拐"行动掀起了中国新一轮的舆论浪潮,"微博"俨然成为时下新媒体中最时尚的热门标签。在这次来势汹涌的公共事件中,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协作创造了一次网络公民行动。本文从"微博打拐"行动说开来,试分析微博传播过程的特点,并与都市报这一传统纸质媒体进行比较,分析二者传播模式的不同。异质昭示着融合的应然与必然,笔者重点探析都市报与微博媒介融合的意义,并从"线上合作"与"线下合作"两个维度提供媒介融合的策略,以期对都市报与微博的媒体经营模式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17.
从2009年8月"新浪微博"产生至今,微博以其集成化和开放化的特点备受中国网民青睐,迅速跻身于众多媒介前列,拥有广泛的影响力。正当微博开始彰显其强大的媒体功能时,"微博假新闻"层出不穷。本文结合具体事例,从现象学角度分析新闻传播过程中"微博假新闻"现象。  相似文献   

18.
山水 《新闻前哨》2011,(2):96-96
"一发不可收拾"与"一发而不可收",两者言相近、形相似而义相远。"一发而不可收",意为一经发动就不能停止。在具体语境中,句前往往已述一事,以此为发端,一经发动而不能停止,这种停不下来,往往含有主观上不能、不可之意,与古汉语中也表示"不能"之意的"不得"有区别,"不得"是指客观条件不允许(停下来)。  相似文献   

19.
有人说,在信息传播中,新闻作品是"易碎品",图书是"耐用品",两者之间的差距,有时仅仅是因为传播的介质或方式不同而造成的,如果加以适当转换,"易碎品"完全可以锻造成"耐用品"。这话说得非常有道理。如何将引起大众关注的新闻信息成功地转化为畅销书,这是摆在出版人面前的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20.
大众传播已经高度发达,但在媒体巨头的缝隙间,微传播正在渐渐发展,"贾君鹏""犀利哥"等一系列话题的炒热跟微传播有密切关系。本文对微传播的涵义进行了探索,并分析了微传播的7个特征:传播结构规模小、传播效果强、极化与磁化、信息门槛降低、信息有腿、传受轮动、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