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元代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比较特殊的时代,很多东西不同于前代,也异于后世,元代文人在夹缝中生存,晋身之路被阻隔,隐居遁世却也无处可去,很多文人混迹于勾栏瓦肆,于嬉笑怒骂中借杂剧这一奇葩或哀或怨或讽或刺,流行于山东的水浒戏在元杂剧中独树一帜,其创作者们把自己在现实社会中不能实现的理想抱负借助于水浒戏从而达到“穷亦兼善天下”,  相似文献   

2.
所谓公案戏,就是以描写政府行政司法长官,依据法律审理民间刑讼案件为内容的杂剧。元代公案戏在元杂剧作品中占有一定的比例,就《全元曲》来看,现存杂剧一百六十三本,其中属于公案戏的剧本约二十五本,占总数的六分之一强。从公案角度看又分两种情况:一是由于清官不畏强暴,敢于抑制豪右,秉公断处,使枉得直,屈得伸;再是先由贪官污吏受贿纳赃造成冤案,而后由清官审理清楚,使冤狱得解,坏人受到惩处。无论前还是后,部直接地反映了元代的社会现实,凝聚了作家的现实批判态度,体现了他们对古代宗法制度的同归意识,代表了那个时代的最强音。  相似文献   

3.
"秋胡戏妻"的故事是中国的古老传说之一,这一故事经后世的不断转述,至元代时出现了石君宝笔下的杂剧作品《鲁大夫秋胡戏妻》,此剧既折射出当时社会生活之一角,同时亦反映了中原儒学及草原文化在作者身上的矛盾统一。  相似文献   

4.
"秋胡戏妻"的故事是中国的古老传说之一,这一故事经后世的不断转述,至元代时出现了石君宝笔下的杂剧作品《鲁大夫秋胡戏妻》,此剧既折射出当时社会生活之一角,同时亦反映了中原儒学及草原文化在作者身上的矛盾统一。  相似文献   

5.
元代包公戏一度繁盛 ,主要原因有二 :一为元代百姓渴望清平政治的共同心态所致 ,因为元代刑律缓弛 ,实行民族歧视政策 ,官僚素质极低 ,权豪势要横行 ,从而在元代社会形成一种肃清吏治、惩治权要的共同情绪。二则得益于前代公案文学的滋养 ,从上古神话传说到秦汉小说、唐传奇、宋话本等都在题材、形象塑造等方面对包公杂剧形成文学方面的滋养  相似文献   

6.
高乐 《文教资料》2013,(9):24-25
金元时期,汉语同阿尔泰语系的蒙古语等外来语发生了接触。通过分析元刊杂剧的特殊语言现象,本文揭示了蒙古语对元代汉语尤其是北方汉语的接触、渗透和融合的现象。  相似文献   

7.
在元代众多的杂剧作家中,女真族作家石君宝在以《秋胡戏妻》为代表的三部婚恋杂剧中塑造了三个追求爱情幸福的女性形象,她们不但有元代婚恋杂剧中一般女性身上所具有的美丽善良的特征,更可贵的是,在她们身上表现出了强烈的斗争精神和民主自由意识。这是时代赋予她们的特征,同时也与作者的思想、民族出身紧密相联。  相似文献   

8.
元代杂剧,作为我国戏剧史和文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高峰,它的题材内容是丰富的,它对后世文学的影响也是深远的,水浒戏即是其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据统计,元杂剧中的水浒戏约三十四种,如把元剧总数以六百种计,那么,水浒戏则占其中二十分之一。水浒戏不仅数量比较可观,而且其现实性、人民性也是值得重视的。遗憾的是,现存元代水浒戏曲词和宾白俱全者仅有六种。不过,我们从这些剧本中亦可大体看出元代水浒戏的概貌。本文拟就其进步思想内容、水浒戏兴盛的原因,以及它在水浒故事演变发展过程中所占地位谈些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元杂剧中文人与娼优的爱情杂剧入手,阐述了元代文人的社会地位与心态.文章试图从文人们现实生活中的多舛与杂剧中理想境界里的顺遂这两个方面来分析元代文人创作这一类士子与娼优爱情杂剧的社会根源与深层心理,从而把握元代的社会特征及其元代文人的心理和追求.  相似文献   

10.
古镜 《华章》2011,(12):52-52
提到杂剧,人们的第一反应往往是与散曲通称为元曲的我国古代民族文化的一朵奇葩。实际上,杂剧并不是元代才兴起的。杂剧最早见于唐朝,泛指歌舞以外诸如杂技等各色节目。“杂”谓杂多;“戏”和“剧”的意思相仿,但都没有今天“戏剧”的意思。  相似文献   

11.
张影 《语文知识》2007,(3):21-23
宋代教坊杂剧的演出体现了雅化特征,主要表现在杂剧表演风格的雅化和教坊杂剧演出题材的文雅化。而后者又主要表现在杂剧取材较多的是以文人入戏,以先圣孔子入戏,以当时的文学现象为戏,以及举经语为戏等。另外,教坊杂剧伎艺人博学多识也成就了教坊杂剧的雅化特征。  相似文献   

12.
关汉卿的杂剧,以其本色当行和深刻的现实内容而称。他的笔锋不仅仅指向了封建统治,而且也指向了对下层人民模加欺压的地痞无赖、流氓恶棍,根本上指出这些社会渣滓所仰仗的政治靠山是当朝的统治。本对关系杂剧作品中的一组恶棍流氓形象进行了认真的分析,从而对元代社会进行了清醒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元代的水浒杂剧把南宋以来口头传说中的梁山泊英雄故事搬上舞台,这其中以写李逵故事的戏最多。现存元杂剧中的几个李逵形象都有一种趋同且异于其它时代其它体裁的形象特征,通过这个形象可以反映当时的社会、人文和审美方面的需求,具有强烈的人文关照指向。  相似文献   

14.
<正>中国古代戏剧是中国传统文学艺术之苑中的一朵奇葩。在对高中语文教材中选编的几个古代戏剧片段的教学中,采用比较阅读的方法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容,是一种十分必要且行之有效的方法。本文以《窦娥冤》《西厢记》和《牡丹亭》为例,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进行比较阅读。一、作者作品——横看成岭侧成峰《窦娥冤》是元代杂剧艺术创始人、"元曲四大家"之首的伟大戏剧作家关汉卿的代表作。作品反映了当时尖锐的社会矛盾,揭露了黑暗的社会现实,表现  相似文献   

15.
【文体概说】中国的戏曲在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之后,到元代形成了“元杂剧”。元杂剧把音乐、歌舞、表]、念白融于一体,是比较成熟的戏剧形式。元杂剧的兴盛,使元代成为中国戏曲史上的黄金时代。当时有姓名记载的杂剧作家就有两百多名,有记载可查的杂剧剧本有七百多种。元杂剧从很多方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表达了人民大众反抗压迫、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关汉卿是元代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剧作家,他一生写了六十多部杂剧,现存的还有18部。关汉卿的杂剧大多表现了下层妇女的苦难和斗争,歌颂了她们的机智和勇敢。他的代表作《窦娥冤》是元…  相似文献   

16.
元代人命运是元杂剧所集中反映的一个题材领域,而关汉卿杂剧中所描写的诸多人形象,可谓开其先。关汉卿的杂剧,描写了元人人在现实与理想之矛盾中痛苦坎坷的人生,又出于对元代人凉现实补偿心理,为他们安排了理想的结局。关汉卿笔下的人身上,既有沉抑下僚而生出的极度怨愤与痛苦,又有志不获展而发出的美好梦幻与追求,由此构成了元代人普遍的化心态,展示的是元代人多命蹇的现实。  相似文献   

17.
元蒙统治者对汉儒的轻贱和对汉文化的轻视在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元代文人因此不得不结束科举仕途的美梦,跌入极其残酷的社会现实之中.他们踽步街头,流连青楼,得以同市井平民广泛接触.他们熟悉市井百姓的语言,了解平民的形象,接受人民的观念,带着民族之仇、国家之恨写出了一部部深受人民大众喜爱的元代杂剧.元代公案戏是元杂剧中的一朵奇葩,它洋溢着突出的俗文化意识,反映了广大被压迫群众的共同心声,从内容到形式都具有鲜明的俗文化品格.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语言通俗易懂,本色当行;二是塑造了众多下层平民形象,展示了他们的反抗斗争风采;三是舞台形象类型化,情节关目雷同化;四是反映了市井平民的思想价值观念.下面本文试图对元公案戏俗文化品格之表现进行一次尝试性的探寻分析.  相似文献   

18.
日本汉学家吉川幸次郎的《元杂剧研究》是一部从精神史的角度研究元杂剧的力著。吉川拓展了杂剧的研究领域,透过听众和作者的社会背景模式分析了元杂剧产生和发展的重要原因,将其提高到精神史的层次,分析了元代的社会风气和时代精神的变迁。从语言学和杂剧的结构入手分析杂剧,认为元代的社会风气及汉人的时代精神决定杂剧的特征及发展更是吉川研究的特色。  相似文献   

19.
郑廷玉剧作的思想个性任全高郑廷玉是元代著名剧作家.在元前期剧作家群中,郑廷玉的生平、思想和艺术都极具个性。他生活在黑暗混乱的时代.与僧佛可能有特殊关系.与杂剧班子关系可能也较密切。他对当时贫富悬殊、是非颠倒的社会现实多所批判,对底层百姓的出路作了一定...  相似文献   

20.
元代文学元代文学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个面貌全新的阶段.具有高度的民主精神和战斗精神的杂剧全面繁荣,冲击了正统诗、词、散文的地位。杂剧代表着元代文学的最高成就。元代文学学习的重点是关汉卿的杂剧和王实甫的《西厢记》。概说“概说”部分概括介绍了元代社会的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等基本情况;介绍了元代文学的基本情况.一、元代社会的性质。二、元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及其对文学的影响。三、元代文学的总体特征:1.在元代,戏剧、散曲、小说得以长足发展,逐渐取代了诗词散文而占据了文坛的主要地位。2.诗、词、散文似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其成就自不能比于唐宋,却保存了传统文学样式的种子,为明代的诗文起了一个开路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