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1928—1937年国民党“以党治国”政治体制运作的基本轨迹张皓1928年初,国民党宁、汉、沪三方合流,打着孙中山“以党治国”和五权宪法的旗号,建立了国民党“以党治国”的政治体制。但是,自这一体制建立起来之后到抗战爆发前后,其运作结果却是蒋介石专制独...  相似文献   

2.
中共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是有多方面原因的:一是纠正党内长期存在的对待马克思主义错误态度的需要;二是消除共产国际和苏共影响的需要;三是打退国民党蒋介石集团反共嚣张气焰的需要。  相似文献   

3.
抗战期间,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蒋介石政府,消极抗日,多次与日方暗中“和谈”,妄图求得妥协,并转而消灭中国共产党。但由于复杂的国际国内各种因素的制约,终使“和谈”未果。其主要原因,一是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的全国人民和国民党内部冯玉祥等爱国将领的坚决反对;二是英美在华利益受到威胁,同盟国内部反对与日媾和;三是苏联为免除东西两线作战,也反对蒋介石与日妥协。鉴于以上多种原因,终使蒋介石与日妥协的企图成为梦想。  相似文献   

4.
1924年,国民党“一大”确立了“以党治国”的治国方略。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南京国民政府在司法领域推行“司法党化”。然而,由于缺乏党内外的监督制约,国民党的党治由一党独裁转化为蒋介石个人独裁。为巩固蒋介石个人及国民党的统治地位,蒋系特务组织——中统粉墨登场,并积极地向司法界渗透,竭力控制司法机关,致使国民党“司法党化”逐渐沦为“特务司法”。反省院作为国民党“司法党化”的产物,其设立及嬗变充分展现了“司法党化”异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1936年,中国共产党对蒋政策由“反蒋抗日”转变成“逼蒋抗日”,这一转变有着深刻的多方面的原因。其中主要是: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因受到英美等国逼迫对日态度有所变化;蒋介石因自身利益受日本侵犯而改变对日政策;国民党内部和地方实力派转向抗日。  相似文献   

6.
(三)蒋介石的“行宪国大”和美帝国主义侵华的新阴谋随着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转入战略进攻,蒋介石政权的摇摇欲坠,美帝国主义忧虑愈深。为了延长反动派的寿命,美帝国主义开始考虑新的阴谋计划。其计划的要点是:一、必要时去掉失尽人心的蒋介石,而代之以其他的傀儡;二、组织国民党残余力量和所谓地方势力,在华南或其他边远地区建立反革命据点,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势力作最后的顽抗;三、扶植所谓“第三种”政治势力,以代替腐朽透顶的国民党,或者指使他们混入革命阵营,构成革命阵营中的所谓反对派、以破坏革命;四、利用现存的国民党政府,进行新的和谈欺骗,以争取时间。  相似文献   

7.
蒋介石制定的“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曾是国民党处理内政、外交、军事及其相互关系的一个基本政策。它对于九一八事变后的中国政治和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造成了极为恶劣的影响。对这个政策的探讨是进一步研究蒋介石的政治思想、中日关系史和国共两党关系史的重要内容之一。一“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究竟在何时形成与确立?海峡两岸的许多学者的认识颇不一致。大陆学者的看法大致有三种:其一。蒋介石在1932年一二八事变之后确立;其二,蒋介石在九一八事变以前提出,《淞沪停战协定》签订之后正式确立;其三,蒋介石在九一八事变以前酝酿产生,同年11月30日由蒋介石正式提出并把它作为南京政府的“基本国策”。台湾学者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有的认为1931年7月蒋介石决定“攘外必先安内”是一种策略;也有的认为在一二  相似文献   

8.
李运 《华章》2012,(13)
在1946年-1949年国共两党的角逐中,国民党彻底失去了对大陆的控制权,狼狈的退据台湾一隅,躲在美国的保护伞下才得以延存.国民政府垮台之际,也是国民党的“日落”之时.身为国民党总裁的蒋介石,面对如此迅速而彻底的惨败,痛定思痛,在诸多方面对国民党的进行了改造,其中很重要的一项就是人事调整,此举基本上解决了国民党在大陆时期成分复杂,派系林立的状况,国民党的生命力有所增强.本文我们就来略谈一下蒋介石在台湾对国民党人事的“大换血”.  相似文献   

9.
陈果夫、陈立夫合称二陈,是蒋宋孔陈四大家族的重要成员。他们长期掌握国民党的组织人事大权,帮助蒋介石指挥国民党的党务、组织、特工系统,控制宣传、出版、文化、教育、艺术、经济等部门。二陈利用CC系,同国民党内的其它政治派系、地方实力派争权夺利;利用“中统”,进行反共活动,镇压人民的反抗,屠杀中国共产党人和革命者。一、蒋家天下陈家党蒋、陈两家关系渊源颇深。陈果夫、陈立夫的亲叔叔陈其美是蒋介石的盟兄,在政治上,蒋介石是靠陈其美起的家。蒋介石在政治上最先追随陈其美,陈其美死后,他追随孙中山。孙中山逝世后,他逐渐走上了…  相似文献   

10.
一、抗日统一战线政策的确立与战略转变中国共产党抗日统一战线政策的确立,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由“反蒋抗日”逐步转变到“通蒋抗日”,实现了战略的转变。“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不顾东北沦亡的民族危机,继续调重兵“围剿”红军,迫使中共把主要精力放在维持自身生存的反“围剿”斗争上。尽管这样,中共仍然高举抗日大旗,主张与国民党合作抗日。一方面,在“九一八事变”后的第三天,即9月20日,中共就发表宣言,最早号召中国人民武装抗日,并派出军事骨干杨靖宇等前往东北组织抗日武装,开展局部抗战。另一方面,中共也初步地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