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频  尹远荣 《传媒》2002,(5):52
媒体同行都有这样的感慨:新闻宣传既“让领导满意”又“让群众满意”,说来容易做来难。 对此,有人作了这样一个比喻:“让领导满意”与“让群众满意”,两者间的关系就像体操比赛中的“规定动作”与“自选动作”。要想得高分,在“规定动作”中就不能有丁点的犯忌和失手,而对“自选动作”在遵守规则的基础上,你可  相似文献   

2.
全国主流媒体关于“中国梦”的系列报道呈现出不同特点.电视媒体利用声画传播优势,将理论具象化,着重讲述个人追梦故事.报纸媒体以深度解读报道形式,在厘清“中国梦”内涵逻辑的同时,平衡话语比重,让个体畅聊“说梦”.网络媒体提升视觉传达效果,探索政策报道在“屏阅读”时代的最佳传播方式.随着这类报道的持续推进,应注意对政治修辞与新闻修辞的双重关照,处理好故事化报道“反常议题”与“平常接受”的关系,逐渐将报道议题的选择从“内涵”转向“路径”层面,才能使传播方式有所创新.  相似文献   

3.
主持人:媒体让杨丽娟“火”了,同时也惹“火”上身。当受众从对杨丽娟一家人疯狂的“追星经历”的指责中清醒过来,看到其背后的病态和心理缺陷之后,更多批判和谴责的目光投向了媒体的所作所为。的确,回顾整个事件的发展脉络,媒体在事件中扮演的角色确实有些过火一一本来应该是“记录者”,在某种程度上却成为了“参与者”,有时甚至是“策划者”。[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8月18日,在汉口武汉国际会展中心附近上演了一场闹剧———所谓的“热吻比赛”。第二天,武汉不少媒体均在头版对此作了报道,篇幅不一,“心态”也不一,让人看了感慨良多。作为媒体,关注社会生活中的“新鲜”事,及时迅速地捕捉每一个信息,本是工作之职责,但报不报道,如何报道,则体现了媒体的办报思想与办报水平,其中大有学问。在“热吻比赛”这一闹剧中,各媒体的报道体现了各自的办报思想,作为一个读者,本人无意在此品评各报之短长,但我能深切地感受到楚天都市报的责任与理性。标题警人,旗帜鲜明。在此事的报道上,楚天都…  相似文献   

5.
岁末年初,回忆和梳理过去的一年,总有一些场景让我们挥之不去,总有一些人物让我们牵挂感动, 如是盘点新闻、评点人物的“年度评选”应运而生,这种“资源再生型”栏目,在节目活动化、活动节目化趋势的大背景下,无疑成为岁末年初的媒体大餐,烹饪出精彩的“年度评选”的盛宴是媒体的一次机遇和挑战。“年度评选”呈现“百家争鸣”的局面  相似文献   

6.
时下我们媒体一些记者,惯于向大众传达着让人烦闷的所谓的“新闻”,且大有发展之势,其表现形态种种,不妨列举如下。  相似文献   

7.
马年开年,报业大战硝烟渐散。华东某省城两家强势媒体(且称A媒体和B媒体)为争谁是“第一”公开在报纸上“斗嘴”,直斗得昏天黑地,令读者“雾里看花”,业内人士却视为笑谈。疯狂“斗嘴”的背后,折射出当地媒体在自我约束上的苍白以及行业不正当的竞争手段。这种“斗嘴”,已显示出当今某些媒体近乎“病态”和“畸形”的做法。 且看今年1月9日A报在1版的评论《做秀还是诚信》,文章说,有消息称,“首家进入全国报业百强”的媒体在我省飘然而至,不禁令人平添三生有幸之感。然而遍查有关目录(中国报纸广告监测月报2001.11),却…  相似文献   

8.
每年的全国“两会”.是全国人民关注的焦点.也是各家媒体的大考比武之时.但年年开会年年报.往往难以出新.有的记更是发出“两会报道创新难.难于上青天”的感慨。尽管存在困难.但媒体的报道还是每年都有新花样.让受众感觉每年都有新看点.这也是媒体对社会应尽的职责。 “两会”闭幕了.并不意味着“两会”报道就此终结了.记要做有心人.开创“后两会”报道的新天地。[编按]  相似文献   

9.
媒体"城市化"与农村信息"荒漠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峰杰 《青年记者》2005,(10):41-42
随着我国媒体的市场化,大众媒体发展飞快。在这一过程中,存在两个不可忽视的倾向,就是媒体的“城市化”和农村信息的“荒漠化”。  相似文献   

10.
新闻调查类节目镜头应该属于 "有限的叙述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倪文尖 《新闻记者》2005,(10):45-45
大家都意识到了媒体的力量,尤其是在进入所谓的“图像时代”之后,电视,又是诸种媒体中最具霸权力量的.很多人都忙于把这种力量转化为资本,心急火燎地换取自己的一份利益甚或利润,可仍然有中央和地方的这些电视人还在坚持自己的信念,做这类吃力不讨好的新闻调查类节目,他们让我们感动,也让我们多少可以通过媒体来见证中国社会发展的更多可能性。  相似文献   

11.
卜卫  赵金 《青年记者》2004,(5):62-64
赵:卜教授,您好! 2003年底,在国内许多媒体的版面上充斥着关于“人造美女”的报道,今年4月,媒体又披露了引发公众热论的昆明“美女宴”,加上近两年媒体频频报道的“人体彩绘秀”、人体家具等现象,让人感到现在商家和媒体中出现了一种很不好的倾向,就是拿女性人体作秀,或者说拿女性人体作卖点。其实,我们对媒体报道稍  相似文献   

12.
媒体战争,硝烟四起,“战国时代”已经来临。在报纸、广播、电视三大传统媒体之后,所谓的“第四媒体”、“第五媒体”悉数登场,电视的黄金时代已成为历史,电视媒体在面临其它媒体挤压的同时,其内部竞争也愈演愈烈,电视媒体的地位面临挑战,广告经营份额缩减,面对压力,众多电视台正努力调整节目思路和经营策略,电视节目编排的科学性和艺术性日显重要。[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有句话说:“看本地丑闻.请订阅外地报纸;看外地丑闻.请订阅本地报纸”。有个成语叫隔岸观火.上面所述的新闻界相互“瞄准”的怪现状恰合其意。早些年.《南方周末》一纸风行的时候.也是“隔岸观火”的老手.比如报道张君杀人案.湖南本地媒体甚至连轻描淡写都不够格,可《南方周末》居然可以做好几个大版.甚至连民间小饮食店广告招牌“张君包子.吃了解恨”这样的照片都见了报。这是典型的隔岸观火,让湖南媒体自叹不如。  相似文献   

14.
4月29日,于丹来到台湾,对此,各媒体纷纷用“于丹旋风登台”、“台湾将掀‘论语热”这样的标题进行报道。与此同时,感慨于近年来国学日渐式微的台湾文化界也再度发出“抢救国学”的呼声。  相似文献   

15.
从"媒体崇拜"到公信力危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有才 《青年记者》2006,(23):41-42
“媒体崇拜”不是公信力 “媒体崇拜”在我国的产生有其历史根源,其基础是化缺乏对化的渴求,主流是信息缺乏对信息的渴求,尖端是思想缺乏对思想观念的渴求。在建国后到改革开放前的时间里,新闻媒体广泛刊登各种指示并要求受众进行学习,其宣传作用被广泛而巨大地使用,媒体已经不单纯是媒体,而是承担了一定“政府件”作用,很多人甚至要在媒体信息的字里行间读出国家政治的重大变动。在这种情况下媒体的地位被时局抬升,“媒体崇拜”广泛存在,对于普通民众而言,媒体是真理和正义的化身,是党和政府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报纸上这么说的”影响和左右着人们的社会生活。  相似文献   

16.
增强章可读性是个老话题,各家媒体都在不断做着努力。但是,随手拿起报刊一翻,还是觉得很多章枯燥无味。究其原因,编辑当然难脱其责,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更重要的原因还在字记。如果说是因为记对新闻事业“心不在焉”,自然帽子太大;如果说写作功底差让读味同嚼蜡,这也牵强附会,其主要原因是记缺乏深入采访、缺乏新闻敏感、缺乏写作技巧,没有调动起周身的“新闻细胞”,让自己成为撬动章可读性的“杠杆”。对此,笔谈点浅陋认识。  相似文献   

17.
前不久.“王菲生子”引发“狗仔队”小人道的跟拍守候;窦唯因无法忍受媒体记者的骚扰大闹《新京报》摇滚歌手何勇为此感慨道:“名人与媒体的关系是鱼和水的关系——不过是‘死鱼’和‘开水’”大众媒体从自身的利益诉求出发。千方百计争夺有限的注意力资源.是导致“垃圾信息”泛滥的主要根源。然而,是不是只有越刺激性的新闻,才越能吸引老百姓的“眼球”呢?  相似文献   

18.
时下有一种流行的说法:“以手机为终端的‘第五媒体’正冉冉升起。”他们的主要观点是:手机媒体对传统的传播方式有突破性创新,手机比电脑更普及,比报纸更互动,比电视更便携,比广播更丰富,集四大媒体的优势于一身,带来视听方式和传播模式的革命,从这个意义上说,手机媒体是以手机为中介,传播文本、视听、娱乐等多媒体信息的互动性的传播工具,可称为“第五媒体”。这个观点,看起来似乎很有道理,但笔者却不敢苟同。我认为所谓“手机媒体”仍然属于网络媒体的范畴,手机仍然是“第四媒体”。本文试图用浅显的语言来阐述一下理由。  相似文献   

19.
刘倩 《今传媒》2006,(12):10-12
随着媒体竞争的日益加剧,能引发更大范围、更强兴趣的娱乐新闻,成为近年来各种媒体争夺受众的一大法宝。和港台地区八卦新闻铺天盖地不同,大陆娱乐新闻发展初期,一直都在回避着“八卦”的内容。而当下随着新闻事业的发展、社会的变迁,娱乐新闻的趣味、尺度也几经嬗变,如今已显现出一种猛烈的“八卦化”趋势,追踪、蹲守、偷拍,这些港台地区娱乐报道增加卖点的法宝已为内地很多媒体所采用。而今年喧嚣一时的“王菲产子”、“窦唯烧车”等事件,则让众多内地娱乐媒体向“八卦”进一步靠拢。《新闻周刊》更是将今年称为内地娱乐媒体的“八卦元年…  相似文献   

20.
媒介时代的"舆论循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蕉 《当代传播》2006,(5):79-81
本文首先以图形直观描述出“舆论循环”的概念和特点,进而研究“媒体”在“舆论循环”中所扮演的角色,以提炼它的不在此正效应和负效应。在此基础上得出:提高“舆论循环”的“循环质量”,不能仅寄希望于媒体的“新闻道德”,实现公众、媒体、政府三者之间的多元平衡才是真正使其改善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