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清末四川留日学生在中国留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大多数留日学生为家乡、为国家作出了积极贡献,对四川乃至中国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2.
达德学校是贵州近代史上的一面旗帜,贵州近代派遣的留日学生中有不少是达德学校的师生。这些留日学生因受新学的熏陶,在他们归国后在传播进步的思想观念和先进的教育理念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从而推动了贵州教育近代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3.
清末民初留日学生与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导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留日学生是中国近代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对中国近代社会各个领域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清末民初(1896—1918年间)留日学生通过主办刊物、翻译文章和著作等途径传播马克思主义,在这一过程中体现出了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初步导入的特征,从一个侧面展示了留日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在近代中国的传播、形成和发展所作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4.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近代中国出现了轰轰烈烈的留学日本的热潮。数以万计的留日学生回国后,成为近代中国学习日本和西方先进文明的重要媒介,不仅对近代中国的政治、军事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也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中国教育向着近代化方向发展。他们传播了资产阶级教育思想,译编教科书,解决了兴办新式学堂急需教材的燃眉之急,也把许多新词汇、新术语传入中国,促进了教育内容的近代化。他们在教育行政机关任职和在学堂任教,尤其是创办新式学校,对近代中国兴办新式学校和进行资产阶级教育改革,确立资产阶级教育体制发挥了一定的作用。近代留日学生在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条件下,艰难地推进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  相似文献   

5.
清末民初的湖南留日学生数量在全国名列前茅,湘籍学子利用国外相对宽松的政治环境,积极创办新式报刊,向国内传播新思想。由于受到区域政治、文化等因素的影响,湖南留日学生呈现出地域分布的不均衡性、留学的集中性、留学经费来源的多元性以及学习科目的广泛性等特点。他们不仅在留学期间向国内介绍新知识,并在学成归国后积极投身于教育事业,推动了近代湖南新式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近代中国学生留学日本始于1896年,此后至1928年的三十年间,东渡日本留学的中国学生不在少数。他们学成归国后投身于各个领域,特别对浙江教育领域作出了新的建设与革新,推动了浙江乃至当时中国的教育改革,加快了浙江教育近代化的步伐。留日学生对浙江近代教育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及教育场所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7.
抗战时期,沦陷区有大量学生到日本留学。抗战胜利以后,国民政府开始对战时留日学生进行甄审。国民政府开展留日学生甄审是想战后在教育界重塑政权合法性,重振教育权威,以寻求留日学生对国民政府的认同。同时,留日学生甄审也是在战后社会对节操和德行大肆张扬的背景下开展的,因而对战时留日学生的甄审无形中就含有一种道德价值判断的成分,造成了留日学生对甄审政策的反弹,加上留日学生甄审党训色彩的浓重,也很难收到回笼人心之功效。最终,国民政府力图通过甄审举措来实现威权重塑、人心内附的目的并没有达到。  相似文献   

8.
葛文峰 《邢台学院学报》2015,(1):107-108,111
最早由晚清中国留日学生主办的代表性编译刊物即《译书汇编》与《游学译编》。刊物对国外近现代政治、法律、社会、教育等新知识的翻译传播,以及对列强侵华政策与野心的披露,都显示出当时留日学生的救国努力与探索。事实证明,这两份译刊对20世纪初叶中国的社会发展、民主革命、新式教育产生了积极影响,取得了良好的"救国"效果。  相似文献   

9.
清末民初,广大留日学生在“教育救国”理念的感召下,视义务教育为救国国强,富国强民的根本途径,积极地从事义务教育的宣传、推进工作、在义务教育的思想传播、政策制订及师资培养等方面为中国近代义务教育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使中国教育近代化事业得到了大幅度的拓展。  相似文献   

10.
甲午战争失败后,天朝大国的人们开始把学习的目光投向日本。此时在日本风行的正是赫尔巴特的教育理论,通过当时的留日学生和日本教习等途径,赫然巴特的教育理论被成功地引入中国,并得以广泛传播。赫尔巴特教育理论的引入不仅促进了五段教学法在中国的推广与发展,而且激发了国人自编教育学教材的热情,对近代中国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近代行省报刊与行省地域空间想象有着密切的联系。报刊作为社会有机体的一部分,在传达信息的同时亦展现了不同地域的地理与文化景观。《四川》杂志作为晚清留日学生报刊的代表,其创办之初以"四川"为名,行省色彩浓厚。该杂志对四川地方事务极为关注,在报道过程中既具地方意识又颇持全国目光,这与其创办者的乡土情结密不可分。此外,《四川》杂志在空间上对川省定位精确,其中亦多有关于川省地域景观的呈现,对构建近代川省乡土想象及地域认同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清末赴日本学习及考察的中国人,分青年学生和官绅两大类.1905年以前,以南方两湖、江浙、广东、四川等数省的青年学生为主;1905年以后则以直隶为中心的体制内的官绅为主.二者在日本所关注和学习的内容不同,思想和行动有别;归国后的作用也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3.
近代以来,为了向日本学习先进的海军技术,中国政府派遣了大量学生赴日学习。清政府派遣海军留学生赴日学习,始于1905年,此后又于1906年、1908年派出两届共100余人赴日学习。北洋政府和南京国民政府也曾派出少量的留学生赴日学习海军。尽管这批海军留日学生人数及其影响远不及当时留英、留美海军学生,但是作为中国海军留学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在中国近代海军史上的地位与作用不可忽视。他们积极参加辛亥革命,成为海军参加此次革命的主力;参与近代海军的日常教育与训练,特别是参与东北海军的组建与发展,对东北海军的发展和壮大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此外,他们之中许多人还参与中国海军战略战术的建设与探讨,对中国近代海军学术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4.
在辛亥革命运动中起重要作用的吴玉章在日留学期间曾参与同盟会的领导工作,创办具有较强革命性质的《四川》杂志,宣传革命的思想与理论,促进革命力量的联合;参与革命武装起义,策划一系列的革命暗杀行动,沉重的打击了清政府在四川的统治;其作为近代四川民主革命的领导人之一,策动荣县独立和内江起义,巩固了蜀军革命政府,为近代四川民主革命做了突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
110年前的1896年,有13位中国青年受清政府的派遣东渡日本留学,成为第一批中国官派留日学生,同时也揭开了中国人留学日本历史的序幕。自此至今,中国人留学日本经历了五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从1896-1911年,这是留日潮的兴起和第一次高潮时期。第二个时期是1912-1930年,是留日潮的发展和风波迭起的时期。第三个时期从1931-1945年,是中日战争和留日潮的曲折时期。第四个时期从1946-1976年,是留日潮的低潮和萧条时期。第五个时期从1977年到现在,是中国人留学日本的恢复和新高潮时期。中国人留学日本不仅成为中国留学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对中国近现代历史和中日关系的发展变化产生了重大影响。1.110年来中国留日学生曾对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2.留日学生是中日友好与交流的桥梁与纽带。  相似文献   

16.
清廷实行改书院、兴学堂的新政后,督抚士绅将选派留日师范生作为弭祸、兴国、造民、立教的重要手段来提倡,<学务纲要>更是极力倡导各省速派人员到东洋学习师范,四川留日师范教育因此得以发展起来,且规模较大、人数较多.四川留日师范学生大多在日本接受的是为期半年或一年的速成教育,不仅新学知识参差不齐,而且与传统文化存在疏离和冲突,部分人回国前后加入了同盟会并积极为四川引进民主革命思想与日本教育资源,大多数人回国后从事基层教育工作,部分优秀者还出任省县视学、地方军政官员等职,给四川教育转型、思想学术变迁、社会政治变革带来了不容忽视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在伟大的抗日民族解放战争中,四川地区成为全国抗战的中心与大后方。战争期间,四川人民团结在中国共产党主张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同心同德、同仇敌忾,为打败日本法西斯作出了巨大牺牲,作出了伟大贡献。四川人民的牺牲与贡献,已永远铭记在中华民族的光辉史册上。本文管窥四川在抗战时期全国征募寒衣运动中的表现,拟对四川在抗战时期的贡献这一宏观命题作一个微观的补充。  相似文献   

18.
甲午惨败,激起了无数国人之扼腕与觉醒。一时之间,众多学子东渡日本。然而学途坎坷,日本政府的故意刁难和侵略野心的不断暴露,导致留日学生一次次的集体归国运动的出现。1905年留日生集体归国运动即为典型。以反对“取缔规则”斗争为契机,他们组织了规模宏大的以维护国家荣誉和自我生存为目标的集体归国运动。此次运动是中国留日学生一次群体意识的集中进发,并且,通过这场激烈的斗争,进一步加强了留日学生群体间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为以后的革命斗争提供了新的尝试,在中国近代留学史上产生了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