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戴文葆同志生于1923年。他是复旦大学法学院的高材生。1946年,正值风华正茂的年岁,他出任了《大公报》国际版的主编,并为该报写社评。从此,开始了编辑生涯。四十多年以来、戴文葆同志先后在人民出版社、世界知识出版社、三联书店、中华书局、文物出版社工作,现在是三联书店的编审。解放后,他一度受过不公正的待遇。但是,他坎坷的道路并未磨灭  相似文献   

2.
戴文葆(1923~2008)先生从15岁起便开始接触报纸编辑业务,新中国成立后,他先后在人民出版社、世界知识出版社、中华书局、文物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工作,编辑、出版了大量哲学、社会科学书籍,如陈寅恪的《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戈公振的《中国报学史》、高名凯的《语言与思维》、陈登原的《国史旧闻》等.他还参加了《世界知识年鉴》的设计与定稿,协助范长江编辑了《韬奋文集》,为吴晗整理了约三百万字的《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改编和校勘了《谭嗣同全集》 (增订本),编辑了《严复集》等.戴文葆自早年踏人编辑这个领域,其后便将自己一生所有的才智、心血、精力,毫无保留地献给了编辑这个传播人类文明、传承文化的事业中,并自始至终以自己是一名编辑而骄傲和自豪.桂晓风先生在《怀念戴文葆同志》一文中说:"戴文葆先生在许多讲话和文章中,总结自己一生的时候,都把自己看作是一名编辑,认为当编辑是人生有幸."  相似文献   

3.
《射水纪闻》是戴文葆在逆境中所作的方志作品,更体现了他在特殊年代忧国忧民、尽所当为的品格。分析其跋语形式的评论可以看出戴文葆是一个勇于善于独立思考的人,对党和国家大事常有深入、冷静的观察和思考。《射水纪闻》意义特殊,需要给予重视与研究。  相似文献   

4.
今天打开计算机写文章来怀念戴文葆同志,心情很复杂。首先是非常沉痛,像人民出版社召开的戴文葆同志追思会上张惠卿同志所说,至今不敢相信戴老已经不在人世。另外,在心中由衷升起的更多的是崇敬。戴老是中国编辑界一位不可多得的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他为我们的职业作了注解,树立了一生挚爱编辑工作和高水平发挥编辑职能的榜样。  相似文献   

5.
《射水纪闻》从原始文稿到整理成书,主要靠曲家源、白照芹教授夫妇的忘我劳作和精心编纂。此间,戴文葆与曲家源书信往来频繁,倾心交谈。前不久,照芹教授又把全部信件交出,为戴文葆研究者提供了宝贵资料。  相似文献   

6.
韬奋出版奖获得者、著名编辑家戴文葆、林穗芳于1995年11月1日至2日访问湖北省英山县,实地考察了当地发现的毕昇墓及墓碑。11月11日,戴文葆给本刊写了一封长信,谈了此行的观感。征得作者同意,将来信摘要发表。  相似文献   

7.
今年9月7日是我国著名编辑家出版家戴文葆逝世四周年,宋木文先生写了三篇怀念戴文葆的文章。前两篇分别发表于《中国编辑》和《出版发行研究》,本刊特发表其中第三篇和邵益文先生的文章,以缅怀这位编辑出版先行者。  相似文献   

8.
正在新中国图书评论发展史上,涌现出了许多知名的图书评论家。1988年9月15日,在北京召开的中国图书评论学会筹备会上,"大家公认萧乾、李锐、周振甫、舒芜、戴文葆、吴道弘、沈昌文、徐召勋为书评专家,从此,结束了在我国找不到、推荐不出书评专家的历史"。1这几位书评专家中,萧乾、周振甫、舒芜、戴文葆已相继去世。健在的几位仍关心出版工作,并积极进行有关图书评论的写作。其中吴道弘在图书评论这块园地一直辛勤耕耘,他有关图书评论的理论与写作受到出版界广泛好评、关注,对后人有许多启示。  相似文献   

9.
宋应离 《出版科学》2013,21(4):111-112
在中国当代出版界,提起戴文葆先生,无不众口一词称赞他是一位杰出的编辑家、出版家和著作家。先生于2008年9月7日去世后,回忆悼念他的文章频频见于报端。为全面缅怀记述展示他一生的编辑业绩,适值2012年10月当他90诞辰之际,人民  相似文献   

10.
戴文葆先生从事编辑工作已五十多年了,是我的前辈。他年届古稀,老当益壮。几十年来,他对事业的执着,对友朋的厚爱,对知识的追求,始终如一。先生的风范,是编辑界的榜样;先生的操守,是后辈的楷模。在编辑工作中,他总共经手编辑了多少种书,已无法数计,但他的编辑风格却使人难以忘怀。做过编辑工作的人都知道,书稿  相似文献   

11.
邵益文 《出版科学》2012,20(6):8-11
正戴老离开我们已经四年了,回想往事,历历在目,他的音容笑貌也经常在我脑海泛起,有时竟忘记他已经离开我们了……我开始知道戴文葆这个名字是在1983年,那时正是"文革"以后,各出版社开始评高级职称,我当时在中国青年出版社工作,具体张罗这方面的事。  相似文献   

12.
戴文葆先生     
周实 《出版史料》2011,(2):55-57
那天,钟叔河告诉我,他写了篇纪念老戴的文章。我问他是哪个老戴,他说戴文葆,我才知道他去世了,而且已经三年多。我自交出《书屋》之后就没和他再有联系,也曾想过给他写信,但想想,何必呢,他的年纪那么大了,身体又不好,想做的事也很多,  相似文献   

13.
2007年初冬,我从天津专程去探望恩师戴文葆先生.他在电话里说,最近身体不大舒服,不知道问题出在哪儿. 我心慌,急急地赶去.一推开门,戴老正在笑眯眯地等着我.他高兴得很,两手推着我的双肩,硬把我按到客厅里的旧沙发正座上."这几天学校怎么样?"老人忙不迭地问.我知道他时时刻刻都记挂着我们,每隔几天,总会有他的信或电话到天津.多少年来,我一直想,老人家这个南开的特邀教授真是当到家了--我们的一举一动他都牵挂.  相似文献   

14.
吴道弘来信 编辑同志: 《出版科学》第4期收到。很为这个刊物的内容高兴。对你省主持策划之功,衷心感佩。 《出版科学》这一期信息和反映的面都很大。我和戴文葆同志都觉得正文字体是否小了一点(也许我们  相似文献   

15.
1985年盛夏,我在杭州龙驹坞参加全国青年编辑培训班,戴文葆先生在那个培训班上为我们讲授《中国编辑出版史概略》。他渊博的学识与他幽默的语言、儒雅的风度同时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北高峰下一座别致的山间小楼里,我第一次拜访了戴先生。当时,我已经知道他是我国编辑出版界非常杰出的编辑家,但他的平易近人却出乎我的意  相似文献   

16.
在我的印象里,戴文葆先生总是那么忙,一年到头,他不是伏案工作,就是四处奔波。近几年里,就我所知,他为人民出版社,为三联书店组约、审阅、编就了不少重要书稿,而且是一部接一部:刚刚编完《宋庆龄文集》,胡愈之的文稿就又堆满了案头……。他还时常外出,曾经北上辽宁,西去宁夏、内蒙古、山西,南下江西、湖南、  相似文献   

17.
论版权侵权与编辑责任王清编辑家戴文葆先生在论述编辑职业的性质时说:“编辑是一个脑力劳动者,传播知识,弘扬真理,探索未来,是他神圣的职责。”这个“神圣的职责”使得编辑成为人类社会信息、知识传播链中的神经中枢。编辑素质的高下,将直接影响信息、知以的完整、...  相似文献   

18.
编者按:200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我们特约戴文葆先生撰写此文,为的是提醒国人不忘我们民族曾经遭受过的巨大苦难和伤痛,警惕军国主义幽灵的复活.  相似文献   

19.
风仪兼师友     
40年前,在《人民日报》上读到一篇介绍《保卫和平》杂志中文版的书评,那时我正在学写书评,被这篇观点鲜明,引证巧妙和文笔优美的文章深深吸引住,一口气读了几遍,留下难忘的印象。书评作者署名“郁进”。原来这位“郁进”就是我们出版社的戴文葆。他从上海《大公报》调到人民出版社前后,他的学识才思和编辑功力,早就在  相似文献   

20.
2003年是韩国出版学会首任会长、出版科学研究的先行者、出版教育事业的实践家安春根先生逝世十周年。本刊特刊发戴文葆和韩国出版学会会长李钟国的专丈,以作纪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