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季节的变换是西方中世纪辩论诗的重要主题。本文以勃真(NicholasBozen)的《冬天与春天》(Del’Yveretdel’Este)一诗为研究中心,分析了西方中世纪辩论诗的特点,特别是其中所蕴涵的宗教象征寓意。在此基础上,还简要讨论了中国古代辩论诗与西方中世纪辩论诗的异同。  相似文献   

2.
辩论式教学是将辩论应用于教育教学的方法,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多样性和开放性特征,在国内学校尚处探索阶段。辩论式教学以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与讲授法等教学方法有机结合,从而构建立体的教学方法体系。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辩论式教学在促进学生学习,提高学生表达和辩论能力,培养学生多角度、多层次看待问题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教育部门和学校应提倡和推广辩论式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3.
社会热点辩论,是指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理念的指导下,体现思想政治课学科特点,以学生为主体,以学习方式的变革为主线,构建教师引导情景下学生辩论社会热点的课堂教学活动方式。教学中要慎重确立辩论主题,充分做好辩论准备,精心组织辩论过程。辩论课能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融为一体的教学目标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4.
辩论的逻辑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展开于主体间以消除争议、谋求共识为目的的言语交往行为,辩论或论辩在近年来逐渐进入了逻辑学的研究领域。本文立足当前的辩论实践与相关研究成果,从非形式逻辑的角度对辩论的实质、结构与规则作了初步的分析,既考察了辩论与论证的关系、辩论的形式及其理想化模式,又分析了辩论的静态构成与动态展开,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以真诚、礼貌、可理解和问答对等为主要内容的辩论规则。  相似文献   

5.
<正>初中语文教学需要改革,需要注入课堂活力,辩论式教学能有效地提高初中语文教学效率。本文主要就辩论式教学的特点、分类、实施和意义等方面进行阐述,旨在通过辩论式教学的研究,让初中语文课堂焕发生机。一、辩论式教学的特点所谓辩论式教学是指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以反向思维和发散性思维为特征,由小组或全班成员围绕特定的论题辩驳问难,各抒己见,互相学习,在辩论中主动获取知识的一种教学方式。辩论式教学具有以下特  相似文献   

6.
"关涉全体之事,须得全体同意"在中世纪西欧经历了一个演变过程。在演变的起点,它是一个以共同监护人关系为适用对象、以诉讼传唤为适用程序的罗马私法原则;在中世纪中期的演变过程中,它转变为以法人为适用对象、以议会代表制为适用程序的、关于政治权力建构的政治原则;在中世纪晚期,它开始朝向现代民主和现代宪政原则发展。这种演变过程展示了中世纪政治观念的复杂性,对中世纪政治观念的研究必须仔细把握这种复杂性。  相似文献   

7.
辩论式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反向思维和发散性思维为特征,在辩论中主动获取知识、提高素养的教学方式。学院思政课教师通过实施辩论式教学逐渐掌握了四个“精心”的操作技巧,并根据教学实践中存在的缺陷提出了提前做好辩论课准备工作、发挥教师掌控引导作用、及时布置“后续”任务的应对举措。  相似文献   

8.
我国古代君子在辩论的过程中特别强调"以公心辨(辩)",以秉持道德和追求真理为价值取向。先秦典籍中的许多寓言,如盗跖为君子所唾弃、孔子诛少正卯等即鲜明地反映了该立场。古代君子辩论的这一价值取向对于当今盛行的辩论和辩论赛有诸多启示,无论是辩论的组织者还是参与者,都应该为追求真理而辩,为完善人格和推动社会发展而辩。  相似文献   

9.
王玉亮博士的《英国中世纪晚期乡村共同体研究》以中世纪晚期英国自然聚居的村庄为研究对象,展现了村民们在社区事务管理中自我调控管理的能力和影响。该书的出版为我们研究英国中世纪历史提供了新的视角,也使我们能够更全面地认识中世纪的英国农民。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罗伯特·霍尔的辩论策略为理论依据和分析框架:反思目前众多学生主见缺失、不能独立作决定的现象以及在德育课堂上采用辩论形式的实质、目的;建构德育课堂中实施辩论过程的五个步骤.强调通过辩论策略在德育课堂上的有效应用,使学生在辩论中发展自主判断和独立决策的能力,在辩论中学会作决定.  相似文献   

11.
本文把中世纪大学作为现代大学的“原点”,从文化的视角对中世纪大学及其运作进行了分析。基督教文化是贯穿整个中世纪的主线,基督教的影响也贯穿于中世纪大学组织运作的整个过程之中。  相似文献   

12.
中世纪大学称谓的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延建林 《教育学报》2007,3(6):80-84
中世纪大学的称谓经过了从studium(学校)到studium generale(大学校),最终到universitas(大学)的变迁①。这种称谓的变迁,是中世纪大学机构自然演进的历程,同时也是大学师生积极争取学术自由探究权力的斗争历程。正是大学师生的努力,使得大学能够在中世纪的教会与世俗两大势力之间获得相对独立的地位,真正体现出大学作为一种知识机制本身所蕴含的社会意义。用来泛指大学师生整体的universitas因此成为自由探究知识的大学的最后的代名词。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制度变迁的视角,主要从大学组织内部运作、大学组织与外界的关系两个方面考察了中世纪大学向现代转型的阶段与过程,对比分析了中世纪大学与现代大学的区别,并在结论部分指出了中世纪大学制度变迁的渐进性特征。  相似文献   

14.
中世纪大学是现代大学产生和发展的基础,考察其产生的因素可以让我们了解在中世纪广阔的历史背景下它的成长历程。中世纪大学的产生不仅得益于具有世俗化倾向的希腊哲学与科学的逐渐重现,而且与城市的兴起有着重要关系。城市的兴起使得市民阶级对世俗知识需求增大,同时由城市兴起而产生的行会制度为教师法团的形成提供了蓝本。在教权与王权斗争的缝隙间中世纪大学获得了发展的良好机会。  相似文献   

15.
西欧中世纪大学是现代西方国家高等教育的雏形,对现代西方国家高等教育产生着深刻的影响。西方现代大学的许多特征都源于中世纪大学,如学科分类、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学位制度等都是直接从中世纪大学继承而来的。研究中世纪大学对我们了解西方现代大学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欧洲中世纪大学是中世纪对人类文化做出的独创性贡献。它的崛起既是中世纪初期几个世纪文化积淀的结果,又与输入的东方文化息息相关。新旧文化碰撞、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融合,激活了学术复兴,为西欧中世纪大学的崛起准备了文化基础。  相似文献   

17.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对传统大学造成以下影响 :冲击了中世纪大学占垄断地位的经院主义课程 ;加快了大学世俗化的进程 ;大学由国际性机构转变为民族性的机构 ;学术自由的萌芽。中世纪欧洲大学变迁的史实表明 ,虽然大学改革最终完成于 19世纪初 ,但实际上于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近代大学已具雏形  相似文献   

18.
教授权威的历史演变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学术组织和学术研究需要权威的开拓和引领,从中世纪到当代,大学中一直存在以知识占有为前提的教授权威。在中世纪大学中,建基于知识占有基础上的教授权威逐渐形成;这种教授权威在19世纪德国大学讲座制中得到制度化;而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美国大学的学系中,教授的权力被分化,教授的权威弱化。在当代,如果我们继续承认能力和自由这两组价值观念在学术组织中必须受到重视,那么,高等教育系统中的教授权威就会继续存在。  相似文献   

19.
大学自治是几百年来一直被西方奉为圭臬的大学基本理念。自中世纪以来,法国大学的自治历史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中世纪巴黎大学自治历史,中央集权制下的自治历史,"五月风暴"后的自治历史。从法国大学自治历史进程的分析中可以得出如下结论:控制与反控制是大学自治的主题;通过法律形式保障大学自治;教授会在大学自治中发挥重要作用,建立行政契约制度是大学取得自主权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0.
思想的力量:影响19世纪初期德国大学改革的大学理念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德国,出现了一批论说大学理念、大学改革的思想家,其中的主要者如康德、谢林、施莱尔马赫、费希特、洪堡。如此众多的思想家对大学理念的集中论述,既是中世纪大学产生以来的大学史上的第一次,同时在迄今为止的大学改革与发展过程中也是不多见的。思想家们的论述对19世纪初期的德国大学改革乃至世界大学的发展都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