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说明】《听潮》描写作者与妻子在海边“佛国”听潮的一段经历,文章抓住景物变化的特征,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绘声绘色地描写了海潮涨落的情景,讴歌了大海的雄壮美和它的伟大力量。板书可把重点放在“大海沉睡图”、“海潮初涨图”、“大海怒潮图”三幅图画面前听潮所闻的音响上,揭示大海之美和作者溺爱大海、歌颂大海壮美和伟大力量的思想感情。  相似文献   

2.
李明同学问:“老师,《听潮》意思要用“听”来写潮,为什么课文中还用了其他角度写海潮呢?能否换成《赏潮》,或者不用其他角度写海潮呢?”这个问题提得好。《听潮》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它的成功之处在用“听”再现了海的美。从“听”的角度写景,可以描绘出其他角度难以表达的景物。如“海在我们脚下沉吟着,诗人一般……”因为是黑夜,视觉是观察不到的,很难描绘。然而,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单一用“听”就不能真实地展现大海从落潮到涨潮过程的全景,用视觉、触觉、嗅觉等多角度来写海潮,既是实际情景的必需,又是听觉  相似文献   

3.
一、用录像打出课题录像内容:海面上波浪滚滚,涛声震天。“听潮”二字从屏幕中间出现并逐渐放大,最后定格。(评析:用一个这样的镜头有两个作用:一、点明文章的内容,引发学生的回忆。二、为下文用录像学生引入落潮的意境提供背景。)二、总结上一节课的内容,导入新课师:上一节课我们对照课文的旁批通读了全文,并划分了结构层次,基本了解了课文的内容。课文第一部分交代了听潮的时间、地点和环境,总写潮来的概况;第二部分描写了落潮、涨潮初潮高峰的情;第三部分抒发了作者溺爱着海的思想感情。我们知道,作者“喜欢海,溺爱着海”…  相似文献   

4.
寂寞的孤岛的夜晚,幽静的寺院的露台,眼前是平静而深黯的海面,脚下是朦胧欲睡的微波,一切都笼罩在海的和平而愉悦的神秘里……读着《听潮》这篇抒情散文中那些生动而细致的描写时,你眼前一定会升起这样一个境界。它空灵然而实在,辽远然而切近。这可能会引起你无所思的沉思,使你茫然地追寻。于是你同作者一道久久地佇立,谛听着那由小而大、节奏分明的潮音。最后,当你听到作者的由衷的赞叹——“怕什么。这伟大的乐章!海的美就在这里”,你仿佛在一刹间领悟了一切,你的心也仿佛和海靠得更近了。记得从前有一位哲学家说过这样的话:不理解海的时候,你怕海;一旦理解了它,你就爱它。的确如此,《听潮》的作者对海的美理解得深,爱得也深;他那娴熟的文笔把这一切表达得更切,以至于我们在不知不觉间受到了他的传染,也努力地从这海的乐章中去探求深邃的人生的启迪。这篇作品的成功,还不仅在于它鲜明地揭示了上面说的那个哲理性的主题,而且在于它选择了一个特殊的写作角度,即侧重从听觉上来再现海潮的形象。从来写海潮的文学作品,大多以钱塘江的海潮为对象,而它们的作者倾其全力来描写的又往往是视觉的形象:有“海涌银为郭”式的,使人惊异于景象的壮丽;有“怒涛卷霜雪”式的,使人感佩于场面的宏伟;有“沧海尽城空”式的,使人慑服于自然力的神奇……。读着这一类描写,人们在魂悸魄动之中是不暇思索的。《听潮》的写法跟它们不同,它写的是很普通的一次海潮。在伟大的自然力面前,作者不是向读者指点着那动人的景象,而是叫读者静下心来,屏气凝神地听,不放过任何一  相似文献   

5.
杨益问:“《听潮》中,作者是如何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所谓特征,就是该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不同之处。散文写景必须抓住特征来写,这样才能写得传神、生动。《听潮》一文,作者抓住海潮音响等变化的特征,通过自己的感受和联想,描绘了海睡、海醒、海怒三幅图画。“海睡图”作者抓住落潮时的“静”来写,“大海上一片静寂”,“静寂”紧扣“听”字写落潮时大海的音响特点。“在我们的脚下,波浪轻轻吻着岩石,像朦胧欲睡似的”,“吻”的本义是用嘴唇接触人或物,表示喜爱,这里用拟人手法,赋予波浪  相似文献   

6.
筅雷其坤根据不同的说明对象及其特征,采用恰当的说明顺序,合理安排说明文的结构。如果说记叙文重在“以情动人”,议论文重在“以理服人”,那么,说明文则重在“以知益人”。例如《钱塘江潮天下闻》给我们介绍了有关钱塘江大潮的知识。请看其中一个段落:钱塘江大潮的成因,完全是一种自然现象。因为月亮和太阳对地球上的海水有吸引力,海潮就是这种引力造成的。每逢农历初一、十五,太阳、月亮和地球走到一条直线上时,会形成较大的海潮。中秋节时,月亮离地球最近,引力也最大,海潮也特别大。由于钱塘江的出海处杭州湾是个喇叭口,外宽内窄,最宽处…  相似文献   

7.
反复设喻,简称复喻。也称“博喻”。就是对同一个本体事物,从不同角度连用两个以上喻体的比喻。《听潮》这篇课文有四处运用了复喻。 首先,第四自然段中,作者把潮来时的飞沫化作“细雨”“朝雾”、“暮烟”。这一复喻使海潮的形态具体可感。正因为这“飞沫升落”具有动态美,才有“现在这海完全属于我们的了”的欢悦,情景交融,算得上“尽够欣幸”了。 其次,第八自然段,作者为了体现海的“静”。用了一连串温柔甜美,富有诗情画意  相似文献   

8.
以“乡土文学”著称的现代作家鲁彦,是以刻划农村和小市镇生活见长的,他的散文如同小说一般,大多抒写沉寂的回忆,孤独的奋斗和对人生意义的探求,流露出“咒诅着社会,又翻不过这世界”(《秋夜》)的沉吟,但也不乏奔放的,呼号的篇章,《听潮》便是这样的一篇佳作。《听潮》原名《听潮的故事》,写的是作者同妻子去厦门鼓浪屿的一段感受。在文章里,作者通过在海岛上看到的大海的情态,集中描写了海潮的涨落,热情地赞美了海的静谧美、雄壮美,表现了对大海力量的向往和歌颂。海潮的涨落,本无什么独特的地方,天天如是而已。但作者描形绘景,历历如画,大海显得是那样神奇莫测,变幻无穷。有时宁寂沉吟,温柔静谧,有时咆哮呐喊,雄壮有力。这种感人的魅力是与作者高妙的绘景艺术分不开的。绘景,离不开观察和感受。《听潮》的开头,除了交代事件的缘由:“一年夏天,我和妻坐着海轮,到了一个有名的岛上。”旅舍的位置外,作者  相似文献   

9.
鲁彦的名篇《听潮》,教师爱教,学生喜学,确实是不可多得的散文精品。但一般人最青睐最激赏的,是《听潮》有关‘海潮初起’、  相似文献   

10.
陈善华 《学语文》2002,(6):15-15
“这是伟大的乐章!海的美就在这里”——《听潮》中这个提挈全文的句子启示我们: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应是这篇作品的主要教学任务之一。确切地说,就是要使学生受到作者对“海潮音”的审美情趣的感染,学会欣赏这个“伟大的乐章”并认识“海的美”,从而激起一种热烈的、积极向上的生活愿望。一、由于这篇课文的主要特点是用文字来塑造声音的形象,必须高度重视朗读这一教学手段的运用,才能促使学生的形象思维积极活动起来。指导学生朗读的基本要求是:  相似文献   

11.
导读平台     
钱塘江潮历来为天下奇景,而观潮之风由来已久,至宋代已成为糅各种风俗、万民欢庆的节传统,观潮日也成了杂糅各种风俗、万民欢庆的节日。作者据此,以洗练生动的笔墨描写钱塘江潮的壮观和观潮活动的盛大,为我们展示了一幅鲜明浓郁的历史风情画卷。前半部分写观潮所见,壮丽宏阔的潮景实是由自然与人两大部分组合而成。作者先写海潮的汹涌,用极简省的笔墨写出了海潮的磅礴气势;写人,扣住水军演习时阵势的强大、行动的整齐。写弄潮儿则扣住其矫健灵活的身姿、奋勇争胜的个性。巨潮、水军、勇士共同构成了一幅惊心动魄、声势壮阔的海潮图…  相似文献   

12.
朗读是一门艺术,朗读课文(尤其是文学作品)不是单纯地把静态的语言变为有声语言,而是对作品进行艺术再创造。声情并茂的朗读能够起到鼓舞人、教育人、提高人的审美能力和艺术鉴赏力的作用。怎样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呢?这里以《听潮》为例谈谈笔者的三点看法。首先,要深刻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听潮》的作者面对汹涌澎湃的海潮,耳为所感,心为所动,心潮与海潮共起伏。作者把人生比作大海,塑造出海潮的声音形象,表达出他对生活、对未来的热烈追求。学生理解了这一主题,才能准确地定下朗读的感情基调,才能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其次…  相似文献   

13.
讲读《听潮》这篇散文,可重点发挥听觉形象,把学生带到文章的意境中去,教师首先备制“海潮初起”、“海潮高峰”时录音磁带,捎入课堂进行教学。  相似文献   

14.
《听潮》是一篇借景抒情的散文。不少人单纯地根据海潮的涨落把它划分成三幅图景:海睡图———海醒图———海怒图,却忽略了它另外的方面。其实,课文之所以艺术魅力无穷,就在于它融乐、诗、画于一体,如单纯地把它看成是三幅画面似嫌不足。“听”是全文的脉络,但文意并不止于“听”,而是让读者通过“听”去感受大海的声音美、意境美和色彩美。温馨柔和的小夜曲。落潮时的大海恬静而温顺。“大海上一片静寂”,“波浪轻轻吻着岩石,像朦胧欲睡似的”。“海在我们脚下沉吟着,诗人一般”。此时作者笔下的大海是平静的,温柔的,就像一位徜徉在花前月…  相似文献   

15.
这里有一个浩淼的自然的海,这里也有一个丰赡的文化的海,茅盾、丰子恺、钱君訇、徐志摩……他们的创作便是一个浩瀚的海。文化的海潮在这里聚首,文化的海潮在这里奔腾……在七月鲜亮的主题下,我们去看海,去捕捞、捕捞生活的馈赠,捕捞大海的馈赠……  相似文献   

16.
叹海     
站在海的前方遥望着海潮奔去的方向思绪缕缕就像澎湃的海浪海  相似文献   

17.
赶海娃     
(21}百万云一102}f不,I卜仁下苍,厂一入}芍一},一)}32-退了,002一}2-(退了退T),。彝-恤哪-5潮07海025海风0000000052海潮0000 5风00爪肠机引护欢快地l}浅巨边二叠鱼鱼鱼。}2乙鱼。2222 70训川。。}红黛{卜了。。}节二1.海风停了哩哆哆,2.海浪平了哩哆哆,*一{‘一}娃;娃; 一}2}。卜彝5卜。丝}挤万下5 72.二-一- IT了鱼退静 5一潮湾 2一海海海海| 2一 5一海潮海湾了,了,滩上滩上5 5 5 5 65走来一群赶海雀跃一群赶海退静哆呷哆哆竹7哩哩2 5 55海风停了海浪平了262 22265走来,一群赶海雀跃尸群赶海2 5 52 尹一、5 25哆哆背检滩上滩上l厂l立}巷…  相似文献   

18.
为什么教师言之谆谆,学生却听之藐藐?教师苦口婆心,学生却无动于衷?这是因为师生之间没有产生积极有效的“心理效应”。教师只有合理运用“心理效应”这根调控杠杆,才能激励学生学习,才能促使学生积极地思考,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下面以《解决问题的策略》一课的教学为例,领略一下徐斌老师合理运用“心理效应”的高超技艺。一、海潮效应——增强引力,激活思维海水因天体的引力而涌起,引力大则潮大,引力小则潮小,引力过弱则潮无,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海潮效应”。课堂教学要达到的理想效果应当是“课未始,兴已浓;课正行,兴愈浓;课已毕,兴犹浓…  相似文献   

19.
《听潮》(初中四册) 一、教学提示: 1、《听潮》的作者鲁彦是文学研究会的成员。《听潮》一文记述作者和妻子1929年到浙江普陀山避暑时的一段经历,主要是描述海潮涨落的情景,是一篇游记散文。 2、文章1—4自然段概述作者的行止,他和妻子落脚的海湾楼房及其周围的简况。第5自然段开始,写潮落、潮初涨,潮涨高峰时的三种不同情态。文词简练,笔力集中。不要把人们常说的“形散神不散”的散  相似文献   

20.
路,就在脚下     
电白师范座落在水东镇郊绿树葱茏的望海岭上,翘首望壮潮,自有诗兴,自有画意,海潮,心潮,文潮逐浪而高,是为'望海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