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中的瑰宝,以唐代诗人元稹的《咏廿四气诗》为代表的节气诗词众多,蕴含了中国先民的生态智慧。基于主位推进模式对元稹的《咏廿四气诗·谷雨三月中》进行分析,以期揭示节气诗词的生态意蕴。研究发现:该诗多选择以大自然中的非人类生命体和物理性要素为主位,述位则对主位进行补充说明,使画面更加具体生动。诗歌采用了模糊跳跃与主位延续相结合的主位推进复合模式,生动形象地向读者展示了一幅生机盎然的谷雨时节自然美景,彰显了儒家“生生”思想哲学观中热爱自然的“好生”精神、生生相续的“永生”精神以及和谐共生的“和生”精神。  相似文献   

2.
敦煌文献<咏廿四气诗>,是由二十四首组成的诗章.作者依据黄河流域的中原气候,并与物候、农事活动相结合,还辅以生活与民俗等内容,因此,遂使其诗有着广阔的辐射面和极大的社会生活容量.这组由唐人撰写、经中原传人敦煌的<咏廿四气诗>,由于其丰富的内容与别样的构思手法,使此诗成为同一题材中的上品.  相似文献   

3.
《太原大学学报》2017,(4):49-52
《咏荆轲》诗为陶渊明咏史八首之一,这首诗歌咏历史上的刺客荆轲,而在内容与风格上与其它咏史诗以及隐逸诗形成明显区别。陶渊明对荆轲的认识源于《史记》,但是有意强化了其英雄形象与游侠色彩,究其原因,源于自己豪放的个性、有志难酬的现实困境与少年时的侠义思想。  相似文献   

4.
自《诗经》以来到两汉魏晋南北朝, 咏月诗歌大多是游子怨妇主题, 李白的咏月诗扩展了传统咏月诗的表现主题, 把它引向了关注实现人生, 使托意怀人的思想主题成为咏月诗的主流。宋代苏轼继承发展了李白的这一特点。然而, 李白、苏轼在咏月诗的艺术风格和审美理想方面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和独特个性。本文试图在历史的坐标上对他们咏月诗歌的风格、主题以及透过咏月诗歌所折射的诗人的内心世界等方面进行比较探究, 并由此去窥见两位伟大诗人的审美理想和人生哲学。  相似文献   

5.
韩偓《隰州新驿》诗之作年以及内容意旨,因此诗较难解读,故学界所见不同。本文通考有关典籍文献,对诗歌各句进行具体笺释,认为此诗主要乃咏河中节度使王重荣之事,故诗歌非作于天復三年,而是韩偓龙纪元年及第后出佐河中幕时之作。  相似文献   

6.
唐代不仅是我国诗歌发展的黄金时代,文学批评与诗歌理论研究也相当活跃。其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散论,如陈子昂《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白居易《与元九书》等;二是专著,如释皎然《诗式》、释空海《文镜秘府论》、司空图《二十四诗品》等:三是以理论结合选诗,兼以评语,如殷璠《河岳英灵集》、元结《箧中集》、高仲武《中兴间气集》等。就其侧重面而言,唐代诗论有两派:一是注重诗歌的思想内容与社会功能,偏于宏观研究。由初唐的陈子昂到中唐的白居易、元稹,直到晚唐的皮日休,他们  相似文献   

7.
对《咏内人昼眠》文本呈现的性别意识以及叙述角度的分析,展现了萧纲在诗歌表达上的焦虑——意图“新变”却无法摆脱传统影响。梳理了历代描写妻子的诗歌,论述了以萧纲诗为代表的梁朝咏妻诗是对传统诗歌类型化妻子形象的超越。  相似文献   

8.
南方的节气     
打开日子串就的大书廿四节气排列有序如手中捻动的珠子一五一十地响动我满身雨露黄牛和农民在廿四节气中悠悠穿行生命的重量跌落在早春惊蛰如一只鸟在稻垛里逗留轻盈妩媚碰落清明后的谷雨生锈之锄染上小暑一首民谣深入土地内部霜降之后立冬的小妹在近处频频招手大雪纷至南方节气坐立不安我的胸中隐隐作痛冬至柴门掩雪靠近节气我听见诗徒步走过一个老翁独守斗笠、蓑衣和稻田选自《濯林文学》南方的节气$福建省长汀濯田中学初三(6)班@谢长娣  相似文献   

9.
补白     
在中外文学史上,共有三部被称为“诗三百”的作品:一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它共收诗305篇,人们取其整数,称之为《诗三百》。二是印度婆罗门诗人伐致呵利写的《三百咏》,它由《爱欲百咏》、《通义百咏》、《出世百咏》三本抒情诗集合印而成。三是意大利诗人彼德拉克的代表作《歌集》,所收的300首十四行诗,都是诗人献给他的女友劳拉的爱情诗。  相似文献   

10.
我国人民从古以来就酷爱松树。《诗经》问世,松即入诗。伴随着“岁寒知松柏”、’岁寒三友”等成语的家喻户晓,以及大量咏松谚语的出现,咏松诗在我国诗歌的海洋中,不时地涌现出引人注目的浪花。建国后,我国人民爱松之情有增无减。咏松诗随之又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那么,松树究竟凭什么魅力受到我国人民长期的厚爱呢?我国的咏松诗为什么能够久唱不绝呢?我国古今咏松诗里的松树形象有没有质的飞跃呢?笔者试探讨之。  相似文献   

11.
<正>诗歌鉴赏,在高考中是个难点。突破这个难点的,关键在于教会学生读懂诗歌。我认为,归类讲解,让学生对一类诗歌有一个全面深入的把握,会收到好的效果。诗歌从题材上可分为咏景诗、怀古诗、咏物诗。从具体的内容上,可分为边塞诗、送别诗、思乡怀亲诗、闺怨诗等。高考中选的最多的是咏景诗,所以从咏景诗入手,教会学生读懂诗歌。咏景诗中  相似文献   

12.
《史记》中司马迁塑造了一系列生动的侠客形象,赞颂了他们可贵的侠义精神,唐代诗人深受其影响,诗歌中出现了大量的咏侠诗,对《史记》中的形象和精神进行了继承和发扬。本文试从"侠"的形象、"侠"的精神这两点着手,分析《史记》对唐代咏侠诗的影响,并对李白的咏侠诗进行个案研究,从中解读《史记》和唐代咏侠诗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诗歌翻译是一种跨文化审美活动。《红楼梦》咏花诗作为小说叙事抒情的载体,体现了中国诗学的别致美,沉淀着蕴藉的中华文化。本文以格式塔审美模式为主线,从艺术辩证视角分析咏花诗英译文化美学特质的再现,从而对译者的主体审美做初步探讨,试图分析并解决《红楼梦》诗歌翻译中可能遇到的语言文化问题。  相似文献   

14.
谈咏农诗和李绅的《悯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诗经》到现当代诗歌,咏农诗可谓洋洋大观,在这许许多多的咏农诗中,流传最广泛,影响最深远的,大约要数李绅的《悯农》二首,其诗简约通俗、言近旨远。  相似文献   

15.
一 咏史诗,顾名思义,即以历史题材为内容的诗歌。最早以“咏史”题名的诗,是班固的五言诗《咏史》,写的是汉文帝时孝女缇萦为赎其父之罪而自愿没身为奴的故事。自此以后,咏史之作代不乏人,且不断繁盛,成为中国古代诗歌百花园中引人注目的一簇奇葩。《昭明文选》(下称《文选》)选录诗434首,分为23种类型,其中就有“咏史”一体,说明萧统对“咏史”诗的重视。《文选》“咏史”诗类共选录诗歌21首,它们是:王仲宣《咏史一首》,曹子建《三良诗一首》,左太冲《咏史八首》,张景阳《咏史一首》,卢子谅《览古一首》,谢宣远《张子房诗一首》,颜延年《秋胡诗一首》、《五君咏五首》,鲍明远《咏史一首》,虞子阳《咏霍将军北伐一首》。从诗体看,这21首都是五言诗;从顺序看,这些诗基本上按作者年代先后排列。就诗题来说,其中仅4位作者标题为“咏史诗”,但就内容而言,这21首诗,都是以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为题材的。这说明萧统并不单纯以“咏史”名篇与否作为入选标准。  相似文献   

16.
月亮是李白的钟情之物,纵观《全唐诗》所收录的李白诗歌,涉及到“月”的就有三百首左右。李白的咏月诗,不仅数量众多,而且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在诗中,李白可以步月、行月,也可以泛月、乘月,还可以醉月、寄月,甚至可以“上青天”揽月、“就洞庭”赊月。在这些花样繁多的“咏月诗”里,李白借“月”抒发了不同的思想感情。  相似文献   

17.
一、审视标题,推敲诗歌意旨看人先看头,赏诗先赏题,题目即文章的额头,富含诸多信息,如时间、地点、人物、诗人的心情、诗歌的意境以及诗歌的类型等。有不少诗歌考题的设置和该诗的题目有关,研读诗题,往往能从中得到提示性的暗示。1.怀古诗。凡标题中点出古迹或在古迹(或古人)前冠以“怀古”、“咏怀”或“咏”等字眼的,多为此类。这类诗歌或表像古代英雄那样建功立业之志,抒对古人的缅怀之情;或发昔盛今衰之感慨,暗含对现实的不满甚或批判,多借古讽今。如陶渊明的《咏荆轲》、杜甫的《咏怀古迹》、杜牧的《赤壁》、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怀…  相似文献   

18.
在具体讨论陶渊明《咏荆轲》一诗时,人们或者认为它寄托了作者忠于晋室的封建政治伦理感情,或者简单地把它看作单纯体现作者个人豪放情怀的随感性诗歌作品。本文从古代中国士人群体的政治生存状态出发,并结合作者个人思想特点及其所处时代风气,在细致分析诗歌关键文句的基础上,重新阐释了《咏荆轲》一诗的创作主旨,认为它以隐曲的方式寄托了...  相似文献   

19.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为了掌握农事季节变化,经过长期观象授时的经验总结。它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变化,把黄道大圆圈等分为二十四个弧段,每段十五度为一气,共二十四个节气。太阳在黄道上运行一周一年,这样每个节气间隔半月,每月有两个节气,二十四节气分属四个季节。在我国,二十四节气往往是指二十四个交气时刻,同这二十四个交气  相似文献   

20.
浅论贯休《山居诗二十四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山居诗二十四首》是诗人青壮年时期的诗歌。在此诗中,诗人一方面能娴熟地在山水丛林中体悟禅理、禅趣,又能在尘俗生活中保持其本性,表现出广阔的诗歌内容;另一方面,理性化语言的运用也得心应手。据此,笔者以为,这些都标志着诗人诗歌风格的成熟。之所以如此,是有其深层原因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