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高中语文课本(人民教育出版社1960年版)有几条注解,似不甚妥当,茲举出并略述已见如下。(一)“拜送书于庭”第一册《廉颇蔺相如列传》,“拜送书于庭”原注一(赵王)在朝堂上行了礼,送出国书。按:“庭”指“秦庭。”蔺相如到了秦国后,在朝堂上向秦王很恭敬地行了礼,把国书呈送上去。  相似文献   

2.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以下简称《列传》)有这样一段记载: 秦王饮酒酣,曰:“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赵王鼓瑟。秦御史前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蔺相如前曰:“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秦王怒,不许。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秦王不肯击缶。相如曰:“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左右欲刃相如,相如  相似文献   

3.
知缶知缶     
秦王饮酒。酣,曰:“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赵主鼓瑟,秦御史前书日:“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蔺相如前曰:“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秦王怒。不许。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秦王不肯击缶。相如日:“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日:“某年月日.秦王为赵王击缶。”  相似文献   

4.
王洪宾 《现代语文》2008,(7):145-145
“完璧归赵”的故事想必大家都很熟悉,秦王欲用十五城交换赵王和氏璧,蔺相如奉命出使,秦王坐在章台上召见相如,蔺相如将璧进献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蔺相如看秦王没有把十五城补偿给赵国的意思,在略施小计拿到璧后指责秦王道:“……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  相似文献   

5.
高中语文课本的文言文中有两个含“敢”字的句子:①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廉颇蔺相如列传》)②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鸿门宴》)其中的“敢”字,编者均未作注。上面所引的两篇文章中还有一些  相似文献   

6.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说:“秦王饮酒酣,曰: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赵王鼓瑟”。 “奏瑟”,教材上注为“奏瑟,弹瑟,下文‘鼓瑟’同。”案:《说文》:“奏,进也”。本篇下云:“赵王鼓瑟。秦御史前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赵王所为,秦御史所书均为“鼓瑟”,“奏”“鼓”区分甚明。又下云:“蔺相如前曰:‘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奉盆缻秦王,以相娱乐。’秦王怒,不许,于是相如前进缻,因跪请秦王。”北京大学编《两汉文学史参考资料》:“一本‘奉’作‘奏’。”秦方“请奏瑟”,赵王“请奏盆缻”,针锋相对,何其  相似文献   

7.
《廉颇蔺相如列传》共有四处出现了“必”字。(1)“今君乃亡赵走燕,燕畏赵,其势必不敢留君,而束君归赵矣。”(2)“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3)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4)“我见相如,必辱之。”联系上下文,笔者认为,唯有(1)和(4)两句中,“必”字宜作“一定”  相似文献   

8.
无论是在口语中,还是在书面语中,语言累赘似乎总是一种疵病。然而,一旦运用得当,缺陷也会变成长处。《廉颇蔺相如列传》记秦王第二次召见蔺相如,写道:“秦王斋五日后,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无论哪一住读者都知道,蔺相如是赵国的使者。既然如此,这“赵使者”三字岂不多余?一部《史记》,上下三千年,只用了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可谓一字千金,难道太史公果真会虚掷三字吗?要解  相似文献   

9.
“赵王送璧时斋戒五日”等多处用到“斋戒”一词。课本当页注原无注解,教学参考书上特别作了如下的补充注释:“[斋戒]古代的一种礼节。在举行祭祀或其他重大典礼前,主持人要先斋戒,如:沐浴、更衣、独宿、吃素、戒酒等等。文中蔺相如说赵王斋戒,并要求秦王也斋戒,表示对送璧和受璧的特别重视。”认为斋戒时要吃素,不能吃荤,这与新版《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一致的:“[斋戒]旧时祭祀鬼神时,穿整齐衣服,戒除嗜欲(如不喝酒,不吃荤菜等等),以表示虔诚。”在绝大多数人的观念中,也是斋戒时当然不能吃荤,甚至有的学生资料用书把此词分开解释:斋,吃素食;戒,戒女  相似文献   

10.
“怒发冲冠”源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冠指帽子,谓盛怒之下,其发上指,冠直往上冲。原文写“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日:‘璧有瑕,请指示王。’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后来便以“怒发冲冠”比喻怒不可遏。蔺相如的冲冠一怒完全是被秦王的背盟无信  相似文献   

11.
《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有“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之语,其中的“以相娱乐”一句,包括教参在内的诸多版本均将其翻译为“以(借)此互相娱乐”。笔者认为这样的翻译不仅未能准确地传达司马迁的本意,也未能完全表现出蔺相如不畏强暴、针锋相对、轻巧腾挪、化被动为主动出击的大智大勇。理由如下:  相似文献   

12.
一九七八年省编高中《语文》第一册《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一句中的“嘻”字,历来有两种解释:一是依司马贞说作“(发出)又惊又怒的声音”;一是依王骏图说作“(发出)苦笑的声音”。语文课本的注解是根据前者。但依上下文,似当以后者为宜。文中写,秦王为了夺取宝玉,假惺惺地应允蔺相如的要求,煞有介事地斋戒五天之后,在朝廷上盛设九宾之礼。但结果不仅没有骗取宝玉,反而被蔺相如振振有辞地痛骂一通。于是在这特定的情况下,秦王与群臣窘态毕露,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气也不  相似文献   

13.
司马迁的《廉颇蔺相如列传》这篇课文于大处运笔酣畅,同时在细微之处也极显匠心。如“度”(du幃)字,出现在四个不同的场合和情境,对凸显人物性格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度”得机智 蔺相如在“完璧归赵”一节中显示了对事物准确的判断力和极强的预见性。这可以从课文里的两句话中的“度”字体现出来:①“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实不可得”②“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蔺相如审时度势,根据秦王拿到和氏璧时的轻率态度,立即预见到秦王答应给赵国的城池乃是一句空话,才提出斋戒五日的要求,以拖延时间,为下一步动作留出余地。当秦王…  相似文献   

14.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有这样一段文字: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谓秦王曰:……其中的“怒发上冲冠”,中学语文课本注为:“因愤怒而使头发竖起,冲动了帽子。这是夸张的说法。”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注云:“愤怒得头发直竖,顶起帽子。形容极其愤怒。”安徽大学等十三所院校合编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注曰:“内心  相似文献   

15.
[提示]在古汉语里,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等在不同的语境中,可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加以灵活运用,即这类词可临时用作其他类词,这种现象叫词类活用。词类活用的内容较多,比较复杂,大类之下有小类,小类之下有细类,概括说,主要有下面的一些情况。1.名词的活用:(1)活用为一般动词,如“非能水也”中的“水”释作“游水、游泳”,名词用作动词。(2)活用为使动词,如“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中的“王”释作“使……为王”,使动用法。(3)活用为意动词,如“稍稍宾客其父”中的“宾客”释作“把……当作宾客”,意动用法。(4)活用为状语,如“卒廷见相如”的“廷”原为名词,指朝堂,而这里用于动词“见”的前面成为状语,释作“在朝堂上”,具有副词性,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地点。  相似文献   

16.
高中语文第一册的《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有一句话:“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对“以戏弄臣”.《教参》上解释成“戏弄小臣”。这种解释是不正确的,这里的“戏弄”绝不等同于今文中的戏弄,“臣”亦不是指蔺相如。因为,尽管秦王见相如于列观,传璧于美人,我们仍然看不出他有存心戏弄相如的成份;蔺相如之昕以取回和氏璧,并不是因为自己受了辱,遭到戏弄,而是看到秦王没有诚  相似文献   

17.
前前后后地听了一些教师讲授《将相和》一文后,我发现大多数教师都是在三个小故事中,对蔺相如人物特点冠以“机智勇敢”一语。我以为颇失侧重。以“完壁归赵”一节为例, 蔺相如这个人物特点重在于智谋超群,为大智(如果说“勇”的话,在“渑池会上,蔺相如才勇冠秦军)。“完璧归赵”的故事开始,先交代强秦要“以城换壁”,赵王及群臣知是秦王设下的一场骗局,就是惶惶然不知如何应付。此时蔺相如出场,只“想了一会儿”。就给了赵王两颗定心九:“如果秦王真拿出15个城来换,  相似文献   

18.
《周礼》中说:“保氏掌谏王之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日五礼,二日六乐,三日五射,四日五驭,五日六书,六日九数。”  相似文献   

19.
教学《将相和》一文时,我们通常只注意突出强调蔺相如的临危不惧、足智多谋和顾全大局,而往往忽视糜颇的作用,即重“相”轻“将”。关于廉颇,一般认为,他仅是具有知错就改的精神。其实,他在保卫赵国的利益以及促蔺相如成功等方面也作出了突出的贡献,这从以下四个方面可以看出: 一、秦王约赵王在渑池会见,赵王一时决定不下去还是不去,后来让蔺相如随行,派廉颇带着军队到边境上,作好抵御秦兵的准备。从这件事可以看出:赵王赴约主要仰仗的是蔺相如的能言善辩和廉颇的作战本领。二、渑池会上,秦王企图侮辱  相似文献   

20.
古汉语中,“今”在通常情况下作时间名词用,与“古”、“昔”相对,译作“现在”或“今天”。但是,“今”也可作假没连词用,译作“如果”或“假若”。在不少有关古文翻译的著作中,将作假设连词用的“今”译成了“现在”。例如: ①将“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庄暴见孟子》)译成“现在您能和百姓同欢乐。就可以统一天下了”。③将“今杀相如,终不能得壁也,而绝秦赵之欢”(《廉颇蔺相如列传》)译成“现在杀掉相如,还是没法拿到那块宝玉,反而断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