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商务印书馆作为近代最负盛名的民营书局,对近代中国的教科书出版贡献甚大.本文拟就商务印书馆在近代中国教科书出版中的地位及贡献作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2.
马晓琼 《今传媒》2012,(4):123-124
世界书局是民国时期上海的一家民营出版发行机构,虽然其真正出版编辑中小学教科书始于1924年,但一举成功,与当时的商务印书馆和中华书局成为中国近代教科书出版业的三大巨头。由于世界书局进军教科书出版领域,结束了商务、中华两家垄断的局面,形成了三家激烈的竞争的态势,促使教科书质量显著提升,售价比较低廉,带动了中国近代教育文化事业不断发展。因此,我们可以说世界书局为我国教科书出版做出了不可磨灭的文化贡献。  相似文献   

3.
1902年,无锡人廉泉、俞复、丁宝书等人,在上海合股创办文明书局。在商务印书馆成立之前,文明书局是近代中国出版新式教科书最多的出版机构。"文明书局向以玻璃版、金属版、石版精印之旧拓碑、名人真迹负盛名。"①民国初年,文明书局因经营困难而盘给中华书局,"存货、生财、房地产均  相似文献   

4.
上海是我国近代出版业的发祥地,从清末民初开始,已有百年历史。商务印书馆于1897年在上海成立,创办初期以印刷为主,至1901年改为股份公司,次年建立编辑所,标志着商务印书馆在出版业上的一次跃进,也是我国近代出版业上标志性事件。中华书局成立于1912年,以编印新式中小学教科书为主要业务。1930年龙门书局在上海成立,1938年更名为龙门联合书局,以出版和引进国外教材、辅导及学生课外读物著称,偏重影印图书的引进和出版。至20世纪30年代,全国60%的书店(书局)在上海,这些书店(书局)集出版、印刷、发行三位一体,传播新思想、新观念,编印新式中小学教材。上海民营书业的兴起与发展,把“科学”、“民主”思想带进中国,这些都可以追溯为中国民营书业的开篇史。    相似文献   

5.
我国自编教科书,始于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上海南洋公学所编的《蒙学课本》。自此以后,随着新式学堂的产生和民间出版机构的出现,编写教科书之风日盛,其中尤以文明书局、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等有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6.
杨琳  肖东发 《出版科学》2012,20(2):22-25
对商务印书馆《大学丛书》的出版背景、出版过程进行分析,指出《大学丛书》出版的历史意义在于开辟我国成功出版本土化大学教材的先河,促进我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发展和近代中国学术的独立,确立大学教科书成为图书出版专门类别的地位。  相似文献   

7.
清朝末年一些仁人志士开始注重教育的发展,特别注重国民教育的发展,这为我国近现代教科书的出版领域开辟了广阔的市场。上海世界书局自1924年出版教科书以后,社会影响和经济实力显著增长,最终与当时的商务印书馆和中华书局成为了中国近代教科书出版业的三大巨头,究其之所以能在竞争激烈的教科书出版市场占有一定地位的原因,我们可以发现,这与它的一些出版发行策略有着重大关系。  相似文献   

8.
张萱 《青年记者》2016,(23):142-144
商务印书馆缘何开展电影业务 商务印书馆创立于清光绪二十三年(1 897年)的上海.“商务”两个字,本身就刻上了洋务运动过渡到维新运动期间“商战”思潮的时代标志.从1842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失败到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中国初步达成了“救亡图存”的目标,这个时期国人对思想解放和文化革新的要求,给中国的印刷出版业带来了巨大的发展空间,而商务印书馆就是在这个大背景中诞生的.商务印书馆的创始人“创业四杰”——夏瑞芳、鲍咸恩、鲍咸昌、高凤池,皆为基督徒,在开办商务印书馆之前,在《字林西报》和《捷报》做排字工人,总体来说很大程度上接受了西方思想的影响.从“第一桶金”《华英初阶》到《最新教科书》,商务印书馆在出版理念和技术上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相似文献   

9.
近代中国民营出版企业在版权保护方面曾作过诸多不懈努力,以往,我们比较多地注意到商务印书馆在版权保护方面所做的工作,而事实上,1902年7月5日成立的上海文明编译印书局(即文明书局)在这方面也颇有些作为。  相似文献   

10.
最近台湾老字号“世界书局”重印了该书局于70年前出版程小青所译的《福尔摩斯探案全集》。 世界书局总经理阎初表示,中国最早的一篇福尔摩斯小说是1902年刊登于梁启超所编的《新民丛报》上,文言文体;1927年,上海世界书局出版由程小青等以白话文翻译的《福尔摩斯探案大全集》,这位西方神探,立即成为当时中国社会家喻户晓的偶像和英雄。 阎初说,福尔摩斯当年在中国欢迎的盛况,可从当  相似文献   

11.
研究近代河南报刊的人,常提出,河南近代报章究竟发端于何时何报呢?我国著名报刊收藏家冯翰飞先生在《开封报界小史》中写道:“开封当前清戊戍政变之时,即刊有河南官报一种,半月一册,实为河南(近代)报章之鼻祖”。冯先生在这里所说的“河南官报一种”,就是河南清政府官书局于1898年8月在开封出版的《汇报辑要》。过去,只见有冯先生的这一记述和开封市图书馆肖凤桂同志  相似文献   

12.
我国远程教育起源于19世纪末期.当时,我国的私营出版机构,充分凭借自身雄厚的人才智力资源、丰厚的纸质媒介资源的优势,兴办的术科函授教育格外引人瞩目.商务印书馆于1915年3月创办国人自办的第一家专门函授学校,首先开办英文一科,正式拉开了近代函授教育的序幕①.此后,文明书局、上海新中国印书馆、中华书局、开明书店、世界书局、大东书局等纷纷创办了颇具特色的函授学校.至此,近代私营出版机构开办的函授学校俨然已成为当时一支重要的函授教育办学力量②. 在上述的函授学校中,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大东书局及开明书店创办的函授学校均"有着显著的成绩和光荣的历史"③,取得了显著的办学效果和社会效益,在中国早期远程教育史上占据着极其重要的位置.很显然,倘若把近代私营出版机构从事的函授教育事业作以专题研究,不仅具有较高的学理价值,而且亦不乏较强的现实意义.到目前为止,学界对于商务印书馆附设函授学社和中华书局附设函授学校的办学情况给予了较高的关注,已有数篇学术论文问世,对其办学实践活动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探讨.  相似文献   

13.
夏瑞芳     
夏瑞芳(1872—1914)江苏青浦(今属上海市)人。字粹芳。毕业于清心书院。此后在英商《文汇报》、《字林西报》、《捷报》当排字工人。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与鲍咸恩、鲍咸昌。高凤池集资四千元,创办商务印书馆,并首任总经理。初以印刷为主要业务。后增设编译所,邀请张元济主持编辑工作,为商务印书馆成为中国近代史上规模最大的印刷出版机构奠定了基础。对馆务发展多有筹划,曾亲往日本考察,回国后革新技术,使之焕然  相似文献   

14.
香港商务印书馆出版《中国近代珍藏图片库》 商务印书馆(香港)有限公司在7月底推出了一套由南京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撰的《中国近代珍藏图片库》。首先面市的是《袁世凯与北洋军阀》、《孙中山与国民革命》、《汪精卫与汪伪政府》(上、下)四册,其余的《蒋介石与国民政府》上、中、下三册将于8月底出版。全套定价为港币1830元。  相似文献   

15.
1921年成立的世界书局,是旧中国经营规模仅次于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的很有影响和实力的民营出版机构。世界书局和商务、中华一样,也很重视中国传统文化典籍的刊行。抗战以前,书局出版了大量经史子集类古书,影印的《十三经注疏》、《经籍纂诂》、《说文解字段注》、《说文通训定声》、《四史》、《资治通鉴》、《昭明文选》、《诸子集成》、《元曲选》等。  相似文献   

16.
丁伟 《东南传播》2016,(4):116-125
商务印书馆函授学校英文科在中国近代教育史、出版文化史都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具有较高的个案学术研究价值。在商务印书馆出版文化理念的引领下,商务函授学校英文科通过长达31年的办学生涯,不仅为商务印书馆成功开辟了一条书刊促销活动的新途径,而且还开拓出了一种出版"隐形"教科书的新业务,这种发行数量巨大的"隐形"教科书为商务印书馆带来了丰厚的经济回报。商务函授学校英文科使商务印书馆获利颇丰,有力促进了商务印书馆出版事业的发展。探讨商务函授学校英文科如何推动近代商务出版事业的发展这一历史事件对当今出版机构从事多元化经营活动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清末报刊发表有关“新学”的文章名目繁多,但其中孙毓修所写的《图书馆》(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教育杂志》1909年第二期至1910年第一期连载),可说是在近代中国较早有系统地研究公共图书馆的一篇文章,值得中国图书馆史研究者注意。孙毓修,江苏无锡人,一生从事教育和出版工作,是一位版本目录学家(藏书楼名“小绿天”),清末进入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中国出版界的标杆”,中国的老字号书局如何在市场中恪守自己的文化底线?作为中国现代最有影响力的出版机构,商务印书馆(110年)、中华书局(95年)、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75年)一  相似文献   

19.
科学编辑杜亚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亚泉(1873-1933,浙江绍兴人),是近代出版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他的编辑生涯主要是在中国近代最重要的出版机构商务印书馆度过的。但在进入商务印书馆之前,他就有过做编辑的经历。在上海创办过普通学书室和《亚泉杂志》(线装本半月刊,1900-1911,共出10期),前者的普通学是常识的意思,后者于1900年创办,是中国最早的科学杂志(后改为《普通学报》,1911年起共出5期。木刻本)。也就是在早期的编辑出版业务往来中他认识了张元济、夏瑞芳等商务人杰。虽然说这一番经历使他在进入商务印书馆前就是一个有一定影响的学者,但他的早期编辑生  相似文献   

20.
许静波 《新闻大学》2012,(3):136-146
上海之所以成为近代中国的出版业中心,所依靠的不仅仅是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这样的大型出版企业,为数众多的中小书局是构成上海书业生态坚实的基础。光绪十三年(1887年),浙商何瑞堂开设鸿宝斋书局于上海英租界,1956年方才停止营业,历时69年。该局可按经理人的更替,划分为三个时代:沈静安时代、乌仁甫时代和丁方定时代,而这三个时代恰又对应了上海近代石印书业的繁盛、衰落与终结。以石印书局为主体的书业公所是上海近代石印书业的同业组织。作为创建者之一,鸿宝斋一直在书业公所中拥有较高地位,并为维系公所的运作和发展贡献颇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