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侯一华 《视听界》2004,(4):81-81
在当今电视强手如林的激烈竞争之中,地方电视媒体尤其是县级电视台如何谋求生存,争得一席之地?笔者认为,一个制胜的重要法宝就是“三贴近”。张家港电视台近年来的实践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理念。一、创新载体:开办群众喜闻乐见的栏目栏目创新,是实现“三贴近”的基础。与大台相比, 地方台有其独特的优势:节目题材与受众贴近——“家门口的新闻”对本地受众更有吸引力;受众需求的特殊性及受众层面的简约性使节目的设置更有针对性;节目题材的  相似文献   

2.
电视民生新闻这股潮流实际上是在当前的电视竞争格局和大媒介环境下,地方电视媒体面临巨大压力之下的一种“求生存”策略,“民生新闻”这一概念的实质内涵和精神品格并未得到深入的挖掘,这类新闻至今仍面临着概念上的模糊不清和理念上的误区,因此很容易在商业化大潮的冲击下渐行渐远。本文试图对电视民生新闻所标榜的“民生”、“人文关怀”、“三贴近”等概念在当下的本质内涵进行梳理,  相似文献   

3.
近几年来,美国出现了一个所谓“电视新闻节目热潮”,收看电视新闻的成年人,1980年达5,630多万人。据《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调查表明:电视的影响力在美国已高踞第四位,仅次于白宫、大企业、参议院。美国电视新闻之所以能这样吸引观众,是与美国三大广播公司开办“新闻杂志型”节目密切相关的。 1939年美国正式开办电视以来,电视新闻  相似文献   

4.
一、从看电视和听电视说起 我有位朋友,是看电视的热心观众,他每天从中央台《新闻联播》看到各级地方台的新闻,几乎日日不漏。一次,他与我说起“看”新闻和“听”新闻问题。他说,听广播看电视已成俗定词语,广播靠“听”,电视靠“看”,为什么给人“看”的电视新闻,常有  相似文献   

5.
电视作为主流媒体.它所传播的信息越来越成为人们必品的一道“佳肴”。而打开电视近百个上星频道和地方台,让观众目不暇接。观众最终会选择谁,我想,新闻荧屏版面如何是吸引观众眼球的重要因素。那么如何打造荧屏版面呢?本人认为电视新闻工作者的美学意识和文化意识起着决定的重用。  相似文献   

6.
杨弋枢 《视听界》2002,(2):43-44
新闻一旦和“故事”《这两个敏感的字眼不加界定地并列,似乎就有了一点暧昧的意味,大抵就像“新闻策划”一样,其真实性和客观性会引起传统新闻观的质疑。因此,当各地方台悄然兴起“新闻故事”类栏目的时候,代表权威和方向性的中央电视  相似文献   

7.
电视民生新闻的传播误区自从江苏电视台《南京零距离》开播后,全国许多电视媒体纷纷开办了民生新闻栏目,在全国掀起了一股“民生新闻热”,收视率高,老百姓很喜爱。但从目前电视民生新闻的实践来看,还存在一些传播误区,产生了不良的传播效果。传播内容:量多而质乏电视民生新闻的  相似文献   

8.
《地方台30分钟》开播以来,以内容丰富、思想内涵深刻和形式多样、生动活泼而赢得观众的喜爱,当之无愧地在1991年“星光奖”评选中荣登“栏目奖”宝座。中央电视台总编室策划、开办这一栏目,为地方台优秀节目向全国播出提供了一块阵地,同时也推动了地方台节目创作水平的提高,为电  相似文献   

9.
现在,一台电视机可以收到十几个甚至几十个频道的节目。观众手握遥控器,几乎每次打开电视机,都要来一次频道大索检,从中选择最爱看的节目。中央台及各省级大台的新闻节目,纵观世界、放眼全球,站得高,看得远,而且播出信号好。而地方台的新闻,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都要逊色得多。因此在不少同志的思想上存在着“地方台的新闻节目还有没有必要再办下去?”的疑虑。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只要我们遵循“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本地实际”办节目的宗旨,地方台新闻节目还是大有作为,而且也能像大台那样,赢得观众,取得良好的宣传效果。…  相似文献   

10.
九五电视文艺印象:晚会风杨润阁记得是1985年吧,小央电视台在春节晚会上出了几个谜面,向全国观众征答谜底。其中有个谜面是“多”字,打一名词。“多”字者,由两个“夕”字组成,谜底自然足”晚会”了。转眼十年过上。电视晚会的多起来了,从中央台到地方台播出的...  相似文献   

11.
王瑶 《记者摇篮》2009,(6):61-61
目前,全国各地“民生新闻”如星火燎原,方兴未艾。特别是一些地方电视媒体开办的“民生新闻”节目已成为提高收视率的杀手锏。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地方台“民生新闻”中开始两种错误的认识:一种是“触及平民之事,忽略了对寻常百姓生活的全方位关照,背离了新闻服务受众的基本规律”;  相似文献   

12.
近两年来,民生新闻是广播电视媒体的热门话题,从江苏电视台《南京零距离》开始,民生新闻专栏大行其道,仅就省会石家庄而言,电视媒体就有《今日资讯》、《报告观众》、《都市印象》、《直播生活》等多档电视专栏;广播节目里,河北电台经济频道的《百姓30分》是全国第一家广播民生新闻专栏,天津、河南等多家电台也陆续开设了类似栏目。地方台尤其是省级台把都把民生新闻作为落实“三贴近”、推进新闻改革的方向,民生新闻也以其独特的魅力刷新着收听率、收视率指标,成为地方台竞争的“新式武器”和创优、创收新的增长点。  相似文献   

13.
电视纪实片是电视界中的“宠儿”,由于贴近生活,风格独具,达到了以往任何传媒难以达到的程度,所以深受观众的欢迎。正是看中了这一卖点,从中央台到地方台都争先恐后的拍摄纪实作品,向纪实靠近。这是一件好事,但也应看到任何事情都适可而止,不应一哄而上。纪实手法的兴起,不仅冷落了其他的电视表现形式,而且它在应用与表现中也存在一些误区。1、纪实要争妍百花应盛开勿庸置疑,电视纪实以其长镜头的拍摄,同期声的录音,这一“正在进行时”而有别于其他传播媒介,忠实地记录新闻事实。目前,因为纪实热大行其道,导致了其他的电视…  相似文献   

14.
李茹  李丽 《新闻传播》2007,(4):36-36
按照新闻工作“三贴近”的要求,各地方台纷纷开办具有地方特色的社会新闻节目。大兴安岭的综合新闻《今日播报》也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推出的。  相似文献   

15.
程彪 《记者摇篮》2007,(6):48-49
2006年是电视专题新闻继续向纵深发展的一年,无论是央视一些栏目的改版,还是地方台民生新闻经济专题的新生,都让观众在荧屏上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尤其是电视经济栏目构架的进一步完善,充分显示出了这一专业报道方式所蕴含的巨大潜力,电视经济报  相似文献   

16.
“电视法制节目重在‘普’,根在‘法’,淡于‘奇’,贵在‘引’”(中央电视台副台长李东生)。这句话,很好地为我们的电视法制节目定了位。近十年来,电视法制节目在中央电视台和各个地方台相继问世,并很快成为收视率较高的节目,电视在法制宣传中正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因此,面对着亿万观众的电视法制节目主持人就成为普及法律知识,增强公众的法律意识,引导观众学法、懂法、守法、用法的“发言人”。那  相似文献   

17.
目前,地方台在重大主题报道中依然存在着严重的模式化、程式化问题,虽然报道的规模声势越来越大,却不能发挥资源的最大化效益,受众不爱看,报道效果大打"折扣"。究其原因,主要是地方台在新闻观念、主题策划和采访写作层面上,长期存在着一些误区。要改变这种"吃力不讨好"的局面,加强重大主题报道的有效性,需要从三个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8.
<正>地方台经费不足、资源不够、人员素质不高让他们的节目不管是新闻还是娱乐都处于弱势。搞电视娱乐节目对于地方台来说难度太大,地方台广告收入少,娱乐节目的投入大,相比之下走新闻立台的路子就成了各个地方电视台的首选。地方台的新闻节目虽然从新闻价值、报道深度和编辑手法上都不能与上星台相比,但是地方台的新闻节目离老百姓最近,离我们的生活最近。如果把大台的新闻比做精心烹制的美味,那么地方台的新闻就是一盘纯天然的农家菜。那么,如何让地方台的新闻多一些泥土的芳香呢?  相似文献   

19.
电视民生新闻现状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视民生新闻以良好的收视表现和丰厚的广告回报,逐渐成为各地方台的强势新闻样式。它追求取材的贴近性容易引起观众的认同和共鸣,富有特色的“说”新闻方式和短、平、快的风格迎合了快节奏生活状态下人们收看的需求,大众立场、平民视点将话语权和决策权更多的让给了平民百姓,体现了电视传媒的平民化趋势。这确实是新闻节目的一大进步,但是在民生新闻持续升温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影响其持续发展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为了更好地反映创作者意图,表现主题,电视编辑在进行新闻采集和画面剪辑过程中,必须注意在客观真实准确表情达意的基础上,充分考虑观众的心理感受和情感需求,也就是说电视画面的拍摄和编辑要以人(观众)为本,体现出一定的人文关怀,使观众在心情愉悦中接受信息,净化思想。然而现实当中许多电视特别是某些地方台电视新闻中却常常出现不太和谐的画面。请看下面两则新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