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课堂教学改革是新课程改革的有机组成部分,就是要用新课程的理念指导课堂教学设计,把新型的教师观、学生观和教学观融入课堂教学,尽快地适应新课程,由传统型教师向新型教师转换.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师生互动、合作、交流、对话式的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活动.  相似文献   

2.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树立正确的数学教学观,掌握合理的数学教学策略是进行数学课程改革、搞好数学教学的根本保证.为了使数学教学高效进行,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的活动机会,让他们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  相似文献   

3.
随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21世纪,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趋向于"开放式"教学,"开放"将成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创新之魂.开放对应于封闭,生成对应于预设.教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矛盾的统一体.新课程呼唤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倡导让我们的课堂回归生活,属于生活.它要求教育提供给学生顺利成长与发展的土壤,要求教师的教学成为以学生个性发展为中心的育人行为,使课堂充满学生情感、智慧、人格成长的阳光雨露,最终让课堂成为师生生命的绿洲.那么,怎样使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呢?我们存数学教学中通过构建开放的教学空间,让课堂真正活起来,使学生插上创新的翅膀,自由飞翔.  相似文献   

4.
陈宝旺 《考试周刊》2014,(4):137-137
新的课程标准,新的教材,要以新的教学理念,新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去构筑和支撑,真正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把创造还给学生,让教育充满智慧的活力。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和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教师的教学理念、授课方式也在发生根本性的转变。新课程理念下生物课堂教学将会发生哪些转变,新课程课堂教学追求的是什么呢?本文就此作探讨。  相似文献   

5.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的理智再次被唤醒,新课程改革并不是表面的轰轰烈烈,热闹背后,我们追求的是什么?新课程改革赋予教师从未有过的优待——教师即课程,从未有过的特权——生成与创造,也赋予教师从未有过的挑战——生命的发展与成长.新课程呼唤数学课堂返璞归真,期待课堂教学灵动有效,并对教师的角色进行了重新的定位、注入了新的内涵.作为数学教师应该突破"预设"的巢臼,变"预设"为"生成",着力引导学生经历问题的"数学化"过程,使学生在参与和感受"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既长知识,又长智慧,让学生在"生成"中建构属于自己的认知结构,这才是本体意义上的数学学习,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新课程改革的关键是教师的观念与课堂教学的技巧与艺术.数学教学要让数学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让数学亲近学生,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充分体验数学的魅力,从而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达到理想的目标.  相似文献   

7.
新的课程标准,新的教材,要以新的教学理念,新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去构筑和支撑,真正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把创造还给学生,让教育充满智慧的活力。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和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教师的教学理念、授课方式也在发生根本的转变。新课程理念下生物课堂教学将会发生哪些转变,新课程课堂教学追求的是什么呢?  相似文献   

8.
尹侠 《贵州教育》2010,(24):31-32
新课程改革走到现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是否真正关注了融入自己生命的课堂,教学是否有效、高效,是否让学生的知识、能力、数学经验、数学思想产生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成为数学课堂教学中追寻的永恒因素。  相似文献   

9.
在深入开展课堂教学改革,实(施)新课程标准的今天,我们要充分认识到教师的知识观、学生观、教学观要全面转变.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的发展又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学生只有有了学习的兴趣,才能对学习产生动力,才会积极主动地探索新知识,运用新知识.因此,我认为:实践新课标,走进新课程,让教学真正地呈现旺盛的生命力,关键在于教师能否交给学生一个驰骋的空间.  相似文献   

10.
<正>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根据特定教学目的,围绕一定教学内容进行的一系列有效教学活动。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让学生在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中生动、主动、活泼地发展,使课堂教学真正焕发活力。新课程改革应该有新的课堂教学评价观,评价的关键是课堂教学是否给予学生足够的发展空间,成为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是否给予教师足够的创造空间,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因此,改变传统课堂教学评价体系,重建课堂教学价  相似文献   

11.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新的课程理念正在逐渐更新教师的教学观.中学数学教师要做到"目中有人,心中有情,课中有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或生动的学习环境,以充分挖掘学生的探索与创新潜能,使学生真正"卷入"教师所预设的有效教学活动中.与此同时,教师要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技能与相应的数学思想及数学方法.  相似文献   

12.
邵小平 《考试周刊》2010,(20):90-91
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堂教学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教师必须尽快调整自己的角色.及时转变教学观念、教学方式和教学行为,同时注重完善、提升、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注重对学生的应用意识、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学生从被动的“要我学”转变为主动的“我要学”。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学观.掌握合理的数学教学策略和手段,真正把新课改理念下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13.
<正>数学新课程改革理论将对话直接纳入数学教学活动体系中,要求教师着力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民主融洽的教学氛围,启发学生积极思考,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和教师进行有效的对话,从而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共同体".下面,笔者就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实施对话教学,谈谈自己的体会.  相似文献   

14.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是新课程倡导的一个重要的教学理念。生成性课堂突出教学的个性化建构,追求学生的生命成长。在丰富而多变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情景中,面对转瞬即逝的生成性资源,教师要善于捕捉,让它成为教育教学的契机,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这样的数学课堂才会涌动生命的灵性。  相似文献   

15.
新课程改革对小学数学教学提出了较多的新要求,尤其是对教师的教学理念与方法有了更高的要求,这较好地推动了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进程。按照新课程改革的相关要求,教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更加注重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育,努力将数学核心素养融入课堂教学中,全方位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开展有效教学与智慧教学。本文以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为例,从多个方面剖析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16.
<正>课堂教学有效性是教师始终追求的目标。所谓教学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能够更有效地掌握数学知识,获得技能,积累经验,感悟思想方法,真正获得进步、提高和发展。课堂教学有效性,不仅关注学生当前的学习情况,也关注对学生未来学习的影响。那么,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一、选择合理的方式1.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教学情境是引领学生有效学习的重要途径。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创设  相似文献   

17.
初中阶段,课改"浪潮"涌动在整个学科教学活动中,其课堂教学逐渐成为教学工作者深入研究、探索、思考的重要探究课题.教学效率,是一切课堂教学实践活动的"追求",是广大教学工作者教育教学的"目标".新课程改革下,学生成为最为耀眼的"明星",成为教师聚焦和努力的"着力点".参与主体的学习效果优劣,变为评判和界定数学学科课堂活动效能的重要"考量"之一.如何让学习对象在课堂教学活动进程中,真正参  相似文献   

18.
对小学数学生活化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学数学生活化既是有效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也是新课程改革的客观需要.要真正实现小学数学生活化就要让生活化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兴趣、让生活化教学内容帮助学生主动构建、让生活化数学问题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相似文献   

19.
《考试周刊》2020,(11):85-86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发展及信息化教学水平的提高,当前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越来越重视智慧课堂的构建,在小学数学智慧课堂的教学环境下,教师通过创新教学方法启迪学生们的智慧,促进教学质量及教学水平的提高,帮助学生开发智力,促进学生们综合数学素养的培养,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质量。教师在智慧课堂的教学中应依托于现代化教学技术充分发挥智慧课堂独一无二的教学优势构建小学数学智慧课堂的教学,重视对学生们数学综合学习素养的培养,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为了分析小学数学智慧课堂的构建与实践途径,笔者针对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智慧课堂构建的意义进行了分析及阐述。  相似文献   

20.
正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进,使课堂教学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以学生为中心,以学定教是新课改的核心理念,更加关注学生的学。这是现代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要由以往以教师为中心的师生教学观转为以学生为中心的生本教学观,本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教学原则来对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全面改革,以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的学堂,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小学数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