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由于新闻媒体竞争加剧、媒体商业化倾向显现、新闻队伍结构变化和管理制度不健全等原因,新闻界出现了一些片面追求轰动效应、捕风捉影、夸大歪曲编造事实的虚假新闻和不实报道,严重损害了新闻真实性原则, 损害了媒体形象,影响了新闻事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
虚假新闻不仅在客观上对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造成了现实的影响和损害,也从主观上背离了新闻行业应有的职业道德和行业操守,在损害媒体自身公信力的同时,也不利于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那么,中国媒体应如何正视“假新闻”在当下的发展呢?认清当前形势、探求问题症结、寻求改革措施、加强自身修养,这将是每个媒体都需要正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李铁锤 《编辑之友》2011,(12):56-58
假新闻泛滥必然会损害媒体的公信力,这一论断的正确性毋庸置疑,近年来有关假新闻的研究论文在对其危害的批判上也呈现出类似的共识:假新闻严重损害了媒体的公信力,为了捍卫媒体的公信力,故须杜绝假新闻。从新闻报道必须客观真实的最基本要求来看,这一共识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4.
王雪 《新闻传播》2009,(7):64-64
近年来假新闻在媒体上蔓延,严重损害了受众的利益,新闻道德的缺失使得媒体遭遇信任危机.影响了媒体的公信力。因此,媒体有必要加强新闻队伍自身建设,努力完善相关制度,使社会主义新闻事业蓬勃发展。  相似文献   

5.
增强新闻报道的亲和力既是加强有效宣传的要求,是充分考虑受众需求的体现,同时也是媒体提高报道水平,提升媒体影响力的有效途径。但在媒体激烈竞争的环境中,部分媒体一味追逐受众、迎合受众低俗趣味的行为使新闻报道从亲和走向了媚俗,不仅损害了媒体的公信力,也对社会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6.
妖魔化报道损害了客观真实综观当前有关媒体特别都市类媒体,负面人物几乎成为仅次于娱乐、体育明星的报道对象。这些报道在吸引受众眼球的同时,也产生了负面影响。一,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丑恶  相似文献   

7.
周琰佶 《新闻世界》2013,(3):99-100
广告倒计时的出现,体现了对观众知情权的尊重,更体现了媒体的服务意识。但是有些网络媒体为了留住观众,不惜通过广告倒计时作假来欺骗受众,伤害了受众的感情,长远来看,更是损害了媒体自身的权威性和可信度。广告倒计时是表现媒体诚信的窗口,媒体、广告商的社会责任意识是遏制作假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媒体融合进入深水区后,中台建设由于其突出的技术效率优势成为了改革实践的热点.编辑作为媒体的核心工作环节,其工作内容、工作方式和要求都会随之做出调整,同时过度彰显技术优势的中台建设又会损害媒体信息产品质量.  相似文献   

9.
陈杰  曹飞虎 《青年记者》2005,(11):39-40
在媒体高呼读图时代已经到来的今天,在纸质媒体的眼里,大尺幅、高质量的图片已经成为报纸媒体与电子媒体以及其它纸质媒体竞争的重要手段.然而,在众多报纸媒体大声歌咏图片功劳的同时,有关报纸图片编辑过程中出错的现象却也接连不断,并一次次损害了媒体的形象与公信力:  相似文献   

10.
王晶 《青年记者》2021,(3):46-47
当前,很多主流媒体主题报道呈现出简单化、庸俗化倾向,这不仅削弱了主题报道的传播力,更损害了主流媒体的公信力。本文就主题报道"简庸化"的主要表现形式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提出了相关规避策略。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黄静案为切入口,从五个方面探讨了传媒与司法之间的关系.作者认为,被部分学者和媒体所热论的"媒体审判"在法律和事实层面并不存在.在这种情况下,执意坚持媒体报道影响司法审判的公正,会给本来"呼吸空间"就严重不足的媒体报道带来"寒蝉效应",不利于媒体正常监督功能的发挥,既损害媒体报道自由,从长远看也会损害司法公正.因此,应当在重新厘清传媒与司法关系基础上,给媒体以更大报道空间.  相似文献   

12.
“有道理”与“没道理” 在报纸数字化和全媒体实验的过程中,有一些观点曾流行一时甚至仍有遗存,比如报纸上网会减少报纸的发行量、把新闻首先发在网站上会损害报纸报道的价值、网站内容免费损害了报纸的利益、媒体融合会导致内容同质化现象更严重等,但是经过一些媒体的实验,发现这些振振有词的“有道理”其实是“没道理”,  相似文献   

13.
孔华 《新闻世界》2008,(8):72-72
我国反腐败的力度一直不断加强,反腐败题材一直是媒体和社会关注的热点。近年来,大要案不断见诸报端,但不少反腐败报道不仅没有突出打击反腐败的主旋律,反倒在“情”、“色”上大做文章,导致反腐新闻庸俗化、桃色化,甚至有不负责任的媒体公然虚假报道贪官“情事“,既损害了媒体自身形象,有伤媒体风化,也混淆视听、愚弄大众。  相似文献   

14.
杨亚萍 《新闻世界》2011,(7):297-298
在现代传播环境下,出现不少媒体将一些负面报道过分放大化的现象,也即"被传播"现象。由此引起了公众的恐慌,带来了不良的社会示范效应,也损害了媒体自身的公信力。这主要是受媒体间恶性竞争的驱使和部分媒体从业人员素质不高的影响。本文针对"被传播"现象的出现,提出了媒体舆论引导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胥明虎 《视听界》2009,(5):100-101
以真实为生命的新闻报道,不时面临虚假新闻的侵扰,这种“新闻公害”不仅损害了媒体的公信力,也给国家、社会带来了危害。  相似文献   

16.
这些年来,"封口费"延绵不绝,就像一条魔影缠在媒体左右.它严重削弱了媒体的公信力,损害了媒体的形象.本文从媒介生态环境入手,分析了"封口费"产生的社会土壤,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四不为"的综合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17.
常河 《新闻世界》2008,(9):27-28
新闻的真实性对于新闻工作者来说.如同职业生命。但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新闻真实性越来越受到冲击。一些媒体为了在竞争中求得生存,放松了新闻职业道德,使得媒体应有的公信力受到严重损害。  相似文献   

18.
陈建云 《今传媒》2016,(11):5-8
英国法院可以下令推迟媒体报道具体的诉讼程序,或者禁止媒体披露案件的相关信息,甚至以"藐视法庭罪"惩罚违规媒体来防止新闻报道影响司法公正、损害诉讼当事人的合法权利.英国法律并不禁止媒体对公开在审案件进行公正、准确、善意的报道和对审结案件进行评论,其《藐视法庭法》对"严格责任规则"的适用也进行了严格限定,防止司法机关滥用以惩治媒体.  相似文献   

19.
张伏 《青年记者》2016,(14):8-9
近年来,随着我国雾霾现象频发,雾霾成为中外媒体竞相报道的热点话题.通过仔细梳理就会发现,雾霾报道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一方面损害了媒体的公信力,另一方面对公众认知雾霾造成了错误的舆论导向.因此,媒体需要反思如何在雾霾报道中坚守责任伦理.  相似文献   

20.
时尚人物     
《中国新闻周刊》2004,(16):72-72
赵忠祥:陷入绯闻官司 赵忠祥近日成为两桩案件的被告:一位自称与赵忠祥有7年感情纠葛的饶女士,向法院起诉赵忠祥,要求支付3800元治疗费和诉讼费:与欠款案同时关联的还有一起“人身损害赔偿案”,饶女士一并要求赵忠祥赔偿她的医疗费、精神损害赔偿费等共计1万元。 关于精神损害,当事双方都没有多做解释。但对媒体刊登的4千余字的“情史恩怨”,饶女士先是斥责媒体的不实报道,其后又推翻了这一说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