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宋卫义 《新闻世界》2012,(9):116-117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应用,一个公众言论的平台——网络公共领域随之萌芽、发展和逐渐成熟。网络媒体参与公共领域建构的方式有很多,而网络新闻评论是其中最重要的形式之一。本文主要探讨网络新闻评论的批判性对公共领域建构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余玉 《声屏世界》2014,(5):64-66
公共领域(public sphere)是哈贝马斯于20世纪60年代在其所著《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中提出的概念,是指一个向所有公民开放,由对话组成的,旨在形成公共舆论、体现公共理性精神的,以大众传媒为主要运作工具的批判空间,是形成公众意见的社会生活领域。新闻传媒扮演了公共领域的建构者的角色,尤其是网络媒体的出现,为公共领域的建构提供了新的契机,而网络中与公共领域联系最紧密的一种形态是网络论坛。  相似文献   

3.
现实社会政治实践中遭遇诸多困扰的公共领域理论,能否藉由互联网这种新的信息沟通平台得以确立的问题,一直是学界聚讼纷纭的焦点。在对网络公共领域及其相关问题的讨论中,学者们存在着立场清晰的态度分野,或认为互联网为建构理想的政治讨论空间提供了可能,而此空间无疑发挥着公共领域的实践作用;或则认为新媒介为协商民主实践所提供的可能性并不乐观,理论在网络实践中的适用性有待商榷。本研究对网络公共领域持不同态度的学者观点及研究结论予以爬梳考量,并辅之以网络热点事件的深度剖析,以期较为理性地展示这一论争的多重维度和得失所在。  相似文献   

4.
姜璐 《新闻世界》2013,(2):61-62
微博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催生和创造了全新的信息空间,形成了网络公共领域的良好平台。本文引入公共领域理论,在剖析公共领域存在价值的基础上将微博置于传播学政治学与社会学框架中结合一些微博事件探讨微博对网络公共领域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李晓云 《新闻界》2014,(2):41-44
网络群体性事件正在成为公共性问题讨论与解决的互动平台,本文探讨了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内涵,并指出其公共性主要体现在:批判的氛围和公共议题的趋向。在此基础上,从公共领域的视角剖析了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成因,认为网络媒介、各类社会问题和具有批判意识的社会公民都成为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建构性力量。由此,在公民精神的宣传与引导、理性公众舆论的培养、政府畅通民意与"官意"的交往中,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公共价值得到了全面的体现。  相似文献   

6.
刘子潇 《传媒》2018,(2):94-96
微博"去中心化"的信息传播构建了一个新的网络表达与交流的空间,为公共领域的构筑带来了活力.然而,微博在建构公共领域时表现出的"伪公共领域"现象为公共领域的实践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本文根据哈贝马斯对公共领域的阐释,从公共领域建构所要求的"理性批判""公众参与""独立于权力之外""关注公共利益"出发,阐释微博视角下公共领域的实践困境.  相似文献   

7.
楼宁  辛忠  刘飞 《今传媒》2010,(11):104-105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利用网络发表言论,而网络传播的匿名性、互动性、广泛性等特性使得互联网在言论聚合方面具有独特优势。近年来,一系列网络事件的发生,如孙志刚事件、邓玉娇案、范跑跑事件、绿坝事件等,对政治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都体现出网络在建构虚拟公共领域方面的可能性。本文以"绿坝事件"为例探讨网络公共领域的形成。  相似文献   

8.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与网络时代的到来,公共领域似乎又找到新的生存空间,关于网络与公共领域关系的研究也层出不穷。网络所拥有的自由、匿名、平等、开放等特点,似乎天然具备了公共领域的所有要求,而学术界对其公共领域的潜力也以乐观为主,如郭玉锦、王欢(2005)认为“互联网所构成的社会网络空间,提供一个全新的人类互动的场域,这个场域的部分空间形成了全新的公共领域”。^①李蕉更是认为“传统媒体‘得而复失’的公共领域,能在博客受众‘失而复得’”。^②网络真的能肩负起世人赋予的重任吗?网络公共领域的现状与水平到底如何?这将是本文期待回答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微博与公共领域建构的关系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时下随着微博在我国的迅猛发展,已经成为公众在网络中交流的新工具,微博也成为建构公共领域的新平台。本文根据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构成条件,分析微博与公共领域建构的契合性,并探讨微博在公共领域建构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杨朝娇 《东南传播》2010,(12):30-32
广东网络问政实践中,网民对公共事务的平等参与塑造了理性公民,网络问政平台拓展了公共空间,网络问政议题形成了公共舆论,这体现了网络问政对中国公共领域的建构与延伸。在此基础上,从政府角度通过加大信息公开来保障公共领域的合法性,加强网络问政的制度化建设来拓展公共空间,从公众角度加强公民意识教育而形成理性、批判性、建设性的公众舆论等是现代公共领域借助网络时代得以扩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1.
"公共话题"广泛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web2.0时代的网民改变了传统的被动接受信息的地位,凭借日益成熟的互联网技术,运用社交网络和自媒体平台,成为公共事件的发声者。本文以web2.0时代下由互联网技术推动下产生的公共讨论空间为背景,对公共话题如何通过互联网技术在人们生活中被讨论进行分析,并针对目前的讨论环境提出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12.
杨敏 《东南传播》2010,(4):49-50
公共领域是在国家和社会之间的张力场中发展起来的。当今网络的高速发展形成了公共领域的新机制。网络由于其交互性、开放性、全球性、隐匿性、即时性等特点,被认为是在印刷媒介广电媒介受国家公共权威领域影响逐渐失去公共性本质之后公共领域走向衰落的一个新转机。本文旨在从公共领域在网络上的外在表现机制以及网络对公共领域内在价值的影响两方面分析网络公共领域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新闻界》2017,(11):39-44
在网络新媒体时代,广告和公共领域的表现形态和功能都发生了改变,它们之间的关系也变得日益多样化。首先,由于新媒体公共领域的影响力及其向私人领域的成功扩张,赢得了广告的眷顾;其次,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资本在网络新媒体领域加速扩张,互联网产业的高度集权化倾向,导致对公共利益的不断冒犯,以消费意识削弱了公民意识;再次,广告对公众的信息获取、信息质量、信息形态的制约影响了公共领域的形成;最后,新媒体广告通过精准营销、口碑传播和非市场化操作重新定义了它和公共领域的关系,有可能使公共讨论和舆情民意受商业广告的影响降低。随着广告等商业信息的染指,新媒体公共领域中公和私的边界逐渐模糊,身份认同将取代权力成为新媒体公共领域的关键词。  相似文献   

14.
吴涛 《今传媒》2011,(4):18-19
长期以来,中国的公共领域始终处于缺失状态,而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介环境则为公共领域的构建提供了可能性。本文以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理念为切入视角,围绕公众舆论、媒介特点发展变化、人这三大要素来论述在中国当下的社会环境和媒介环境下,网络公共领域建构的相关问题。着重比较分析网络媒介与传统媒介的不同特点对公共领域建构造成的影响,尤其是在网络媒介环境下公共领域建构的优势与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宫玉  程芸 《新闻世界》2012,(6):249-250
现代社会的传媒公共领域已由大众媒体扩展到了网络媒体,网络公共领域对人们的生活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本文从2003年的一系列新媒体事件引出网络公共领域的内涵,继而探讨网络公共领域的种种弊端,并对如何在新时代更好地建构与完善网络公共领域提出见解。  相似文献   

16.
"公共领域"的网络视景及其适用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学界对网络"公共领域"命题的讨论大多集中于博客、网络论坛和网络时评等视阈内,且嘉许有余,反思不足.在用"公共领域"概念的传统核心价值范式检视当下中国网络媒体基本状貌之后,本文认为,所谓的网络"公共领域"既不是哈贝马斯理想中的公共领域,也不是他所批判的伪公共领域,而是一种"半公共领域"形态,其现实境况与理性公共领域之诉求"相去甚远".  相似文献   

17.
2008年10月11日发生的"林松岭案"已经不是一个单纯的个体事件,而成为继"华南虎事件"以后推动网络舆论发展和网络公共领域建构的一个标志性事件."华南虎事件"以后,很多人认为我国的网络公共领域已经建构起来,但"林松岭案"中暴露出网络公共领域还存在诸多缺陷和弊病.  相似文献   

18.
浅谈BBS中的“舆论绑架”与媒介偏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传统媒介所建构的公共舆论,哈贝马斯曾经认为是使公共利益“实际上是一种精心策划的公共舆论”,①是公共领域被伪私人化的过程,信息失去了公共性,公众则在一定程度上被沦为舆论的傀儡。网络社会的崛起,尤其是网民对BBS论坛的深度接触与高度参与,极大地扩展了个体自我传播的时空  相似文献   

19.
在网络及全球化风潮影响下,公共领域正从地方、国家向国际间的全球化扩展。网络成为全球公共领域的理想交流媒介,"全球公民社会"成为全球公共领域参与主体,并以全球性议题为对象进行理性辩论与思考生成全球公共舆论。网络虽然有助于全球公共领域的建构,但距离形塑一个理想的全球公共领域还是有一段距离,种种制约因素正消解着全球公共领域的形塑。作为全球公共领域交流媒介的网络对全球公民而言只是有限平等,围绕全球性议题的网络对话并不全然生成全球公共舆论,全球公共领域也许会陷入"未得而先失"的困境。  相似文献   

20.
《新闻界》2015,(13)
结合对即将出版的《网络时代媒介公共性的建构》一书的评述阐明:对传媒公共性或传媒公共领域的研究,应从中国语境的实际出发来正确地运用公共领域的理论,应从网络公共事件的命名与视域角度切入网络公共领域的探讨,而网络公共领域的建构是其推动力量与阻碍力量以及各种力量之间的博弈过程。由于种种原因,当代中国的网络公共领域还是一个"准公共领域"或"类公共领域",其建设与完善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