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微博平台的出现,网友将其变成社会的"舆论场",网络舆论作为一种建设性力量,对社会一度起着积极的作用。但在这个众声喧哗的年代,一些热点事件经过网民的激烈讨论之后,往往会偏离正常的轨道,以一种偏激的、暴力的形式出现。本文通过研究"舆论绑架"存在的现象以及产生的原因,阐述如何规避"舆论绑架"现象。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一系列基于网络而形成的舆论事件让人们看到了网络舆论的力量。从“孙志刚事件”、“哈尔滨宝马车撞人事件”到去年的“华南虎事件”,再到今年的“家乐福事件”,这些事件无一例外都是首先在网络上传播的,而网络舆论给了这些事件不断扩大影响的最初和持续动力。很多难以实现的变迁也在网络舆论的推动下最终得以实现,网络舆论在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中的作用也越来越突出。通过互联网,公众可以及时了解社会事件的细节,进而对事件的发展过程和解决方式进行监督。由于主动权的提升,公众的参政热情也极大提高,他们积极推动事件的发展,不但影响着政府的决策,在某些情况下甚至影响着法律的变革。  相似文献   

3.
网络舆论暴力是伴随着网络普及化而产生的新的社会现象,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之一。本文在界定网络舆论暴力概念的基础上,力求从众多网络舆论暴力事件的可变性中寻找网络舆论暴力产生的模式,探究网络舆论暴力的基本规律,并尝试构建出网络舆论暴力产生的"螺旋"模式,为制定有效的防范对策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网络舆论暴力"含义解析 "网络舆论暴力"作为一个新兴词汇,目前还没有专家给出权威性的解释,笔者在此试给"网络舆论暴力"下一个简单的定义:部分网民通过网络表达对某一事件和现象看法、态度的过程中达成较为一致的意见,而形成一定时期内的主要舆论.这些意见多以"道德"为准绳,不仅通过激烈的言辞等在网络空间对事件当事人进行道德审判,还会以公布事主个人隐私信息等方式使网络的道德审判转向现实生活,给事主本人或亲属造成强大的舆论压力,使当事人以及部分参与者受到心理甚至生理的伤害.  相似文献   

5.
艾萍  吴余 《东南传播》2011,(10):49-51
网络舆论作为互联网时代民意表达的一种方式,在各类公共事件的传播扩散和解决过程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监督作用。本文通过对"我爸是李刚"事件的传播过程和网络舆论的形成过程进行分析,对网络舆论的开放性、互动性、主体的大众性和虚拟性等特点进行探讨,根据目前网络舆论监督中存在自发性、匿名性、盲从性和网络暴力等问题,试图从网络自律和政府监管两个方面入手,促使网络舆论监督发挥更加良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杜洁 《东南传播》2018,(5):64-67
一直以来,医患矛盾由于其社会敏感度成为关注度较高的社会公共议题.新媒介环境下,信息传播技术的进步和移动互联网络的发展为新媒体用户参与公共事务提供了力量支撑.移动化、交互性的新媒体在网络社区构建了新的传播格局,其自由、平等、去中心化的信息传播方式营造了新的舆论影响.大众对舆论双方的权力围观成为了新媒体网络社群舆论事件的传播内核,促使舆论场成为一个复杂多元的动态系统,并且形成了三级推进机制.提高用户的舆论理性围观意识,避免网络暴力、群体极化效应的出现成为当前医患矛盾网络舆情传播面临的新任务.  相似文献   

7.
网络传播已深入到社会的各个领域,网络舆论,作为对社会事件的一种反应机制,已成为一种强大的力量。但是,网络舆论具体是怎么形成的?它有何弊端?网络能否担当起公共领域的职责?本文从协同学视角对网络舆论的形成进行探讨,指出网络舆论存在的问题,并对中国网络环境下的公共领域的前景进行透视性分析。  相似文献   

8.
事实证明,舆论暴力是借助网络的力量形成的。彭宇案、许云鹤案和广西的张都案,都有一个共同点:当事人都曾经求助过网络,希望通过网上舆论,洗清自己的干系,推卸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报载,广西版"许云鹤"事件日前水落石出:自称"学雷锋"扶倒地老人而被冤枉成肇事者的广西玉林男子张都,在交警部门展示其撞人监控后,终于不再四处喊冤,  相似文献   

9.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开始通过网络来了解信息、获取信息,并通过网络舆论来影响社会的发展。在网络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方便的同时,随之而来的网络暴力舆论也开始进走人们的生活,威胁着人们的隐私权和正常的生活。加快对网络暴力舆论特点和成因的研究,有利加强对网络暴力舆论的控制、监督和引导,营造和谐文明的网络环境。  相似文献   

10.
关于中国网络舆论发展中几组关系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网络舆论是多种社会因素复杂互动的结果。研究网络舆论,需要将它放在更宏观的社会环境下,深入地研究它与其他社会因素或社会现象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结果。在中国网络舆论的发展中,有几组关系是值得深入关注与思考的。从网络舆论与现实民意的关系来看,网络舆论并不等于现实民意,但它是观察现实民意的一个重要的参数。从网络舆论与网络暴力的关系看,网络舆论中确实存在着一定的暴力现象,但这种现象是社会舆情的一种反映,不能简单以制止网络暴力为理由来阻止网络自由表达。从网络舆论与司法独立的关系来看,网络舆论不应该干扰司法的独立,但是舆论作为一种监督力量应该有助于推动司法的公正。从网络舆论与传统道德的关系看,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化与全球化进程中受到冲击,表现出了一种自我纠结的困境,这种困境在网络舆论以及网民的行为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相似文献   

11.
网络舆论暴力的形成机制探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在界定网络舆论暴力概念的基础上,力求从众多网络舆论暴力事件的可变性中寻找导致网络舆论暴力的形成机制,探究网络舆论暴力的基本规律,并尝试构建出网络舆论暴力形成的“龙卷风”模型,为制定有效的防范对策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袁娜 《新闻爱好者》2011,(13):72-73
近年来,网络舆情事件对司法部门公开、公正地判案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网络舆论与司法互动通常是首先由网络及时曝光案件概况,网民鉴定还原事实真相,形成网络舆论,再由网络舆论界定案件性质,对案件实行"干预",最后网络舆论引起了上级部门的重视,案件审判进入公开、公正的阶段。网络舆论与司法的良性互动是推动社会民主发展的重要力量,能够培养公民的公共意识,促进司法公正。  相似文献   

13.
互联网构筑了一个拟像世界,改变了人们的交流方式。通过对网络舆论传播的描述与分析,指出网络舆论在传播中产生复杂性理论的"蝴蝶效应"现象,即个别的、偶然的网络舆论,演变成巨大的舆论势场,对现实社会产生实质性影响,从而彰显网络舆论的传播特性。针对网络舆论传播所显现的复杂性理论的"蝴蝶效应",提出了三个层面的应对启示:①现实问题是网络镜像世界的根源,任何网络舆论根本上是人们对现实诉求的网络表达。②舆论传播中的"蝴蝶效应"促使管理部门积极地面对舆论传播中的不确定性,培育对网络舆论的敏感性、开放性和包容性。③尊重并关注网络舆论中网民弱小又强大的"蝴蝶力量",促使"蝴蝶力量"的良性显现,捍卫社会公平正义。  相似文献   

14.
尚艳 《今传媒》2012,(3):103-104
"郭美美"事件发轫于微博,在网络上引发了强烈的反对红十字会的网络舆论。经过传统媒体对事件的报道,这股网络舆论蔓延至社会现实,引发了全国对红十字会的质疑和对我国慈善事业整体的否定,这种社会危机源于对网络舆论引导的不及时。面对网络舆论,传统媒体只做到对其的关注报道,还没有形成一个良好的介入机制,引导网络舆论健康发展,进而产生积极的社会效果。  相似文献   

15.
姜玮 《青年记者》2007,(20):77-77
今年6月初,一个网络帖子掀起了从网络到传统媒体的舆论风暴,风暴中心的"山西黑砖窑"成为社会舆论的焦点。在舆论压力下,存在10年之久的社会问题迅速得到了整治。"黑砖窑"事件再次显示了舆论尤其是网络舆论的监督作用,那么,舆论何以迅速形成狂潮?在网络舆论日渐成熟并逐渐趋向主流的今天,从网络单条信息到舆论形成再到政府作为三者是如何互动的?  相似文献   

16.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网民数量的激增,网络舆论已成为社会舆论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对事件本身的发展和解决发挥着巨大的影响力.本文以"郭美美事件"为例,着重分析网络舆论的形成过程以及网民在舆论形成过程中表现出的不同心理状态,继而探究网络舆论对事件和社会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7.
云南的"躲猫猫"事件经网络广泛传播后,网民踊跃发言,形成了若干轮规模较大、力度较强的网络舆论,对这起社会公共事件的解决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在法律制度保障、舆论环境保障和网络民意保障下,网民通过反馈性舆论监督对社会热舆论事件行使着监督权利,在凸显网民舆论监督能量的同时也表现出了局限性。  相似文献   

18.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舆论的作用日益凸显。从重庆"钉子户"事件到厦门"PX项目"事件,从山西"黑砖窑"事件到陕西"华南虎照"事件等,表明强势网络舆论对诸多社会公共事件所发挥的作用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19.
牟敏 《新闻世界》2013,(3):83-84
新媒体的发展,为民间舆论提供了话语平台,民间舆论能够通过网络扩散,形成强大的舆论力量。公众参与社会事务意识的增强,又具有利用新媒体进行传播的技能,使许多普通的社会事件发展为舆论热点。  相似文献   

20.
网络舆论在社会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同时,由此引发的网络暴力现象此起彼伏,当这种虚拟暴力已经逐渐被人们熟知时,另一种由此引发的更加难以遏制的暴力现象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这就是由此引起的现实暴力,这种由虚拟到现实的演变过程极大地破坏了人们正常的生活秩序,成为网络监管的"主流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