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在中缅疆界变迁过程中,曾经存在“既不属中,也不属缅”的若干地方,是为“瓯脱”地。在中缅国家关系互动历史背景下的边疆变迁过程中,有的“瓯脱”地为中方所有,有的别为缅甸控制,并在双方划界后固定下来。中缅间“瓯脱”地的最终归属结果反映了双方力量(包括近代缅甸主权流失后的第三国力量)消长情况,说明边疆地区的稳固不仅与国内的政治形势密切相连,同时也受外部世界的干扰.至今亦然。  相似文献   

2.
《考试周刊》2017,(7):28-29
随着中缅双边贸易、投资的迅速增长,人员交往的日益密切,中缅双方增进了解、加强互信往来是大势所趋。但是当前缅甸社会中对中国的负面认知仍然存在,影响中缅两国的"胞波"友谊,本文试图通过分析当前缅甸的社会文化因素,达到通过汉语教育教学增进缅甸对中国了解、巩固双方友谊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无论历史时期还是当前,插花地都是一种极为普遍的社会现象,可关于插花地的基本概念和分类却有很大的分歧,内涵不清,分类逻辑混乱,从来就没有统一的认知,不少学者将其等同于飞地(enclave或exclave)是极为偏颇的。有的学者认为北方民族的瓯脱之地为插花地的一种,也是不科学的。插花地是特定时期、特定历史条件下、特定区域内的各个政区(或行政区划)在形成、发展和变迁过程中归属明确但经界不正之地的总称,包括飞地和犬牙之地两种基本类型。  相似文献   

4.
中缅两国是传统的友好邻邦,双方政治经济交往源远流长。随着近年国家"走出去"重大战略、"一带一路"倡议的出台和实施,以及缅甸民选政府不断扩大对外开放,越来越多的中资企业进入缅甸市场。但由于中缅两国传统文化、职场文化、现行法律法规和行政管理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近年来中资企业的劳资问题层出不穷。以莱比塘铜矿为例,就目前在缅中资企业劳资关系的概况、存在的问题和解决之问题的事例进行分析,对问题发生的原因进行探究,可为在缅中资企业如何构建和谐劳资关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我们通过16世纪车里宣慰使刀应猛迎娶缅甸孃呵钪公主这一事件,来考察在中缅双重封建影响下,当地土司制度"天朝为父,缅朝为母"的特点。通过对婚礼的仪式过程、礼物、交换和朝贡的细节,结合缅甸-云南这一区域的宗教史背景,我们试图对车里土司制度和心态的双重性作出较为充分的说明。这一双重性形塑了西双版纳的王权,也形塑了当地的社会。与过去的土司制度研究有所不同的是,本文不再从单纯纵向的朝贡的角度来分析这个联姻,而是试图从中缅双方与西双版纳地方的相互关系中,展示其中在历史场景下多重的对话。  相似文献   

6.
综合流传于南美拉祜族民间的口承文化和相关史料,对其迁徙历史进行考辨,可以获知:如今临翔区政府所在地之"勐缅密缅"为其所开辟,其先民在此地曾处于以农耕为主的发展兴盛时期。在经历具体路线为:"今楚雄州——今大理州洱海地区——今临沧市临翔区即"牡缅密缅"——今临沧市双江县、思茅市澜沧县等地——部分迁徙至缅甸等东南亚国家"由北至南的迁徙后,南美拉祜族先民方开始出现分支和衰退的情形。  相似文献   

7.
1960年10月1日,中国政府总理周恩来与缅甸政府总理吴努在北京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与缅甸联邦政府边界条约》。1961年10月13日,中缅两国又签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缅甸联邦政府关于边界的议定书》。这一切标志着困扰中缅两国多年的边界问题获得彻底解决,也是新中国第一次通过和平谈判的方式解决与周边国家的陆地边界争议。从既有研究来看,学者们主要讨论的是中缅边界问题解决的历史过程以及中方的基本考虑,至于说缅甸方面如何认识和处理与中国的边界问题,则很少有人论及。2015年,笔者前往美国第二国家档案馆从事档案研究,查阅了大量与缅甸有关的档案文献,部分涉及缅甸官员与美方就中缅边界问题展开的讨论。这里,笔者选择其中的10件档案加以编译,从中可以看出缅甸在处理中缅边界问题过程中的诸多私下考虑。  相似文献   

8.
明清更替对传统的中缅宗藩关系产生深远影响,缅甸东吁王朝拒绝向清王朝臣服。直到乾隆时期,因内忧外患的加剧,才重新向清王朝入贡,其媒介就是边境地区矿丁吴尚贤的劝说。然而,1752年东吁王朝的猝死令新建立的中缅宗藩关系流产。中缅关系的发展演变,揭示了清代中前期双方国力对比和内外环境的变化,从根本上影响着双方的对外政策和宗藩关系。  相似文献   

9.
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云南与缅甸合作开展职业教育,促进国际化合作交流、助力缅甸教育脱贫。开设缅甸语专业、招收缅甸留学生、跨出国门举办职业技能培训,联合本科大学合作办学、建立“缅甸鲁班工坊”,滇缅职业教育呈开放积极态势发展。但也存在合作质量有待提高、区域局限影响合作办学效率、合作形式单一等问题,中缅两国政府应加强合作对话,完善合作机制,共同打造中缅职教合作交流品牌,为中缅友谊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迅速崛起的今天,日本积极配合美国的亚太再平衡战略,强化了对中国周边国家的影响。面对亚太秩序的变动和中国的崛起,缅甸实施大国平衡外交政策。日本与缅甸都有借助对方力量制衡中国,扩大政治、经济、军事合作的迫切愿望,双方找到了利益的结合点,两国关系迅速升温。因此。对日缅关系的发展需要理性观察和辩证分析。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迅速崛起的今天,日本积极配合美国的亚太再平衡战略,强化了对中国周边国家的影响。面对亚太秩序的变动和中国的崛起,缅甸实施大国平衡外交政策。日本与缅甸都有借助对方力量制衡中国,扩大政治、经济、军事合作的迫切愿望,双方找到了利益的结合点,两国关系迅速升温。因此,对日缅关系的发展需要理性观察和辩证分析。  相似文献   

12.
滇西战场的形成、地位和特点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滇西战场是随中缅战区战争形势的发展、交战双方的各自条件和地理环境影响等诸种因素形成和演变的。盟国间的矛盾也是双方长期隔江僵持的原因之一。滇西战场是敌我双方截断和打通我陆上通咽喉、日军确保其侵占缅甸资源要地的战场,反攻后期成为了中缅战区的主要战场,它给予亚太其他战场以重要影响,滇西抗战是国民党战场军民联合反攻获胜的典型战例。该战场作战方式的多样化是罕见的。  相似文献   

13.
藩属体系下的礼仪之争——老官屯和约考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官屯和约是乾隆朝中缅冲突期间,清缅双方于1769年在缅甸老官屯签订的和平协议。本文考察了和约的背景,指出清缅双方都有和平愿望,在战场上难分胜负的情况下,前方将帅才开始和谈,并对和谈的过程进行了考辨,提出和约内容实际包含了双方恢复传统友好关系、互相遣返战俘、互相尊重领土主权、恢复贸易。和约不被遵守的根本原因,在于缅王不愿意接受和清王朝的宗主-藩属关系。传统时代王朝追求的中国中心的礼制秩序,常常对边疆的经济社会造成损害。  相似文献   

14.
缅甸的主体民族缅族进入缅甸之前,在当地唱主角的骠人是早期进入今天缅甸一带的一支藏缅语民族.缅族崛起之后逐渐消失了的骠人并没有被缅人消灭,在后来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融合到今天的缅族和分布在今天中、缅、印交界地区的多个民族中去了.  相似文献   

15.
西方某些资产阶级学者认为:英国实行“以印治缅”的政策,“是历史的偶然性,是出于统治的方便”。本文认为:英国推行“以印治缅”的目的在于巩固和维护英国在印度的殖民统治;便于英国向东方其他国家、尤其是向中国进行侵略;同时,英国可以利用印度人更有效地统治和掠夺缅甸。这一政策的实施,加重了缅甸人民被压迫和被剥削的程度,破坏了印、缅两国人民的友好关系,掩盖了英国殖民者与缅甸人民的根本矛盾,削弱了缅甸人民反英斗争的力量。  相似文献   

16.
1967年6月,仰光发生排华事件,导致中缅关系分裂。初期,双方都采取了较为强硬的态度,相互指责、攻击。从1968年开始,两国都开始不同程度减少对抗,缓和与对方的关系,开始重新接近。1970-1971年,北京与仰光重新互派大使赴任,1971年缅甸最高领导人奈温应邀访华,中缅关系实现正常化。两国关系的破镜重圆,主要源于双方各自利益的需要,其次,国际形势的变化,特别是中美苏三角关系的变化,也是推动两国关系正常化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中缅油气管道的建成投产开辟了我国能源进口的新通道,有利于提升我国能源战略的安全性。但近年来,缅甸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以及西方国家对缅甸的不断介入等因素,对中缅油气管道的安全运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对此,我国应加强与缅甸的高层交往,深化经贸合作,优化投资模式,并注重文化交流,由此建立政治互信,增强对缅影响力,为保障中缅油气管道的安全运行创造良好条件。  相似文献   

18.
随着中缅两国在各方面交流与合作的加强,缅甸华人对学习汉语的需求不断增加,缅甸的华文教育也获得了较大发展.但目前境外华文教育水平远未满足境外华人对学习汉语的需求.因此需加强研究缅甸华人汉语使用情况,探索境外华人汉语教育教学的有效措施,以推广境外华人使用汉语,促进中缅两国在文化教育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相似文献   

19.
该文通过历史资料总结和电子访谈,汇报缅华社会人士为了更进一步地推广和发展祖国的语言汉语而付出的贡献和取得的硕果,同时报告中国对缅甸华文教育工作的支持和帮助;当地政府办的汉语教学情况和如今汉语教育和教学在缅甸的地位和发展状况。汇报显示出缅华社会的团结友好,缅甸华人在缅甸的地位越来越高,生活越来越富裕;虽然从宏观的角度来看缅甸华文教育和汉语教学情况日益增长,但从微观的角度来讲下缅甸还是需要更进一步地发展并稳固汉语教学工作。  相似文献   

20.
冷战后缅甸与印度两国关系经历了从互相批评、敌视到互相接近并合作的转变过程。新世纪以来,缅甸与印度的关系迅速升温,两国高层互访增多,缅印迅速“接近”。缅印两国关系由冷转热、相互“接近”的原因何在?文章从地缘政治、地缘经济、外交、军事、非传统安全等角度对两者“接近”作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