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2 毫秒
1.
韩愈是中唐时期很有影响的散文家。他的散文气势奔放,雄健有力,语言丰富亦有创造性。本文则从“小说角度看散文”,对韩愈散文中的人物描写谈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2.
品读韩愈     
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昌黎,又称韩文公,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他为后人留下了许多佳作,被后人推为“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在诗歌和散文创作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在散文创作上,他提倡学习先秦两汉的古文。他的散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语言鲜明简练,新颖生动。在诗歌创作上,他以文为诗,把新的古文语言、章法、技巧引入诗中。他的诗歌雄健奔放,曲折自如。  相似文献   

3.
韩愈赠序类散文艺术特征探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韩愈的赠序类散文艺术特征丰富多样,既气盛言宜、浩乎沛然,也怪怪奇奇、炜晔谲诳,形成了“雄直”、“怪丽”、“委婉”的艺术风格。了解韩愈赠序类散文的这一艺术特征,对研究韩愈赠序类散文的创作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王平 《文教资料》2006,(1):63-64
“文气”是中国古代散文一个重要的审美范畴。韩愈因其“文气”理论和杰出的散文作品,在“文气”论发展中写下了最为耀眼的一笔。韩愈散文在骈散结合的句法,“敛气蓄势”的笔法,凭空而来、开门见山的章法三方面树立了充满“文气”之美的散文典范。  相似文献   

5.
韩愈是唐代古文创作的集大成者之一。他的散文“如长江大注,千里一道,冲飙激浪,污流不滞”(皇甫湜《谕业》),“自诸子以来未有也”(石介《尊韩》)。这种成功,是他对前代文学“沉浸浓郁,含英咀华”、“俱收并蓄,待用无遗”(韩愈《进学解》)的必然结果。韩愈之后的赵德,在《文录序》中曾这样评价韩愈和他的散文:“昌黎公,圣人之徒欤!其文高出,与古之遗文不相上下。”以韩愈散文的成就比于先秦古文,实在是不过分的。这种评价同时也昭示了韩愈散文与先秦古文的流和源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以文为戏”的最早渊源可以追溯到先秦的诸子散文之中,到了唐代,“以文为戏”的作品大量出现.韩愈在中唐时期提出了散文复古的主张,其创作理论的核心是“文以明道”.然而,韩愈在散文创作中更为优秀的作品是抒发一己之情的“以文为戏”的作品.  相似文献   

7.
自1997年以来,《周口师范学院学报》“韩愈研究”专栏和韩愈研究会、全国乃至全世界韩愈研究者共同促成了韩愈研究的蓬勃发展。《周口师范学院学报》“韩愈研究”专栏成为韩愈研究的重要阵地,能够及时反映最新的韩愈研究学术信息,“地方”色彩突出,尤其在韩集版本,韩愈家世、生平,韩愈诗歌、散文研究等方面有较为突出的成绩。  相似文献   

8.
学生练习册上有一道关于韩愈《送董邵南序》的开放性试题,其内容如下: 后人在评述韩愈、苏轼、柳宗元、欧阳修四位文学大家散文的文气或风格时曾分别用潮水、大海、泉水、波澜四个形象来比喻:“韩如潮,苏如海,柳如泉,欧如澜。”试回味所学过的韩愈的散文,以《送董邵南序》为例,简要谈谈你对韩愈这个作家“文气”或“风格”的理解。  相似文献   

9.
韩愈的散文,既和骄文迥然相异,也和先秦两汉的古文有所不同,完全是一种新型散文。它们更接近当时的语言实际,更自然活泼,明晓流畅,其语言表现力和生动性达到了很高的境界,应用的范围也达到了相当广泛的程度,可用来说理、叙事或者抒情,从实践上重新奠定了散体文的文学地位。后人对韩愈有着极高的评价,如唐代刘禹锡说他:“手持文柄,高视寰海。权衡低昂,瞻我所在。三十余年,声名塞天。”[1]苏轼说他:“文起八代之衰。”[2]韩愈的文学主张在他的抒情文中有极为充分的体现,本文拟对其抒情散文“感情真挚,热烈奔放”的风格,探讨…  相似文献   

10.
唐代的古文运动 ,不仅是一场文体、文风的革新运动 ,同时也是一次文学语言的大变革。韩愈和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领袖和倡导者 ,只是柳宗元逻辑思维严密、性格谦和 ,文章以峭拔见长 ;而韩愈则好名利、有霸气 ,文章以气势和新奇取胜。在散文语言的革新上 ,韩愈的主张及实践均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给后世留下深远的影响。韩愈重文 ,他虽然说“文以明道” ,但事实上他更为注重的是文学传统 ,而不是儒学传统 ,这是历代古文评论家们都注意到了的问题。仅“文辞”二字 ,就在韩愈的诗文中出现了二十多次 ,可见他对文章语言的重视。朱熹在《朱子语类》…  相似文献   

11.
李观、韩愈皆为中唐古文运动重要参与者。二人有同年、同道之谊,在古文创作上各具特色。晚唐陆希声评价李文"尚辞",韩文"尚质"。通过文本分析认为,李观善用铺排手法营造磅礴气势,并留有部分骈文习气;韩愈行文表面自然朴素,但却将高超的语言锤炼融入文章精神内核,以平实的字面语意承载丰富的言外意涵。两相比较,李观善用技巧而有雕饰痕迹,韩愈则能化技巧于无形。陆希声只看到李观的技巧,却较少领悟韩愈更深层的锤炼。  相似文献   

12.
长期以来,学界普遍用"文学"的观点来解读韩愈的文章,将韩愈所有的"散文"都视为完全意义上的纯文学性作品来阅读、赏析。其实,《韩愈全集》的所谓"散文"文体大致可分为书启类文体、赠序类文体、哀祭碑志类文体、表状类文体以及杂著类文体五种,都是地地道道的实用文。正确认识韩愈"散文"的实用文性质,总结韩愈实用文写作的艺术成就和理论主张,不仅可以对韩愈的"散文"进行符合实际文体性质的论述和审美,而且对我们今天在实用文领域的推陈出新也有着极其重要的启发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韩愈是唐代文化学术史上承前启后、转旧为新的关键人物,其诗文对宋诗、宋词都产生了重要影响。他以奇崛险怪称名于中唐诗坛,但其对宋词产生最大影响的诗歌,却以细婉轻柔、冲淡自然、率意真切的作品为主。与之相类,韩文中的临山摹水篇章、赠序类散文中的写景咏物部分、韩集中的笔墨游戏、戏谑诙谐之作以及韩文中凝练出来的成语习语等,都成为宋词着力取法的对象。从具体词人来看,王安石、苏轼、辛弃疾、刘克庄等受韩愈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14.
韩愈的怪奇理论是和"自嬉"联系在一起的,韩门弟子开拓了怪奇理论的适用范围,孙樵对怪奇理论又加以修正,形成了一个中国散文理论史上的特殊景观。但和民族中和心理关系复杂,更多的是疏离,所以一直不能成为主流。  相似文献   

15.
论文通过对郁达夫散文观的考察和散文个性的分析,认为郁达夫散文的抒情个性是坦诚洒脱,任性率直;他的抒情散文富有个性,真切、丰富,带有一种倾诉的语调,体现出独语的话语姿态。  相似文献   

16.
韩愈是朱熹所推崇的"五君子"之一,朱熹在思想、文学等方面对韩愈多有接受。在思想方面,朱熹对韩愈的"道统观"、"心性论"、"师道"都做出不同程度的接受;在文学方面,朱熹对韩愈的接受则更多,特别对韩愈古文创作做出了充分肯定;对于韩愈的人品,朱熹是较多地予以否定和指责的。我们可以从朱熹对韩愈各方面的不同接受中认识到朱熹的双重身份与双重成就,即朱熹是一位具有理学家身份的文学家。  相似文献   

17.
韩愈的散创作表现出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审美趣味。具体表现有四:一是崇道,要求以传道,弘扬儒家思想;二是抒愤,主张“不平则鸣”,因而他的章富有批判精神;三是尚气,追求气盛言宜,因而他的章富有气势,有一种阳刚之美;四是求奇,标举创新开拓,所以他的章的体裁、形式、语言等各方面都别具一格。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文学史上,朱右不是因文学创作成就闻名于世的,而是因其文学选本《唐宋六家文衡》而为世人所知。《唐宋六家文衡》接续了南宋以来集唐宋八大家为古文流派的趋势,首次仅集中编选韩愈、柳宗元、欧阳修、曾巩、王安石、三苏"八家"之文,并大幅度提高曾巩散文的入选比例,对曾巩散文的最终经典化起了较大的推动作用。这种独特的安排是朱子理学的不断强化,科举考试机制的长期存在,浙东地区学术文化的理学氛围,朱氏家族的儒学传统,交往群体的儒学观念以及朱右自身"尊经重道"的文学思想等多重因素联合作用下的产物。  相似文献   

19.
韩愈诗歌里的情惑意蕴,具有丰富复杂的内涵.首先,韩诗反映了韩愈一贯倡导的"舒忧娱悲"、"不平则鸣"的诗歌理论 韩诗情思广厚,韩诗抒情运用了借古人抒情、托物咏怀、写景言情、叙事抒情的表现手法 韩愈诗歌思想情感大气磅礴,韩诗诗旨情感基调为昂扬.  相似文献   

20.
韩愈模仿王维《辋川集》而作《奉和虢州刘给事使君三堂新题二十一咏》,其题材、作法与结构乃至风格均多雷同。韩愈仿照王维进行创作,是其生存与交往的需要,是其顺应清逸幽远时风的自觉选择。这与其避乱江南的经历有关,也是他争强斗胜的性格使然。王维“境随心转”,而韩愈则“心随物动”。因此,韩愈虽然也以空灵澄澈的清远品格为圭臬,甚至还获得了自静自净的人性自现,但他受干扰于现实处境,毕竟不能像王维那样生成“寄畅山水”的审美状态,而多呈“寄傲林丘”的生命状态,其二十一咏以搏牛之力,在方寸之地经营,清绮而不失奇险,淡泊而时现焦躁,偏于理性,情多于韵,形成了貌似而质异的全然不同于《辋川集》的自家面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