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情境教学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设置一定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这特定的环境中受到熏陶感染获取知识的教学方法、其最大的特点是置学生于获取知识的最佳氛嗣之中,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掌握知识的内驱动力,从而使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也可以说,情境教学是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的有效方法,运用这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更  相似文献   

2.
合作学习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体育教学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环节,在体育教学中运用合作学习这一教学方法,同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较具有一定的优势。合作学习就是运用小组使学生共同活动,最大程度地促进自己以及他人锻炼。以小组活动为主体进行体育教学,有利于增强学生体质和培养学生顽强进取的精神,使学生养成自觉锻炼的良好习惯。  相似文献   

3.
【教学设想】本课拟借助小组学习的形式进行竹竿舞学习,学生不仅可以学习与掌握了技术,发展学生的灵敏性与协调性,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合作与协同意识,加强学生自发、自主学习行为的养成,促进学生良好社会行为习惯的形成。同时,教学分组可以为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提供了空间,学生就成为了学习活动的主角;  相似文献   

4.
1)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与表现,以及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2)判断学生在体育学习中存在的不足,分析其原因,并改进教学。3)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能力、水平、个性的机会,并鼓励和促进学生的进步和发展。4)培养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与他人的能力,从而达到自我教育和互相教育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普通高校女生健美操教学实践的研究,结果表明:该项目教学符合学生生理、心理特征,促进了学生个性发展,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实践证明收到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6.
新一轮课程改革强调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倡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主动建构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教学包括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方面,教师如何“教”往往决定了学生如何“学”,因此“教”的行为的改变与学习方式的改变是密不可分的。笔者认为,实施“互动教学”是切实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教学效益的有效途径。[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1.有效体育教学的具体内涵 所谓“有效”,即老师的教学可以使学生在某一领域或多个领域获得具体的进步或发展。所谓“教学”,即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有效教学从教师的角度看是为了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益、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的一种现代教学理念,从学生的角度看,是为了提高学生学习质量和效益、优化学习过程和方式、促进学生进步和发展的教育教学理念。有效体育教学是有效教学在体育教学方面的表现,既具有有效教学的一般特点.也具有体育教学的独特特点。  相似文献   

8.
为适应未来高等教育教学的发展和应对提升学习质量的挑战,系统梳理学习投入理论和SPOC混合教学研究进展,进行基于学习投入理论的公共体育SPOC混合教学整体设计。课程设计框架包括优质课程资源整合与开发、有效的教学与学习策略、课程实施过程、促进学习发展的多元学习评价。结合SPOC混合教学的具体实施,对课程框架和教学流程的整体联系和衔接关系进行了阐述,对课程资源呈现,创设自主和协作学习环境,建立多维师生交互空间的教育信息技术手段的课程应用进行了分析。从关注学生发展的角度探讨以课程学习的真实性任务促进学生的学习投入,促进课程高阶目标达成的原理与过程。SPOC混合教学在促进学生学习投入、锻炼行为延伸、课程满意度测评等取得良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9.
外显学习和内隐学习是学生在运动技能获得中的两种方式,它们相互协同,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在运动技能教学中要摆正外显学习和内隐学习的关系,应高度重视学生的内隐学习潜能;使用微格教学法、念动训练和目标设置能调动学生潜在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学生乒乓球技术的学习和促进运动技能的形成。  相似文献   

10.
《课程标准》突出强调要尊重教师和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性,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注重教学评价的多样性,使课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促进学生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健康、和谐地发展,从而为提高国民的整体健康水平发挥作用。“小学体育教学中实施体验学习的探索”正是出于对这一思想精髓的理解,而采取的课堂教学改革对策,力图以此来焕发体育课堂的活力,让学生体验愉悦的体育课堂生活,从而得到健康和谐地发展。一、实施体验学习的思考1.体验学习的重要价值体验是人类的一种心理感受,…  相似文献   

11.
学生体质下降的社会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姚武  姚兴 《体育科研》2008,29(3):87-90
针对我国学生体质下降的严峻现实,从不良生活方式、学校教育偏差、家庭环境影响等方面分析了影响我国学生体质健康的社会因素,并提出了把学生体质列为学校考核的重要指标、加大对学生体育表现的激励政策力度、把学生群体作为社区体育的主体之一、建立学校社区家庭体育联动机制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当今社会应试教育使得学生体质呈连年下降趋势,学生们的体育锻炼意识和习惯以及能力差之又差。“动商”这个代表着一个人运动潜能、运动能力和动手能力的新名词也应运而生。如何提高学生们的动商水平,使学生们的动商与智商、情商共同发展,成为专家、学者们共同探讨和思考的课题。对在冬季体育教学中提高学生动商水平进行研究,总结出动商的培养具有有效促进学生的身体健康发展、发挥动商的德育价值、有利于体育教育的充分挖掘、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习惯等意义和价值;提出高校要高度重视学生动商的发展、家庭要大力支持学生动商的培养、社会要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氛围、学生要增强动商自我提升的积极意识等提高学生动商的途径,为有效保障学生动商的提高,切实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体育教学与学生心智发展若干问题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董骏  于莉 《体育与科学》2000,21(2):59-60,64
体育教学作为学校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以其身体性运动的行为方式而成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不可替代的内容,本文论证了体育教学与学生心智发展的关系,并提出:观念的转变总是要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改革上得到体现。为此,对体育教师的业务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学生体育学习的评价也应建立新的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4.
学校体育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以发展学生体能、增强体质、掌握技术、娱乐观赏、内容充实为目标,学校体育应着手于学生的未来,以终身体育为导向,以学生终身受益为出发点,以服务祖国和人民为最终目的,教给学生体育知识和技能,使其对体育产生兴趣,养成坚持锻炼的习惯,为学生终身体育奠定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根据新世纪“健康第一”的要求 ,对传统学校体育教学的弊端进行了分析 ,并提出了以下改革的思想 :树立“健康第一”指导思想 ,加强素质教育 ;体育教学内容应突破竞技结构的约束 ,与学生的兴趣爱好结合起来 ;教学组织方法灵活多样 ,以符合学生的个性和身心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6.
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关键是加强对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理性教育,提高学生对体育锻炼的理性认识。学校应转变教育观念、加快教学改革、寓理性教育于体育教学之中,并加强校园体育氛围建设,以提高学生对体育锻炼的理性认识。  相似文献   

17.
在体育与健康课中实施创新教育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上好体育与健康课的关键就是要体现创新,创新教育就是要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开发学生的智力;创新教育应该是多样化、全面化的教学;创新教育的过程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创新教育应处理好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莫豪庆 《浙江体育科学》2010,32(1):69-71,81
文章主要阐述了开展中小学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监测的目的。提出了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的监测应该以学生掌握体育技能的程度、体能发展情况为主,同时从体育特长及情意表现等全方位评价学生体育学习的情况,并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与《体育艺术2+1文体工程》的实施与评价有机结合,促进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提高。还对如何提高和完善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监测的效果与方法提出了相应的措施与建议,即明确界定学习的任务范围,规范学生体育学习的学业评价,关注体育特长评价,加强教学诊断与分析,促进学校的教学管理与教师教学行为的改变。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从三峡大学高水平运动队的管理实践出发,对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指导思想进行了阐释,并从高水平运动队的招生,学籍、训练和日常管理四个方面对其管理特点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项目选择、赛制、教练员队伍建设及后勤科研保障等难点问题,以期对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普通高校学生体育创新能力的培养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魏平 《体育学刊》2004,11(4):103-105
对普通高校体育教学的现状进行分析,以探寻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对策。研究表明,目前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普遍存在重应试而轻应用、重继承而轻创新的问题,忽视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注意以下几方面:创新教育必须结合体育教学的特殊规律去组织教学,要发展教师本身的创造力,体育教学形式要灵活多样,体育教学手段要现代化,要正确处理好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的关系,建立起新型的积极合作的师生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