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创新政策与企业绩效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企业创新能力为中介变量,研究创新政策对企业绩效影响。基于浙江企业的调查数据研究,发现供给政策和环境政策对产品创新能力、工艺创新能力有促进作用,需求政策对创新能力不显著。不同创新能力对企业绩效影响存在差异:产品创新能力对财务绩效和市场绩效有促进作用,工艺创新能力对财务绩效有促进作用。企业创新能力在创新政策与企业绩效间起完全中介作用。企业规模对政策绩效有影响,产品创新能力对企业绩效的影响随着规模扩大而提高,中小企业工艺创新能力对企业绩效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2.
探索创新型企业文化对技术创新能力(产品与工艺创新能力)与企业绩效的影响以及技术创新能力在创新型文化与企业绩效之间的中介作用,并考察了资产专用性对创新型文化与技术创新能力的调节作用。以我国164家企业为样本,以企业规模和年限为控制变量,构建理论模型并进行检验;结果表明:鼓励和容忍的文化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具有正向影响;自由文化对企业工艺创新能力的正向影响显著。技术创新能力在创新型文化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之间起到中介作用。当资产专用性中等时,鼓励和容忍对企业产品创新能力的正向作用要大于资产专用性低或高时;自由对企业产品创新能力的正向作用在资产专用性中等时却要小于资产专用性低或高时。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374家跨国公司在华研发机构调查发现,跨国公司母公司对研发机构采取集权式管控模式会抑制突破性创新绩效,而分权和混合式管控模式并不是促进突破性创新绩效的重要因素。当研发机构与本地企业创新互动越强,即创新开放性程度越高越能显著提升突破性创新绩效。进一步研究发现,市场不确定性程度高时,集权式管控模式对突破性创新绩效负向影响会变为正向影响。当市场不确定程度高时,创新开放性对突破性创新绩效的正向作用更为明显。研究为跨国公司海外研发机构治理,以及中国创新生态体系建设提供理论基础与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郑小勇 《科研管理》2021,42(12):175-184
   本文基于整体网络密度模型和层级回归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集团内部知识网络密度、地理分散性和产品创新能力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商业集团内部技术知识网络密度和市场知识网络密度均与集团渐进性产品创新能力呈正向关系,地理分散性对两者与渐进性产品创新能力的关系均具有正向调节作用。意味着技术知识网络密度和市场知识网络密度较高的商业集团会具有相对更高的渐进性产品创新能力。特别是当集团成员企业地理分散性较大时,两者对集团渐进性产品创新能力的促进作用会更明显。(2)商业集团内部技术知识网络密度和市场知识网络密度均与集团突破性产品创新能力呈倒U型关系,但地理分散性只对后者与突破性产品创新能力的倒U型关系具有正向调节作用,而对前者与突破性产品创新能力的调节作用不显著。意味着技术知识网络密度和市场知识网络密度过高的商业集团反而会导致其突破性产品创新能力出现下降。特别是当集团成员企业地理分散性较大时,集团内部市场知识网络密度与突破性产品创新能力的倒U型关系会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交易成本理论为基础,探讨了影响信息技术外包项目绩效的各种因素,包括战略匹配、对外包的熟悉程度、资产专用性和不确定性。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本文收集了103家中国各类企业的实际数据。研究结果表明,战略匹配、对外包的熟悉程度和资产专用性均对信息技术外包的项目绩效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但不确定性对项目绩效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6.
考察了顾客导向、竞争者导向和市场知识对我国制造业企业新产品开发绩效的驱动机制,并探索了产品创新性在上述驱动机制间的影响差异。基于对中国15个省12个高新技术行业的196家制造业企业的问卷调查,实证发现顾客导向和市场知识对新产品竞争优势及企业财务绩效具有正向作用,但这种作用机制会受到产品创新性的调节效应影响。当企业开发渐进性创新产品时,顾客导向对市场知识广度以及市场知识对新产品竞争优势的驱动作用更为显著,此时企业应推行低成本竞争战略。当企业开发突破性创新产品时,顾客导向对市场知识深度的驱动效应更为显著,此时企业应推行差异化竞争战略,而竞争者导向对新产品竞争优势的作用机制仅对渐进性创新产品开发有效。  相似文献   

7.
为进一步细化研究创新生态系统中不同类型合作伙伴及合作深度的影响,回答在什么条件下创新生态系统会产生高创新绩效这一问题,考察企业与创新生态系统中的核心主体(供应商、客户、大学及研究机构、政府与金融机构)的合作深度对其创新绩效的影响以及物质资产和人力资本专用性投资两种典型专用性投资在合作深度及创新绩效之间的非线性调节作用。基于对山东、辽宁两省高技术产业的调研数据构造变量测量量表,采用多元回归分析法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除了与客户合作深度之外,创新生态系统中企业与不同类型合作伙伴合作深度越高则企业创新绩效越好,其中与政府合作的积极影响最大,与金融机构合作的影响次之,与大学及研究机构合作的影响最小;除了与金融机构的合作外,企业的物质资产专用性投资在企业与其他类型合作伙伴的合作深度对创新绩效影响中存在倒“U”型调节作用,人力资本专用性投资只有在企业与金融机构合作深度对创新绩效影响中具有线性的正向调节作用。由此提出加深创新生态系统主体合作深度、适度运用物质资产专用性投资和充分发挥人力资本专用性投资的正向调节作用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杨静  陈菊红 《科技管理研究》2012,32(13):170-173
从知识角度将技术创新能力分为渐进性创新能力和突破性创新能力,并分析了制造商与供应商间显性知识共享和隐性知识共享对制造商的这两种创新能力的影响,最后分析了供应商不同参与时机下双方间的知识共享对制造商创新能力的影响,并建立了概念模型。  相似文献   

9.
本文采用上海市1 585家企业的5年跟踪数据,探讨人力资本各要素对不同规模、不同行业企业的创新绩效的影响,并将人力资本专用性与创新过程联系起来,对人力资本要素的规模效应与作用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发现:人力资本的规模要素对创新绩效有正向影响,并且大企业相较于小企业、制造业相较于服务业,均有更明显的人力资本“规模效应”。此外,不同规模、不同行业的企业人力资本质量差异虽均对创新绩效产生影响,但其作用方式与机制不同:大企业、制造业存在更高比例的渐进式过程创新,需要专用型的人力资本;小企业、服务业则有更多的突破式产品创新,需要通用型的人力资本。  相似文献   

10.
王喜刚 《科研管理》2016,37(2):107-115
组织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是学者长期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文章基于资源基础观的视角,将技术创新能力分解为产品创新能力和工艺流程创新能力,探讨组织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在对沈阳、大连、长春等市174家工业制造类企业进行问卷调研、数据分析的基础上构建结构方程对组织创新、技术创新能力和企业绩效间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组织创新可以促进产品创新能力和工艺流程创新能力的发展,但组织创新与产品创新能力之间的关系受到工艺流程创新能力的调节;组织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都对企业绩效有正向影响;产品创新能力作为一种组织创新实践,对企业绩效有直接影响,但工艺流程创新能力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受到产品创新能力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1.
赵淑芳 《科技管理研究》2020,40(20):142-147
本文以2012-2017年有创业投资背景的创业板上市公司为样本,选用广义矩估计方法,检验创业投资介入对被投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研究显示,创业投资持股比例和介入强度未提高被投企业的创新绩效,联合介入与创新绩效存在正向作用,但结果不显著。对创新程度进行分类研究,发现创业投资的持股比例、介入强度以及联合介入均对被投企业的突破式创新绩效具有明显抑制作用,对渐进式创新绩效具有促进作用。创业投资对被投企业的创新行为具有选择性。  相似文献   

12.
梅德强  龙勇 《科学学研究》2010,28(9):1413-1421
研究创业能力与创新类型的选择的关系。从资源基础理论出发,演绎出创业能力的概念和维度,运用实物期权理论分析并实证检验我国164例高新技术企业在技术不确定性、市场不确定性和组织不确定性等动态环境下创业能力对创新类型的影响。结果表明,机会能力与突破性创新正相关,而运作能力与突破性创新负相关,技术不确定性、市场不确定性和组织不确定性与突破性创新负相关,其中组织不确定性加强运作能力与突破性创新的负相关关系,而技术不确定性减弱机会能力与突破性创新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3.
已有研究侧重于探索供应商如何为制造企业提升研发创新,但忽视了非研发创新的内在价值。事实上,非研发创新同样是提升企业创新绩效的重要途径,鲜有研究探明供应链情境下非研发创新的结构与前因。基于社会资本理论,破解如何提升研发创新与非研发创新,并探明供应商为制造商带来更多的研发创新还是非研发创新。选取538份有效问卷,采用结构方程模型验证,实证结果表明:(1)制造商——供应商社会资本各维度均正向影响研发创新与非研发创新;(2)相对于研发创新,结构资本与认知资本更能提升制造企业非研发创新;而相对于非研发创新,关系资本更能提升制造企业研发创新;(3)社会资本各维度对非研发创新的各维度(产品或工艺改进、模仿创新、技术引进与市场创新)均产生正向影响。研究结论厘清了制造企业制造商——供应商社会资本不同维度提升研发创新/非研发创新的差异性影响,为制造企业提升研发创新/非研发创新提供理论解释与实践启示。  相似文献   

14.
基于生物质能源企业视角,将我国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阶段特点与动态能力、创新绩效理论相结合,构建包含动态能力、创新模式和创新绩效在内的研究框架。从18个地区35家企业获取一手数据,结合现有文献进行分析,构建结构方程模型,取得相关研究结论。研究表明,学习能力对两种创新模式影响显著,且对渐进式创新影响更强;整合能力对激进式创新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两种创新模式对企业创新绩效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且生物质能源企业采用渐进式创新模式对创新绩效的影响作用更大。最后根据研究得出结论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5.
企业智力资本对渐进式和根本性技术创新影响的路径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文献研究与企业调研访谈探究企业智力资本与技术创新之间的路径关系.研究表明:企业智力资本对渐进式和根本性技术创新均具有显著正效应,组织资本通过内部隐性知识转移对渐进式技术创新产生影响;内部隐性知识转移受组织资本和关系资本影响显著,且组织资本的作用更强,外部隐性知识转移受人力资本和关系资本影响显著;而内部隐性知识转移仅对渐进式技术创新具有显著正效应,外部隐性知识转移对根本性技术创新具有显著正效应,同时,外部隐性知识转移受内部隐性知识转移的影响显著.研究结论为企业实施有效的智力资本积累和技术创新战略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成力为  邹双 《科研管理》2019,40(7):215-223
准确评估风险投资的进入时间、技术偏好对创业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对我国风险投资发展、指导未来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与进入创业企业的时间联系,考虑其技术偏好,构筑了“风险投资进入时间--技术偏好--创业企业创新绩效影响”逻辑链条;并以2009-2012年创业板制造业企业为例,采用PSM方法,分析了不同时间进入的风险投资的技术偏好及其对创业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得到:上市前1年内进入的风险投资的技术偏好不显著,对创业企业创新绩效的动态促进作用不显著,无论是突破式创新还是渐进式创新;上市前1年以上进入的风险投资的技术偏好显著,对创业企业创新绩效存在显著的动态促进作用,但随着时间推移,对创业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程度越来越小,且对渐进式创新影响的持续性和程度大于突破式创新。  相似文献   

17.
科创板推行以来,度量其重点是企业是否实现了产品突破性创新。产品突破性创新是组织获得市场竞争优势、掌握先进技术、突破技术封锁的重要途径,而使命是驱动企业实现产品突破性创新的精神支柱。但现有研究关于在使命驱动情境下企业如何更好地实现产品突破性创新这一问题尚未得到深入探讨。本文基于权变观,以科创企业为例,从领导行为与意义建构的动态匹配视角出发,选取极具典型性和极端性的HB生物医药企业进行案例分析,研究揭示了在使命驱动情境下,科创企业使命的导入、认同、内化三种使命形式分别驱动着产品突破性创新实现萌芽、形成、强化的三个阶段。针对产品突破性创新的不同阶段,通过授权、命令、双元领导与不同意义建构主体的有效适配促进产品突破性创新实现,并由此形成领导行为与意义建构的附助性匹配、补偿性匹配及整合性匹配三种动态匹配模式。本文从使命驱动、领导行为与意义建构的动态匹配视角揭示了产品突破性创新的实现过程,为科创企业创新管理实践提供了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8.
知识经济时代的一个显著特征,即企业通常会建立不同以知识为基础的外部网络关系,为企业提供互补性的知识资源从而进一步为企业创造价值,提升企业的创新绩效。本研究以创业者为调查对象,基于网络关系理论和资源基础理论将外部知识获取和反应型市场导向纳入研究框架,构建了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效应模型,并实证分析创业者网络能力与渐进式创新绩效之间的内在关系。研究结果显示,创业者网络能力与渐进式创新绩效之间具有显著的正向关系;外部知识获取在创业者网络能力与渐进式创新绩效之间扮演(部分)中介作用;反应型市场导向正向调节了外部知识获取与渐进式创新绩效之间的正向关系。  相似文献   

19.
双碳战略下,为推动引导企业绿色发展以提升企业价值,以2013—2019年我国209家上市制造企业相关面板数据为样本,探讨绿色工艺创新通过影响智力资本及其构成要素(人力资本、结构资本和关系资本)提升企业绩效的路径,以及组织冗余在其中的调节效应。研究结果显示:(1)绿色工艺创新对企业绩效具有显著促进作用;(2)人力资本、结构资本在绿色工艺创新与企业绩效间发挥部分中介作用,且中介效应存在差异;(3)绿色工艺创新对企业绩效的直接预测作用受到未吸收冗余的正向调节,但未受到已吸收冗余的调节效应影响。  相似文献   

20.
鉴于企业创新行为存在差异,探讨在当前国际贸易环境不确定性提高的背景下,贸易摩擦对企业不同创新行为所产生的选择效应及作用机制。基于双元创新理论,以2010—2019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进行实证检验,结果发现:贸易摩擦对企业双元创新行为产生的选择效应,相较于渐进式创新,对突破式创新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贸易摩擦通过提高企业风险承担能力促进突破式创新;贸易摩擦对探索式创新的促进作用在低产品市场竞争度、非国有企业样本中较为显著;金融化程度对贸易摩擦和突破式创新的正向关系具有显著的抑制效应,即表明企业金融化对创新活动产生替代效应。由此提出企业应正视贸易摩擦既是挑战也是机遇、重视平衡突破式创新和渐进式创新,政府应根据企业异质性特征制定相应创新激励政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