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伯云(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南大学校长):科学家的责任是要解决国家重大需求,研究课题要放在国家的屋面上、站在世界的水平上思考,研究的关键是要自主创新。从金融刹车盘制备到炭/炭制动材料的制备绝不是简单的重复和模仿,是一项全新的探索和创造,是我们独有的东西,是完全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东西。我很高兴,因为我们有一个创新的团队。  相似文献   

2.
《大众科技》2007,(9):4-4
“用自己设计制造的仪器观察到一些新的物理现象,再把实验结果写成论文发表,就好比用啃过石头的牙吃豆腐。”有科学家这样形容从工具入手搞研究“得来全不费功夫”的感觉。目前,中国科学院进行过科研设备研制的科学家,发表论文质量一般较好,引用率也较高。[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奥巴马为什么会投入巨资启动“脑计划”?IBM专家为什么最终承认他们研制的超级计算机“深蓝”、“沃森”其实都失败了?中国科学家设想中的人工智能究竟要怎么搞?
  2014年7月15日,在江苏省科协和江苏省教育厅主办的2014江苏省青少年高校科学营开幕式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南大学教授韦钰做了题为《迎接智慧信息时代的到来》的科普报告,为1000多名来自全国各地的中学生打开了一扇通往智慧信息时代的神奇之门。  相似文献   

4.
“溶液”     
袁翰青著每册0.14元中国青年出版社1954年10月第一版“溶液”是一本比较好的化学补充读物。全书只有两万三千字,可是它一方面具有科学上的系统性,同时还给我们讲述了若干有趣的事实。化学上的绝大部分的反应,都是在溶夜里进行的。掌握了溶液的知识,可以更好地了解许多化学反应。本书从我国宋代大科学家沈括的名著“梦溪笔谈”一书里的一段记载开始。接下来讨论溶液和化学反应的关系,从铁在潮湿的地方容易生锈这个常见的现象,来说明:“一定要把有关溶液的许多道理搞明白,否则化学是一定学不好的。”  相似文献   

5.
为了提高科研管理效率,科研管理人员需要不断学习以加强自身的研究能力。本文仅对此略陈一见。1.要善于利用时间。时间对于每个人都是宝贵的,对科研管理人员尤其如此。日常的大量的事务性工作,使他们没有时间搞研究,特别是没有整块的时间搞研究。这就迫使科研管理人员要充分利用工作和家务的缝隙时间,善于拼凑这些时间上的“边角余料”。另外,对于绝大多数管理  相似文献   

6.
为进一步贯彻科技体制改革精神,促进科技界与企业界相互了解,促进科学家与企业家之间的友谊与合作,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研究会根据一些专家的倡议于1987年8月18日在北京举办科学家企业家“沙龙”。出席“沙龙”的有京区科学家和企业家60余人,国家经委、国家计委和中国科学院等有关部门的负责同志到会表示祝贺。会议由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所长罗伟主持。据他介绍,中国科学院和企业界的合作已有很大发展,目前以各种形式同3000多个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其中与乡镇企业合作多一些,“短、平、快”项目多一些。他认为:现在需要进一步提高,有些问题需要和大家一起来解决。这种“沙龙”活动的成效也许不能立竿见影,伹可能带有根本性的长远意义梢蕴峁┮桓龌?使科学家和企业家更好的交流信息、更多的相互了解和相互支持,从而促进友谊、增强合作。目前,不准备马上搞什么组织,这样可以不拘形式较自由地交谈。有些活动,有兴趣有时间就来参加,没有兴趣可以不来。关键是搞些有意义的、有吸引力的活动。会上很多科学家和企业家作了精采的发言。  相似文献   

7.
欧洲一炮打响有绝活2003年9月27日欧洲航天局成功发射了第一个月球探测器——“智慧一号”,这也是21世纪人类发射的第一颗月球探测器。2005年9月,该月球探测器已在月球北极上发现了一个可以建立人类定居点的地方。这里“终年阳光普照,温度适宜”,有望成为一个理想的宜居处所。科学家称,如果在月球上最大的天然坑(内找到地球上存在的岩石,就可以用来在月球上建造建筑物。欧洲航天局科学家们计划在“智慧一号”寿命末期,即2006年9月初用它以2千米/秒的速度去撞击月球表面,以帮助科学家们了解更多有关月球的信息。印度不甘示弱要航月印度原打算…  相似文献   

8.
宣金祥 《知识窗》2010,(9):24-24
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科学家研制成功一种“电子植物”.人们只要揿一下电脑按键,便见电脑屏幕上出现了一颗“玉米种籽”。随即开始萌发、出土、生长……只花了15分钟时间,就可以收获“玉米棒”了。这样.平常要花4个月才能观察到的玉米生长全过程.在一刻钟里就一览无遗。  相似文献   

9.
战略科学家是新时代国家科技创新工作和人才工作的重大议题,战略科学家概念和政策是新兴学术课题。本研究围绕“什么是战略科学家”“为什么需要战略科学家”和“战略科学家从哪里来”这三大核心议题和相关概念进行多层次学理和政策比较辨析,提出基本理论分析框架和十个延展子议题,为拓展战略科学家深层次学术探讨、人才成长规律研究和政策转化等提供参考和启发。  相似文献   

10.
员智凯 《预测》1990,9(2):65-67
近十年,我国科技开发事业有了长足发展,一大批研究所和开发公司蓬勃兴起,它们为推动经济建设和科技进步发挥了巨大作用。有不少科技开发机构,在搞技术开发中尝到了甜头,懂得了搞科技开发不仅要出让技术,而且还要出售产品。但是苦于资金不足,体制束缚,仍然是小规模、低效益经营。这种情况启示我们,科技开发机构要有大效益,必须上大批量,上大批量要有大批资金,对此,国家不可能多拨款,只能是贷款,在企业,没有一个厂长是不敢贷的,但是研究所的所长就不同了,他们大多数人不敢使用计息贷款,甚至连无息贷款也不敢使用,因而搞不出规模经营,搞不出大的效益来。至于  相似文献   

11.
《科学中国人》2006,(3):10-19
2005年已经结束。2006年1月,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讲话时指出:“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大国,都把科技人力资源视为战略资源和提升国家竞争力的核心因素……”“要坚持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以往几次国家科技发展规划都只讲出成果,这次却提出,规划实现的目标不仅要关注出成果, 更要关注出人才。将“出人才”与“出成果”并重,可以说是我国科技发展史上的第一次! 在科技工作中,“以人为本”有两层含义——首先是指以科学家为本,为他们创造良好的科研环境和工作平台,使之充分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另一层意思是,科技工作要“以民为本”,也就是说科技工作者一定要用科技发展的成果服务人民。据统计,我国的科技人才从数量上说,已位居世界第二位。但我国每百万人中从事研发活动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仅是美国的1/8,日本的1/9! 我们在评选“科学中国人2005年年度人物”的时候,深深地感受到了人才的重要,科学家的伟大。不仅仅是在2005年,在此前的十年、二十年、三十年……他们已在本领域默默钻研,开拓创新。我们的标准是:在2005年度为我国科学研究和科技进步做出重要贡献的杰出科学家。面对世界科技发展的大势,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所有的科研人员都有着紧迫感,都在急起直追,争取把握先机,赢得发展的主动权。我们选取的,是他们的代表,而更多的科研人员仍在默默无闻地努力着,我们对他们同样抱有深深的敬意——他们的努力,为的是建设创新型国家! 他们的的付出,为的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让我们向他们所有人致敬!  相似文献   

12.
1994年,江泽民主席在环太平洋经济合作会议上说:“谁拥有人才,谁就拥有明天”。“开发人力资源,尤其是高级人才资源是我国经济发展具有战略意义的头等大事”。开发人力资源,关键是要培养适应新形势需要的创造性人才。前不久,著名科学家钱伟长说:“跨世纪人才和我{fi这个世纪人才相比,不仅是知识多一点、新一点,重要的是能不能在新环境中,在飞速发展的过程中创造性的为民族和国家负起责任,贡献力量”。要培养出具有较强创造能力的人,涉及教育工作的各个方面,如计划、教师、教法等,其中,更重要的是教育思想的提高,以取得教育…  相似文献   

13.
一年前克隆人还被认为是件很荒谬的事,但最近一段时间,意大利医生安蒂诺里、美国生育专家扎沃斯以及名为“雷尔教派”的宗教组织等三个不同团体,正争相制造世界上第一个克隆人。除了一些公开宣称在搞克隆人的组织外,世界各地还有不少科学家在秘密从事类似研究。据估计,全球可能有数十个实验室拥有克隆人的设备和技能。日前,“雷尔教派”的首席科学家布里吉特·布瓦瑟利耶甚至宣布世界上第一个克隆女婴已经降生。 虽然现在还无法从科学上证实这个女婴确实是一个克隆人,但克隆人已不再是幻想,世界上第一个克隆人极有可能在今年…  相似文献   

14.
青年科学基金与高校创新人才培养——以东南大学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践表明,科学创造的最佳年龄区是25—45岁。任何国家要想成为世界科技强国,就必须使本国科学家的人数大幅度增长,优秀科学家队伍的平均年龄要尽可能地接近最佳年龄区。世界各国科研机构都纷纷为此采取强有力的措施,调整相关科技政策,把重点放在培育广大青年科研群体,尤其是35岁以下年龄段的基础科研队伍上。如日本学术  相似文献   

15.
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最近提出,要大力发展第四产业——情报信息业。钱学森说,第一产业是指农业、矿业等,第二产业指制造业,第三产业指提供各种服务的行业,越来越重要的情报信息业,则应当列为第四产业。他认为,现在世界各国都在搞“智力战”,对情报信息的竞争十分激烈,第四产业可以说是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一个很重要的产业,应予高度重视,大力发展。现在许多人对情报信息  相似文献   

16.
今天,正在进入情报化社会。向情报要时间、要效率、要效益、要金钱,愈来愈被更多的人们所认识。情报不仅是科技、经济、市场……的尖兵和耳目,而且也是整个管理科学和管理工作的参谋。孙子说得好,“知彼知己,百战不殆”,搞四化建设,无论是整体还是局部,既需要了解现实,也需要洞察未来,这些,都是要靠情报来“知彼知己”的。如果没有情报,“百战百胜”也就无从谈起了。  相似文献   

17.
以往我国的计划工作,在编制经济、科技、社会发展规划的时候,采取的基本上是一张皮加一张皮的“加法”。现在要改进为三者融为一体的“结合法”,必然会碰到很多问题。例如,由于以往搞规划工作基本上都是各人搞各人的,相互之间很少沟通情况;现在搞经济的要根据科技的进步来规划经济发展,搞科技的要依据经济的现状和发展方向来规划科技工作,各家都觉得很难办,难度较大,一时都无从下手。  相似文献   

18.
改革是社会生产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国家繁荣昌盛、人民富裕幸福的重要保证。胡耀邦总书记指出:“要搞四个现代化,必须进行一系列改革,没有改革,就不可能实现四个现代化。”现在,各行各业都在着手改革,以开创自己工作的新局面,近几年农业方面改革的实践,使大家认识到只有沿着社会主义方向进行改革,才能实现四化,振兴中华。科研也不例  相似文献   

19.
!"世纪伊始,世界上活跃着一批所谓的主流科学家,他们把持着出版物的审批权,经常在电视屏幕上露脸,传播着各种“世界公认”的科学真理。如果谁发表了反对他们的观点,一顶“伪科学”大帽便会迅速给你扣来。科学都在他们哪里,尽管他们也不过是在翻炒、传销洋名家胡乱编造的“科学故事”。如果你要提出问题,你就是在与“科学共同体”闹对立,是在“反科学”、“反人类”、“反社会”。主流科学家们说,爱因斯坦、莫夫、霍金都是“科”学之神,你们只能供奉朝拜,如果对他们提出质疑,那一定是脑子出了毛病。爱因斯坦在科学上的地位已被世…  相似文献   

20.
科学家们认为,为了省事,今后可以让机器人自行“繁殖”后代。早在4年前,日本日立电器公司能源研究实验室的科学家就发明了世界上第一个懂得自我再造的机器人。这种机器人可以像动物那样“繁殖”,最终能通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