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进行了学术道德失范的利益动机分析,提出道德缺陷和制度缺陷是产生学术道德失范的两大诱因;研究了关键制度缺陷与学术道德失范的关系,对考核制度和奖励制度进行分析考察;在此基础上,归纳了三条抑制学术失范行为的制度主旨:切断学术研究与谋取利益的制度链条、重塑学术道德、恢复学术研究的本来面目和严厉查处学术不端行为.  相似文献   

2.
江新华 《科学学研究》2005,23(5):618-622
当今我国学界学术评审领域的失范行为时有发生,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学术评审制度存在着缺陷。本文界定了学术评审制度的概念,分析了学术评审制度主要的缺陷,提出了进行学术评审制度创新的主要举施。  相似文献   

3.
研究生的学术道德问题,关系到我国科研建设的长远发展.目前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行为时有发生.究其原因,从主观方面来说,主要是研究生缺乏对学术道德规范的认知,自身对外部环境影响的抵抗力较弱,急功近利,不愿苦修学术以及侥幸心理.对此,应加强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提高其对学术道德规范的认知程度;注重学术生态建设,营造健康的学术环境;强化监督机制,消除侥幸心理;培养学术感情,树立良好的学术风尚;加大培养力度,提高其创新能力,从根本上治理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行为.  相似文献   

4.
[目的]利用区块链技术防范应对同行评议中的学术失范问题,为学术出版信任体系构建提供参考.[方法]分析同行评议中的学术失范表现形式及当前防控学术失范的方法和手段,根据区块链的技术特性,采用区块链应对学术失范.[结果]借助区块链技术,可以更好地落实当前应用的制度、模式与技术上的防控手段,有效防范传统同行评议中存在的由主观意愿造成的学术不端和由客观因素导致的技术性学术失范.[结论]通过利用区块链的非对称加密、共识机制、智能合约等技术完善开放式同行评议,可从制度和技术双方面入手规范学者行为,有效地减少当前同行评议中的学术失范情况,实现负责任研究与创新.  相似文献   

5.
陈翠荣  胡成玉 《科研管理》2016,37(4):136-142
研究生选择学术失范还是学术守范,是一个不断进行矛盾构建的过程,是利益相关者之间展开的一场博弈。本文分析了研究生与高校之间进行博弈的基本要素及相关参数,分别从完全理性假设、有限理性假设出发,探讨了研究生学术失范行为的分析模型,分析了研究生、高校的支付函数与收益情况。研究表明,收益的大小是影响研究生选择学术守范或失范行为的一个关键因素;当学术失范行为的收益一定时,加大惩罚力度,提升其支付成本,对减少学术失范行为具有显著影响;减少学术失范行为的查处成本,扩大查处概率,能够有效控制研究生学术失范。这些结论丰富了学术失范行为的理论研究体系,也为治理研究生学术失范行为提供了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6.
杨洁  杨晓苏 《知识窗》2014,(18):53-53
近年来,各大高校不断扩招研究生,造成研究生生源质量下降,学术道德失范等现象时有发生。本文分析了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的现象,建议相关部门尽快建立一套完整且完善的研究生学术道德与学术规范机制,对其进行长期有效的规范管理。  相似文献   

7.
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表现、根源与对策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学术道德失范是近年来学界中存在的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研究生中的学术道德失范现象也尤为明显。文章描述了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的主要行为表现,分析了导致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的主要根源,提出了整治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的相关措施。  相似文献   

8.
目前,研究生学术道德问题已经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的原因有很多。本研究通过调查问卷方式,对农科研究生的学术道德认识、学术失范的范畴等几个方面进行调查,并分析了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的根源。总的来看,农科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的主要原因是社会环境的诱惑和缺乏相应的制度保障和引导机制。  相似文献   

9.
目前,研究生学术道德问题已经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的原因有很多。本研究通过调查问卷方式,对农科研究生的学术道德认识、学术失范的范畴等几个方面进行调查,并分析了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的根源。总的来看,农科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的主要原因是社会环境的诱惑和缺乏相应的制度保障和引导机制。  相似文献   

10.
犹如社会大环境对学术期刊产生的巨大负面影响,学术期刊失范对社会的道德与正义、对科学研究的理性与创新、对学术秩序与公信力的破坏同样也是十分严重的.然而,无论今天的社会生活中存在多少诚信问题,学术期刊都没有理由为学术腐败而大搞潜规则.回归学术本位,守望学术良知,以独立的品格与操守,营造良好的学术生态环境,是学术期刊不容推卸的责任和使命.同时,标本兼治,加强对学术期刊失范的治理亦为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1.
学术不端行为近几年在高校有不断蔓延之势,本文从科研项目和科研成果两方面分析了学术不端行为的具体表现;提出了改进科技评价体系、营造和谐宽松的学术氛围、加强学术道德教育和将科研诚信纳入科技管理工作中等构建学术不端行为防范体系。  相似文献   

12.
学术造假事件近年来频频见诸报端,编造基金、编造数据,企图蒙混过关的现象时有发生。由于数据库等技术的发展,学术不端行为出现了新的特点,变得更加隐蔽,不容易被发现。学术期刊编辑部应更加细致、耐心、专业地对文章真实性进行识别,建立内控机制。同时,维护学术诚信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科研管理部门、数据库技术部门、立法执法等部门应协同合作,防范惩戒学术不端行为,促进科研诚信的实现。  相似文献   

13.
科技论文中学术不端行为的编辑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论文抄袭"为主的学术不端行为在近几年愈演愈烈,科技期刊是发布科学研究成果的主要平台,自然成为学术不端行为及其控制工作的焦点.作为科技成果传播活动"守门人"的科技期刊编辑,在规范学术道德方面有义不各辞的责任.加强科技期刊编辑出版单位的工作管理、提高编辑自律意识、帮助作者准确界定抄袭行为、严格执行专家审稿制度、参考使用不端文献检测系统等现代技术手段,是科技期刊编辑在学术不端行为控制实践操作层面上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4.
政府、学界和社会越来越关注科研不端行为,治理科研不端有助于科研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健全惩罚机制是治理科研不端的主要手段。学术界已经认同科研不端的惩罚力度比较弱,然而科研不端惩罚强度设定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还相对缺乏。借助于公开数据,收集了1997-2017年213个典型科研不端案例,构建了科研不端惩罚强度的七个等级,借助于统计软件分析了惩罚强度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绝大多数案例的惩罚强度在一级到四级之间;社会整体的惩罚强度在增强,但是单个案例的惩罚强度并没有随时间而增强;媒体关注力度显著影响到惩罚强度;科研不端类型叠加对惩罚强度有一定影响。在此基础上,讨论了撤除措施与惩罚措施的区分,学术不端的公共围观效应能否发挥作用,分段惩罚的实施难点,学术规范的内化与过度激励论文数量的内在矛盾。  相似文献   

15.
鉴于整体自尊水平和不端行为关系的矛盾性,在情景自尊理论的基础上,提出"学术自尊"的概念。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上,构建了科研压力对高校学术不端行为的权变影响模型。从个体层面上研究了组织支持和学术自尊对两者关系的复杂调节机制。实证结果发现:(1)组织支持负向调节科研压力与学术不端行为之间的关系;(2)学术自尊对科研压力与学术不端行为之间的关系具有负向调节作用;(3)进一步的三项交互检验发现:随着学术自尊程度的提高,组织支持对科研压力与学术不端之间关系的负向调节作用变强。  相似文献   

16.
潘泳  张群 《现代情报》2011,31(7):126-128,131
科研监管缺失是学术不端行为产生的重要的一环。本文分析了查新工作与学术道德体系建设的关系,探讨了查新机构存在的问题,提出查新机构必须健全查新机制,扩大业务范围,为查处科研不端行为,构建学术道德体系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持和监管依据。  相似文献   

17.
刘秀娟  刘莹 《科教文汇》2021,(10):43-44
通过对中国知网作业查重系统的数据收集和对部分学生的交流访谈,分析了2019—2020学年Z大学研究生课程论文(作业)学术不端行为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从而进一步剖析学生学术不端行为产生的原因,梳理Z大学现有制度及多年的教学改革经验,对预防学生学术不端行为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8.
基于理论分析构建了科研压力对博士生学术不端行为态度的研究模型,并通过234份数据对所提假设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科研压力与博士生学术不端行为态度显著正相关,科研自我效能感在科研压力与学术不端行为态度之间具有部分中介作用,导师指导对科研压力与科研自我效能感的关系没有调节作用,身边同学学术不端行为对科研自我效能感与学术不端行为态度的关系具有负向调节作用。最后,指出了研究结论、建议与局限性。  相似文献   

19.
高校作为一个智力平台,较社会其他群体而言是影响社会及政治生活发展进程及其取向的强势群体.而当前备受社会关注的高校学术不端行为与高校的社会责任背道而驰,这些行为严重玷污了神圣的高等教育,也影响到高校在社会中的形象问题,治理学术不端行为已成为高校廉政建设的重要内容。文章基于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深层次原因透视分析,提出要构建文化导向与人格诉求、道德教育与规范管理、社会监督与严肃处理、立法建设与制度完善相结合的高校学术不端行为的治理体系。  相似文献   

20.
针对目前高校科研诚信相关研究缺少实证数据支持的问题,基于学术生态视角,通过设计和发放调查问卷采集数据,应用多元统计分析的方法,从生态主体、校内生态环境、校外生态环境3个维度对影响高校科研诚信行为的因素进行分析,以期为高校科研诚信建设提供理论依据。结果发现:科研人员的性别、身份对高校科研诚信行为具有显著影响,其中性别与科研诚信行为呈正相关,身份与科研诚信行为呈负相关;科研人员对科研评价体系的认可、学校查处科研失信行为的透明度、整体科研环境以及学术规范程度与高校科研诚信行为呈显著正相关。因此,从高校层面来讲,应当保证科研评价体系的合理公正、处置科研不端行为过程的公开透明以及及时向社会通报有关信息;从社会层面来讲,应当加强学术规范建设、培育良好的社会整体科研环境,共同促进高校科研诚信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