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一夕忽老     
放假在家待了两天,我终于还是问了母亲。 “妈,我今年还能去看奶奶吗?”我故意装作语气轻松,好似真的只是无意。“你爸老家的规矩,女孩只能上前三年的坟,你以后都不能去了。”  相似文献   

2.
规矩     
多少年来,规矩一直被作为强迫人做一些不喜欢做的,而又说不出为什么一定要别人做的事的挡箭牌。好多事情只要一问为什么,得到的答案肯定是“规矩”。唉,规矩,哪儿来的那么多规矩?从古到今,被规矩坑害的人还少吗?以前,女子不允许上学,不允许干这,不允许干那,仿佛她们生来就是相夫教子、被别人压制的命,但是绝大多数的女子却没有反抗的意识,因为从她们懂事起就被父母告知:“老祖宗的规矩,你是女子,你不能……。”是规矩,是规矩剥夺了她们受教育的权力,剥夺了她们的自由。现在,我们多少有了一些打破规矩的意识,但仅仅是意…  相似文献   

3.
张肖 《教师博览》2011,(2):15-15
九月份开学不久,我就得知了这样一个消息:孙女小乔木的家庭作业用不着天天签字了。我十分欣喜,但又担心这一做法是老师心血来潮之举:根深蒂固的“规矩”,就这样“取消”了?老师对学生和家长能放心吗?家长会理解吗?孩子能自觉完成作业吗?  相似文献   

4.
谢洋 《教师博览》2009,(2):12-14
“政府是定规矩的,规矩就是趋向和适应于稳定。如果我们鼓励这些机构不停地变,到底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  相似文献   

5.
《家庭教育》2008,(10):12-13
郑州读者晓杰来电问:“我的儿子比较调皮,已经上小学了,仍然天天惹祸。就是在家里,也是越来越没规矩。请问,怎样才能给孩子立个好规矩,把孩子教育好呢?”  相似文献   

6.
1.培养理智讲理的孩子 中国人总是把“听话”当作一个孩子的优点,但是我希望我的孩子不要只做听话的孩子,我要他们成为讲理的孩子。我对“规矩”的定律有四个:(1)定好规矩,但是首先把规矩的道理讲清楚,不是盲目地服从;(2)在规矩内孩子有完全的自由;(3)违背了规矩孩子将受到惩罚;(4)规矩越少越好,才能有启发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做人与架子     
林来生 《老年教育》2011,(10):22-22
架子这东西,自古有之。汉高祖刘邦打下天下后,因是平民出身,当了皇帝仍与手下的人乱说乱道、你争我吵。后来,有个叫叔孙通的人告诉他:“如今您当了皇上,不讲尊卑贵贱怎么成?我来帮您定个规矩,保准您取得绝对权威!”定的什么规矩呢?就是朝仪。每当刘邦一出现,面前所有的人呼啦啦跪了满地。刘邦感叹说:“今天我才知道,当皇帝原来是这样尊贵,这样痛快!”  相似文献   

8.
<正>梁启超在《作文教学法》里说:“如何才能做成一篇文章,这是规矩范围内的事。规矩是可以教可以学的。我不敢说,懂了规矩之后便会巧,然而敢说懂了规矩之后,便有巧的可能,又敢说不懂规矩的人绝对不会巧,无规矩的,绝对不算巧。”所以说,作文要讲规矩,规矩可以寻得、练得、习得。初中生写作一般有三大要素:主旨、思路、语言。“三大要素”的规矩从哪里寻得、练得、习得呢?文学巨匠茅盾说:“模仿可以说是创造的第一步。”一般来说学习任何一种技能总是从模仿开始的,然后从借鉴走向创新。模仿谁呢,当然是“精典文段”。  相似文献   

9.
《家庭教育》2005,(11B):11-13
呵斥、打骂,就能让孩子乖乖遵守家规吗?放任自流,孩子能控制自己的行为吗?规范与自由是一对矛盾体。什么时候该管什么时候不该管?什么时候该严什么时候该松?在家规的实际运用中。把握规矩的“度”。有张有弛,有严有松。才能让孩子既懂规矩又有自己的空间。[编者按]  相似文献   

10.
应用数学思想与直角坐标系知识.我设计出了“刘永军规矩格”;并利用“刘永军规矩格”制作了写字字帖,开发出了新的语文写字教学法。  相似文献   

11.
《中学教育》2006,(7):20-22
自古以来,国有国法,行有行规。如今做教师的,毕竟不同于以前的先生,从政策面上讲,做老师的规矩是时常在变的。当然,如今的规矩也不叫“行规”什么的,而叫“职业道德”或“行为规范”,或“公约”什么的,但这些都不重要,只是它的行太过于官样化,摆在老师面前是当不了真的,事实上这些东西也无法起到实质性的约束作用,因为那规范太过于道德化了,一个“爱”字就把一切都掏光了。再说那贴在墙上的规范多是闭门造车的产物,只是一张招牌而已,有时就像是在被人领着宣誓似的(我常常将宣誓称为赌咒),又如何让人当真?这里我列出了自认为教师应当遵守的二十二条“军规”,兹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随着课改的深入,我发现了一些不太和谐的课堂现象:设置情景的牵强,合作探究的混乱,课堂上人声鼎沸,不再井然有序……学生更“活”了,课堂更“乱”了,教师也不太敢用规矩去约束学生。于是,我开始反思。课改要的就是这样的课堂吗?如何让课堂教学更有效?  相似文献   

13.
    
“你看看你,又不按格子写!这里,这里,字都写出格了!”爷爷的训斥像耳边“嗡嗡”叫的蚊子,挥之不去。我紧咬嘴唇,一言不发,心里却在暗暗反抗:哪来的那么多规矩?哪来的那么多条条框框?字写出格怎么了?这样才潇洒啊!才有与众不同的美啊!  相似文献   

14.
威威进城     
久居乡下的一条狗威威,忽然想进城见见世面。可我不懂城里人的规矩,万一出洋相了怎么办?临行前,威威忽然想到了这点,它左思右想,终于想出了一个好办法:依样画葫芦,找个人跟着学,不就行了吗?进了城后,威威很快“锁定”了一个目标——一匹小马聪聪,它马上开始模仿起了聪聪的一举一动。威威首先跟着聪聪走进了餐馆。聪聪在上楼梯时,不小心摔了一跤,结果摔得滚下了楼梯。威威看得眼都直了,它嘟哝着:“城里人的规矩真奇怪,上楼梯还要摔跤。”没办法,威威只好还要摔跤。”没办法,威威只好也学着摔了一跤,这才走上楼去。聪聪找…  相似文献   

15.
孙怡虹 《上海教育》2008,(21):60-60
每周一次的升旗仪式是学校教育学生的一堂必修课。看到孩子们认真的神态、庄重的神情,我站在队伍的后面默默地感受他们的感动。没多久,我隐约觉得队伍中有个别孩子心神不宁。留心一看,是“调皮大王”安安,他两只脚不停地在地上画来画去。我上去轻轻点了他的名,他才规矩了几分钟,没过一会,他又开始小声地说话。我生气极了:“安安,你今天怎么了?回教室扣两颗星。”他终于安静下来了。  相似文献   

16.
罚亦有道     
于文 《母婴世界》2012,(11):100-101
表现好,受表扬, 不听话,受惩罚, 这是雷打不动的规矩。 然而, 对于“光体罚,容易忘;听道理,有点早”的小宝宝, 怎样惩罚才奏效呢?  相似文献   

17.
平时别人都教导我们要听话、要服从、要遵守纪律、要遵守道德、要遵守这个、遵守那个,我们习惯于生活在种种的规则里面,也养成了按规矩办事的习惯。创新,就是要来一些奇谈怪论、奇思妙想;创新,就是要不守规矩,甚至要打破规矩;创新,不是像飞机那样按照航线飞,而是像鸟儿一样自由飞翔。……可是,要创新也不是说说那么简单。行动上的规矩和思想上的自由可以并存吗?我创新了,别人是否能理解和接受呢?中考是不是也能接受创新作文呢?我怎样去创新呢?……虽说创新有一定的难度,可是,要没有新,我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写那些老套…  相似文献   

18.
“老规矩”,已经成了我班学生的口头禅。每次上第一课时,我完成导人后,把手一挥,学生都会齐声说:“老规矩!”那么,这规矩又是怎么来的呢?【片断一】开学没多久,我从李镇西老师的一篇文章中得到一点启发,是关于语文第一课时“读读、说说、写写”的,就想试一试。我于是根据“契约文化”自主管理原则,就与学生协商,签订了第一份第一课时学生的自学协议:  相似文献   

19.
李文英 《父母必读》2014,(3):102-106
“无以规矩,不成方圆。”规则对宝宝的成长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对0~6岁的宝宝,需要建立哪些规则?如何用规则佑护宝宝的成长?  相似文献   

20.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不相信什么文章作法。编者以为,这应该是进入化境的文章大家的话语。其实,对一般作者而言,还是有文章作法的。常言道,不依规矩不成方圆,在起步阶段就丢掉不同文体写作的基本要求,怎能写出符合要求的文章呢?由依规矩而行到对规矩运用自如,再到举手投足皆合规矩,这是要有个过程的。要达到得心应手的化境必须从规矩做起。从本期起。本刊“写作漫谈”专栏约请了几位多年来一直从事报刊编辑工作及为报刊撰稿的同志,谈报刊常见文体的写作常识,供报刊的编者、作者学习和借鉴。[编者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