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6 毫秒
1.
享有"诗佛"美誉的王维,一生中以禅入诗的作品丰厚。在诗中,他用主客融为一体的风光隐寓佛光禅影,用诗境表现禅蕴,形成了含蓄、空灵、明秀的艺术特色。本文试分析了王维诗歌禅蕴生成的种种原因及对诗歌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禅性 禅境 禅愉──论王维山水诗的静与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王维山水诗作入手,分析了王维将禅自性论的思想观点和禅的意境学说融入自己的山水诗作中,并运用禅的澄心观照的审美态度进行创作,使其诗作具有静与动的空灵的禅宗审美观。  相似文献   

3.
川端康成的小说《雪国》突破小说建构常规模式,通过背景象喻、形象隐喻、审美观照体现出与日本民族精神融汇一体的禅境、禅理、禅美.解构此文本的关键是紧随岛村的直观体验,悬置驹子,扩析“瞬间美丽”的叶子.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作为例,详细地论述了其体现出的空幻幽清、静寂孤寞、无心无我、任运随缘的禅意境界,并进而分析了这一现象产生的社会生活思想基础和家庭个人经历根源以及诗禅相通的艺术成因。  相似文献   

5.
王维山水田园诗的关学意蕴。主要是主客体高度默契,诗情画意的有机统一。他的诗在寄情山水田园中显示归隐心态,把对禅和生命的理解化入对山水的观照之中,真正创造出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相似文献   

6.
惠能是中国禅宗的实际创始人,惠能卒后,盛唐和中唐的三位著名文人王维、柳宗元、刘禹锡为其作了碑铭,扩大了惠能在盛、中唐整个知识界上层的影响。王、柳、刘的三碑充分揭示了惠能禅的特点。同时,王、柳、刘的文学创作又深受惠能禅的深刻影响,构成了禅与文学密切联系的重要一维。  相似文献   

7.
王维诗歌中的禅意是他的生命过程的完满展现。在现实丰富变化和对己性的认识中,通过"悟"实现对"空"与"色"的超脱,以佛禅的"静"与自然生活的"静"相互观照,实现禅与诗和现实,自然和人生的统一。  相似文献   

8.
王维与杜甫在诗史上的地位,经历了一个浮沉变迁的过程。对“神韵”这个古典诗歌批评术语重新阐释,比较王维与杜甫的诗歌风貌、题材取向、人生态度等方面,揭示出两位诗人的异同.及其在盛唐以后中国诗史上的典范意义。  相似文献   

9.
自从三十年代童书业、启功等先生撰文否定所谓中国山水画南北宗之说,指出这是明末莫是龙、董其昌等为了抬高松江派排斥浙派而编造的伪画史,并对所谓“北宗始祖”李思训和“南宗始祖”王维的山水画真相作了一些揭示,迄今半个世纪,已大体成为定论。  相似文献   

10.
所谓禅宗美学不仅指禅宗对中国古代艺术、美学思想的影响,更应指其自身的审美方式,作为禅宗之核心的"真如妙用"是一种审美观照活动。禅境之总体特征可概括为"真",具体表现为幻灭无常、顺任圆融、湛然净寂三个方面。禅境不等于表现它的艺术境界,必须充分注意到由禅境转化为艺术境界这一过程的生成性、中介性。在美育中引入禅宗审美,对于解决爱的缺失、冷漠与隔阂、丧失耐心、时间深度的空间平面化、过度的欲望消费、多愁善感等当代社会表现出的精神困境和问题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山水画的发展过程中 ,黄宾虹是一个继往开来的重要人物。他在山水画创作中注重视觉感受 ,把客观的视觉印象与心象相结合 ,拓展了中国画的创作思路 ;以笔墨替代色彩 ,营造出了大自然中光与空气之感 ,进一步开掘出笔墨的表现力 ;在画面中减弱客观物象的物理结构 ,加强视觉整体感 ,使画面呈现出丰富多彩的面貌和浑厚华滋的风格特点 ,从而使其山水画作品与印象派风景画有某些相同之处  相似文献   

12.
王维是唐朝山水田园诗派的杰出代表,在盛唐诗坛上独树一帜,大放异彩。本文试图从王维的具体作品入手,对他诗歌中山意象水意象的艺术表现形态进行了精当的归纳与分析,对王雏诗歌山水意象的生成原由和审美品格进行了深入的论述与阐发。进而指出王维创造山水意象伴随着强烈的生命律动,这与诗人以澄明清澈的心灵观照大自然、感悟大自然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13.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有一种幽玄深远、灵妙滑脱、不可凑泊的空灵美。其空灵美源自诗人的佛心禅性、诗意生活、唯美人生及"诗画合一"的审美特质;其空灵美具体表现在灵动的意象、空明的意境、虚实动静相生的活性语言及诗化的主题意蕴。  相似文献   

14.
南宋院体山水画是中国山水画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秀丽、工致、精巧为特点,形成简约而深美的艺术风格。马远的《踏歌图》最能体现南宋院体山水画的风格特征,无论是在构图、笔墨上,还是在意境上都具有典型的代表性。  相似文献   

15.
唐代诗歌中的一枝夺目奇葩——山水旅游诗的艺术成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文学发展历史中,诗歌有着重要地位。唐代山水旅游诗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并以其优美的语言、动人的旋律、深刻的思想内涵、奇妙的意境展示着自然、生命之美的永恒魅力。特别是孟浩然诗歌所营造的空灵美妙的意境;王维诗中诗情与禅意的水乳交融;李白在诗中所展示的崇高的美学风格,杜甫诗歌的沉郁悲凉以及在平凡风景中发现美、表现美的丰富内心感悟和高超的写作技巧,代表着唐代山水旅游诗的艺术成就。  相似文献   

16.
黄宾虹是20世纪我国著名的山水画大家,他的山水画以明人为基,上窥宋元,取法百家,晚年变法,以浑厚华滋的画风成为中国当代山水画独特的笔墨范式,其卓越的人格风范与艺术成就,对本世纪中国画的继承与创新无疑具有重大的意义和深远的启迪。  相似文献   

17.
谚语是民间口头流行的语言形式。谚语的通俗性特点与禅籍的口语化特征相一致。因此,禅籍中谚语的用例较多。本文以禅籍作为语料背景,从语法的角度,围绕结构成分和结构形式两个方面,对禅籍谚语的活用现象进行分析、归纳,以展示谚语在动态运用中的灵活性特点。  相似文献   

18.
诗中有画这一经典命题的提出对于王维诗歌接受史来说具有双重意义:虽然对扩大王维的文化影响和深入体认王维诗歌艺术特征来说是一大进步,然而这种审美阐发加深并强化了王维诗歌与传统诗教之间的隔膜和疏离,因此在以伦理政教为中心的主流诗学中并没有起到提高王维诗歌地位的实际作用,反而致使其与传统诗学典范标准之间拉开了越来越大的距离。  相似文献   

19.
痴绝道冲是南宋后期一代临济宗高僧,被誉为"真法门之栋梁,后学之标准"。"以激扬宗风为己任"是痴绝道冲禅法思想的特点及其价值旨趣,他的禅法思想性格,虽有融合之精神,实则回归于古德临济义玄时代,不受普遍流行的看话禅、文字禅、默照禅之禅风影响,亦不受宋代禅宗内部禅、净融合论之影响。在儒、释、道三教关系问题上,痴绝道冲主要继承和发展了明教契嵩的儒佛融合论,不断引用儒家经典与佛教作会通,在本体论上强调儒释道三教共同一之"道"、同一之"心",但是在孝亲观上更多地强调佛法的特殊性、优越性。在心性论上,痴绝道冲反复借着释迦灵山拈花、达磨西来的禅宗公案,从正面阐释了自己临济禅一念分明、自证自悟的思想,坚守禅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宗门精神。径山痴绝颇为深刻地批评当时丛林佛法淡薄、祖道凌迟的种种弊病,努力振兴丛林,绍隆佛祖。  相似文献   

20.
王维的《辛夷坞》具有韵味无穷的意境审美特征,其韵味无穷的创造主要来自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在情感层面上,以佛教的空漠之情描绘景物,创造幽极的情感世界;二是在哲理层面上,以道家的回归自然之道叙说宇宙,创造永恒的哲理世界;三是在意味上,以儒家的有为之意品味人生,创造不厌的情趣世界。情、理、味三者共同构成了王维《辛夷坞》韵味无穷的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