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教学背景: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后,安排了"长方体与正方体展开图"一课,其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认识正方体和长方体的展开图,加深对长方体、正方体特征的认识,进一步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教学内容]《现代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23页的第10题一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学生刚刚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本课教学正是在此基础之上让学生利用生活经验及学科知识,通过操作实验,求出其体积,并以此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相似文献   

3.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是江苏省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的第二单元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生活中长、正方体的物体较多,学生已经直观认识了长、正方体的形状,也进行过观察长、正方体组成的物体的学习,已具备准确辨认长、正方体实物的能力,对长、正方体的感性认识比较丰富,这些都是教学新知识的基础。但它有哪些面?面的形状是怎样的?有哪些棱?棱的长度怎样?长方体和正方体有怎样的关系……这些问题并非人人都懂。《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赵琨 《山东教育》2004,(28):46-46
一年级上册认识立体图形是指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初步认识。教材是按三个层次进行编排的,即知识的引入、知识的教学和知识的应用。它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培养学生从小爱数学的兴趣。教学时可按这三个层次安排。(1)知识的引入。课前可要求每组学生都准备一套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模型的学具。教学时,尽量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观察和摆弄这些实物学具,并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相互说一说这些学具分别是什么形状的。然后再要求学生试着分分类。一般会出现三种分类方法:一种是分为四类;一种是分为三类,即长方体和正方体作为…  相似文献   

5.
刘燕舞 《湖南教育》2002,(19):49-50
教学内容:江苏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一册第24、第25页。教学目标:学生初步感知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形状,初步了解不同形状物体的特征,并能根据其特征判断各种物体的形状;培养学生的操作、观察能力,以及空间概念。教学准备:学生准备各种形状的积木(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不规则形状等),每人一套不同形状的实物图片。教学设想: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活动要“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  相似文献   

6.
一堂一年级数学"图形的认识"的教学时间近半.师:同学们,桌子上有很多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的塑料积木,我们来动手摸一摸它们的面好吗?生动手摸了摸,有的说"滑滑的",有的说"平平的".师:你能想办法把这些平平的面搬下来吗?生:想了很多办法,有的把积木摁在纸上,用笔描下来,有的涂上印油,拓下来,有的压在橡皮泥中,都留下了长方  相似文献   

7.
"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学生虽然已经认识并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但如何正确、灵活地解决表面积和体积的实际问题?如何引导学生感受表面积和体积的变化规律,如何理解表面积的变化本质?发展学生空间想象能力?为此选择了这一内容进行案例研究。  相似文献   

8.
在数学教学中,要以生活为原形,让学生获得丰富的表象,进而形成逻辑数学。数学教学是一个由生活化逐步向数学化转化的过程,最终达到数学化地思考问题。下面,我通过苏教版六年级长方体和正方体单元的有关知识来进行具体的说明:  相似文献   

9.
正"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是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16页—第17页的教学内容,这一内容是学生对长方体、正方体特征认识的延伸,同时也为后续教学表面积知识作了铺垫。其教学目标主要是通过动手操作,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不同展开图,并能判断哪些图形沿虚线能够折叠成正方体或长方体;经历展开与折叠的活动过程,初步感知平面图形与  相似文献   

10.
林崇辉 《教师》2013,(10):119-119
目前,数学课堂教学还是让学生在教师预设的内容中学习,教师的引导、学生的合作大多是在教师的预设中进行的。这是一种封闭的课堂、僵化的教学,不利于学生个性化学习,也很难发展学生的数学素养。新《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学生只有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探索,他们对于数学知识的掌握、数学技能的形成才会比被动地接受要来得快,记得牢。案例: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单元的复习课。  相似文献   

11.
教学设计一、教学准备教学内容:人教版盲校义务教育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学情分析:本班有学生10人,其中全盲学生6人,低视力学生4人,均使用盲文教材,数学认知发展水平存在一定差异。学生已掌握了基本的空间观念,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相关概念。根据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对新知识的理解接受能力以及参与课堂数学探究活动情况,将其分为3个层次。A层学生3名,数学基础知识掌握扎实,数学逻辑推理能力较强,思维相对活跃,空间观念发展较好,课上能积极参与数学探究活动;B层学生5名,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接受能力较弱,有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能参与课堂活动,但缺乏主动性;C层学生2名,数学基础知识薄弱,认知能力及动手能力均不足,需要在老师或同学的帮助下才能有效参与数学活动。  相似文献   

12.
<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是在学生一年级上册初步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体、五年级上册系统研究了五种平面图形周长和面积之后学习的立体图形,是系统研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顶点的特征,是研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基础,它在本单元知识中处于统领地位。教材编写可以分为四个板块,第一板块:教材第10页的上半页,教材为学生提供一些长方体物体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再让学生回忆生  相似文献   

13.
段玉江 《云南教育》2001,(17):41-41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一册 (试用修订本 )第 72页“图形的认识 (一 )”。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直观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能够辨认这些形体;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初步的归纳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直观地认识长方体、正方体。   教学难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辨认和区别。   教具准备:   1.长方体、正方体的实物及模型。   2.装有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各若干个的口袋一只。   3.长方体和正方体图各一个。   学具准备:每个学生准备一个长方体和一个正方体实物,橡皮泥 (或…  相似文献   

14.
本课是北师大版教材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有趣的图形"中的第一课时。一年级上学期,学生已经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初步认识了这些立体图形,形成了初步的空间观念。同时,学生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在学习数学一段时间之后,能够根据老师的具体要求进行有目的的尝试,有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初步的小组合作意识和一定的观察及发现的能力。为了更好地完成本次教学,我们设置了四个导学点。  相似文献   

15.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是江苏省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的第二单元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生活中长、正方体的物体较多,学生已经直观认识了长、正方体的形状,也进行过观察长、正方体组成的物体的学习,已具备准确辨认长、正方体实物的能力,对长、正方体的感性认识比较丰富,这些都是教学新知识的基础。但它有哪些面?面的形状是怎样的?有哪些棱?棱的长度怎样?长方体和正方体有怎样的关系……这些问题并非人人都懂。《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正>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形成应用数学的意识,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任务之一。我结合教学实际对"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进行了实践与思考。一、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应用意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学片断师:长方体、正方体的物品在生活中很常见,用途非常广泛。  相似文献   

17.
教学内容:渐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复习.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掌握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圆锥的特征,掌握长方体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并能运用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18.
抽象思维是学生认知数学、观察世界的一项重要能力。本文以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的教学为例,通过观察、操作、推理、想象等四种方法,探究提升学生思维能力的路径,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是小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所应成的首要能力。新知的正确形成、合理应用,无不依赖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这就要求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的思维因素,引导学生参与新知的形成过程,重视培养思维能力。江苏版数学教材的编排,注意由直观引进,严格遵循儿童认知规律,为教师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提供了很好的舞台。下面以苏教版五年级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一节内容为例,谈谈我是如何依据教材进行思维训练的。  相似文献   

20.
问讯处     
正互相平行两条长(宽、高)也不在同一"面"上的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平移与平行"中的"实践活动"为:准备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的纸盒,说一说长方体或正方体上哪些边是互相平行的。教学中,当有学生指出不在同一"面"上的两条长(宽、高)也互相平行,怎么处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