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鹞膀捶为沛县武当洪拳三晃膀套路中的重要动作,它迅猛灵变,攻防相宜,技术应用以等打与赶打为法则,技击时犹如鹞鹰抖膀展翅。武当洪拳名家说:“打法有等打与赶打之分。所谓赶打者,不招不架,只是一下;所谓等打者,犯了招架,便是十下。”鹞膀捶的功法练习势猛劲强,长期练习可使骨坚筋强、精充气足,达体魄强健之效,用于格斗实战也有自卫防身之功。  相似文献   

2.
李春光 《武当》2012,(2):27-28
手足法原文眼要毒手要奸足踏中门裆里钻眼有观察之精手有拨转之能足有行逞之功两肘不离肋两手不离心出洞入洞紧随身乘其无备而攻之由其不意而出之前足赶后足后足踩腿弯后足赶前足前足拾后足起先前进在腿随心与眼合多一明心与耳合多一灵心与鼻合多一力心与舌合多一精先分一身之法心为元帅胳膊足为五营四梢左为先锋右为元帅手足相顾准备万般一旦无千招不无一招熟早知此应验过后见识不如无。  相似文献   

3.
马杰 《武当》2012,(8):40-41
手打歌诀手打三节不见形,设若见形不为能;钻横裹拨一旁走,手能劲发任意行。手为左右两拳,在技击中运用最广泛,变化最多,既有左右之分,又有单手双手之别。拳有阴阳之分,掌也有阴阳之易,还有掌拳互变之妙用。在技击中,擒拿、点穴、却骨、摔法等,无论采用哪一部位打法,都脱离不开两手的封闭、领化,所以说手打在技击中的地位十分重要,它包括了拳、掌、勾、爪、指等。在技击打法中,主要用砸、劈、钻、拿、盖、掳、推、刁、击、撩、啄以及反背拳、切削掌、剑指等多种打法。  相似文献   

4.
鹰捉鹰是自然界中的猛禽,心意拳中鹰捉即取其捉物之势,鹰之捉拿把敌抓于近处打一合劲,心意拳为短打拳,所以捉拿实战价值很大。鹰捉的双手一上一下、一前一后,有撕物之劲,恨天无把之意。落时,头、肩、肘、手扑击,威猛凌厉,加以雷声相辅,其气势如天塌落一般,势不可挡。  相似文献   

5.
李春光 《武当》2012,(5):26-28
十四处打法原文头为一拳肩为一拳肘为一拳把为一拳胯为一拳臀尾为一拳膝为一拳足为一拳腹为一拳头打起落随足走起而未起占中央足踏中门抢他位就是神手也难防肩打一阴反一阳两手抵在洞中藏左右全凭盖世取束长二字一命亡肘打去意占胸膛起手好似虎扑羊或往里胯一旁去后肘抵在肋下藏把打起落头手挡降龙伏虎霹雳闪天地交合云遮月武艺相战  相似文献   

6.
肩部擒拿法     
刘世君  郑长林 《武当》2000,(9):33-34
肩是人体上肢之根节,为周身最灵活之关节,是肘、手的运动枢纽。技击时,蓄劲发力皆赖于肩的传递才能实施,否则肩不动手肘亦不能动,身僵体滞,技法无法实施,无法充分发挥。格斗中,采取有效的方法擒制对方之肩关节可重挫敌气。因肩关节是一个比较  相似文献   

7.
贾澎 《中华武术》2004,(3):31-33
“金刚”是道教和佛教守护神,因之命名取其庄重、中正、威严之仪,无敌于天下之势。“对”是相合、相含、相对照之意。“三大对”是指身、手、步相对。拳势运动中身体移动、重心转换到某一侧时,须手与足、肘与膝相合,一动无有不动,一合无有不合,一对无不相对,不贪不欠,无过不及,头正身直,沉肩坠肘,吊裆松胯,气顺神蓄,气催力发,意动劲至,则五行百骸  相似文献   

8.
胡光锋 《精武》2006,(1):22-23
(六)上法与进法:上法以手为妙,进法以足为奇,身法以活为要。手法与足法,取其轻利稳固,万万不可习成滞气,而身陷于败地。所谓滞气不打人者,即为此说。手之出入不离口,足之进退紧随手。足随手起, 手随足落。手起在人而落于己,足起在人而落过于人。起手如丹风朝阳之势,两手前后互应。进步要抢上抢下进,善用踩劲。手起撩阴,脚打膝分,膝起望怀,肘发护心,上下相随, 手是两扇门,打人全凭连环腿。但须明三节,齐四梢,闭五行,身法灵活, 手足之法连,而后再视其宽窄,随其  相似文献   

9.
皮传琼  杨伟丽 《武当》2014,(1):18-19
(接上期)七、肘劲肘劲的方法是,屈臂以肘尖打击对方胸肋等部位。武术谚语日:"远了用手,近了用肘,贴身用靠。"说的是两人相搏,近距离可用肘击。肘击的方法很多,有前击肘,后击肘,横击肘,上挑时,下砸肘等等。由于肘击极易伤人,不利于交流,一般很少讲肘法。  相似文献   

10.
心意六合门的六艺之熊膀,是取熊的两膀下垂,两肘坠裹,含胸拔背,打通人体的上三节之窍道,而用胯催肩,肩催肘,肘催手,发出浑厚的熊膀之劲的内意。膀为  相似文献   

11.
韦群杰 《武当》2012,(8):28-30
六、鸡形1、劲力(1)金鸡独立向前纵步时,两手向前交错穿掌,有指头前钻的劲和掌根的塌劲;向前钻穿是用后腿的蹬劲,腰的拧劲;掌根的塌劲是用肩的沉劲、肘的坠劲和腕关节的下塌劲。独立时,前掌有肩肘的沉坠劲,腕关节的塌劲,食指的上挑劲;后手有肩的沉劲,肘的挣劲,腕关节的下塌劲,五指的微扣劲。同时还有头的顶劲,腰的塌劲,胯的缩劲,膝的微扣劲,支撑腿的蹬撑劲等等。  相似文献   

12.
易筋经(四)     
第七式九鬼拔马刀势[预备姿势]并步。[动作操作]足尖相衔足跟分离成八字形,腰实腿坚膝直,同时两臂向前,成叉掌立于胸前(左在右上,腕部相靠,掌背相对,指端上竖,四指并拢,拇指外分)(见图15)。运动两臂。左臂经上往后,成钩手置于身后(松肩直肘,钩尖向上);右臂向上经右往胸前(松肩,肘略屈,掌心向左,微向内凹,虎口朝上),掌根着实,蓄劲于指(见图16)。右臂上举过头,由头之右侧屈肘俯掌下覆,使手抱于颈项;钩手化掌,使左掌心贴于背(指端向上,五指自然分开),在生理许可范围尽可能向上(见图17、18)头用力上抬,欲使头后仰;上肢着力,掌用劲下按,欲使头前…  相似文献   

13.
杨天放 《武当》2013,(7):42-43
一、八卦掌技击分析(一)刚柔相济。八卦掌是刚柔相济的拳术。有歌诀曰:刚在先兮柔腰与手,我则吸腰步稳扬。用刚劲之先必须隐含柔劲,此谓"刚中寓柔";在用柔劲之前,必须以刚劲为后备,此谓"柔中寓刚"。攻与守都不能脱离这个原则。当对方用柔劲时,我则以刚劲对付;对方用刚劲时,我就用柔劲吸腰稳步而化之,进而击之。(二)整劲击人。八卦掌击人用的是整劲。这个整劲是从根节而出,根在脚,发于腿,主于腰,形于手  相似文献   

14.
马杰 《武当》2012,(7):43-44
武术中的实用技击打法,是经过历代武术先辈们在实用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有效经验技法。在古拳谱中就有"十四打法"之论,也被称之为"十四拳"。它是指个人在与敌人搏击时,身体的十四个部位(即头、两肩、两肘、两手、两胯、两膝、两脚、臀等)都能发挥有效地打击作用。这十四个部位都有不同的技击打法,经常多以四肢为主,其具体打法分述如下。头打歌诀头打落意在中央,浑身齐到无阻挡;脚踏中门夺地位,就是神仙也难防。  相似文献   

15.
潘双喜 《精武》2004,(11):32-33
拳谚云“拳轻掌重肘要命”,传统武术中有夺命肘、穿心肘等招法,可见肘法在搏击实战时杀伤力之巨大。截拳道肘法实用性强,灵活多变,分为顶肘、挑肘、盘肘、砸肘等。实战时,每种肘法可单独使用,亦可配合拳腿等动作组合应用。本文主要介绍顶肘(侧顶肘、后顶肘)的功法训练与防暴格斗法,其劲力讲究转胯活腰、抖肩送肘、劲至肘尖,技术应用以贴身近打、顶靠暗击、出奇制胜为法则。  相似文献   

16.
心意六合拳六艺之鹰捉,必须在鸡腿、龙身、熊膀的基础上,方可盘出鹰捉之内劲。因鸡腿为使下三节贯穿一气,龙身、熊膀为使中节贯穿。下、中节劲贯穿,方可以身催肩、肩催肘、肘催手,发出鹰捉之内劲来。如单独盘练鹰捉,则如无源之水。拳经云“把把不离鹰捉”,可见鹰捉在心意六合拳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7.
形意拳前身曾叫“六合拳”和“心意六合拳”,但本文所介绍的“六合拳”乃不同于上述,这里所说的“六合拳”乃尚云祥先生独创且亲传于我父李文彬的“六合拳”。尚云祥先生说:形意是先有拳而后有器械,有何拳套路,就有何器械套路。先生晚年教我父及其女尚之蓉老师练“六合”刀棍等器械时,就先教了这趟“六合拳”。这套“六合拳”较难练,它突出双手握拳,用小臂作斧刃发劈劲,是“似斧属金”的真正劈拳(现流传把俯掌发的所谓劈劲的“鹰捉”叫劈拳是错误的)。正因为这个劈拳不用肩、肘、手关节发劲打人,而用肘、手之间的小臂发劲,击法上就有独到之处,它已超出了“七拳”。此外,还有进步劈、退步劈和回身劈,其应用价值也就越高。这趟拳只有十一式,虽动作少,  相似文献   

18.
问:肘膝应敌是在什么情形下使用? 答:肘膝是在靠近敌身时随机乘势而用,切勿不择时机而盲目运用,以免为敌乘虚击取。拳谚谓:“远腿近手,靠身膝肘。” 问:肘膝应敌时应怎样运用才行? 答:须和步、身、眼、手、防守技法紧密配合才行,否则很难以奏效。因对方不可能是死板专等挨打的。 问:运用肘膝应怎样发劲为好?  相似文献   

19.
心意六合拳以六艺为身法,膀为上肢之根节,故为上肢发力之源。练熊膀必须在下三节鸡腿贯为一气而通过龙身时,经脊背过熊膀催肘至手,才能发出内劲。此为心意拳由下而中达上节节贯穿,从而发出整体内劲的不传之秘。如只有鸡腿到龙身,不经过熊膀之劲,力是无法发出来的。  相似文献   

20.
《精武》2006,(3):20-21
心意六合拳六艺之鹰捉,必须在鸡腿、龙身、熊膀的基础上,方可盘出鹰捉之内劲。因鸡腿为使下三节贯穿一气、龙身、熊膀为使中节贯穿。下、中节劲贯穿,方可以身催肩、肩催肘、肘催手,发出鹰捉之内劲来。如单独盘练鹰捉,则如无源之水。拳经云“把把不离鹰捉”,可见鹰捉在心意六合拳中的重要性。[编者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