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孙犁文学具有美善相生的审美品格。这表现在他以善的伦理为认识世界的方式,对美善合一文学世界的展示,以及与善相和谐的艺术特征上。孙犁审美品格的主体资源是中国传统文学和文化,同时融汇了现代西方人道主义精神和艺术方法。审美品格是孙犁个人精神和人格的写照,也深刻地影响了他的创作道路和文体选择。孙犁的审美品格与他生活的时代文化存在一定冲突,也因此未能在他的创作中得到充分发挥,但它使孙犁作品具有了深刻的思想意蕴,也切合中华民族的审美心理,既超越了时代,也展示了中国传统审美文化的现代价值及开放性发展的方法。孙犁的审美品格非常切合当前中国的文化要求,对中国文学具有充分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2.
提到孙犁,不禁使我想到了那一望无际的荷花淀,似乎闻到了远远飘来的荷花的清香。早在解放区时期,孙犁就以清新俊逸的“荷花淀”风格享誉文坛。然而,这位惯于抒写人性美,歌颂人性善的老作家却在“文革”时期看尽了人间的丑恶,他一生供奉和虔诚膜拜的“美善女神”,在这时也受到前所未有的威胁和冲击。在他写于一九九二年一月的散文《残瓷人》中,作家以看似平淡的笔触抒写了他人生中,更是他文学的创作和追求路程中的这一大不幸。  相似文献   

3.
表现人性是沈从文小说创作的中心。他在小说中讴歌优美、健康、自然的人性,表达对美好人性的向往与追求,同时也体现了对边民扭曲变形人性的忧患以及对都市现代"文明人"人性沦丧的批判。作者有意让这几种人性形成对比,以"乡下人"的眼光来歌颂人性的美好,批判人性丑恶。  相似文献   

4.
孙犁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以写冀中农民抗日斗争而著名的短篇小说作家。以诗化为原则 ,以战争岁月普通农人经历为素材 ,用千彩诗笔在普通农村妇女身上绘写战争岁月独具的时代之美 ,展示战争的诗意 ,讴歌创造美的革命和美好的人性 ,是孙犁战争题材短篇小说鲜明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5.
《石家庄学院学报》2022,(1):129-134
孙犁的小说创作重视叙述的历史真实性,着眼于心灵、人性的探索,具有强烈的历史意识。他在抗战小说的创作过程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文体",这在主流叙事里显得另类,"我"是造就这种文体的"神",抒情性是其文体表征。"芸斋小说"是孙犁写"我"之思的极致,他以个人视角对文革期间的种种世相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写,形成了"文革十年"表现上的个人话语方式。孙犁的小说从古代白话小说传统中借鉴了创作方法和叙事方式,在民间文化的潜移默化中,其部分小说与"寒窑"母题形成了互文关系,晚年又从史传文学传统中吸收了更多的养分,借鉴了列传、志异的写法以及《史记》《聊斋志异》的形式因素,拓展了小说艺术的表现空间。  相似文献   

6.
孙犁的"荷花淀"系列小说表达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和谐的军民关系和积极向上的革命乐观精神,然而其作品亦有着深刻的精神矛盾,即代表集体的革命话语与代表人性的个人话语的内在冲突,通过对孙犁创作理论和创作实践矛盾的解读,更好地揭示解放区文学革命话语中尴尬的个人存在。  相似文献   

7.
抒情传统、五四启蒙思想和革命文化结合在一起,构成了孙犁早期创作独特的战争浪漫主义抒情笔调。不论从题材、语言还是表现方法,孙犁早期小说都契合了解放区文学对于新文艺的需要,但实际上其对于中国文学"抒情传统"的继承,对“民族化”的自觉追求与延安理论界所倡导和建构的“民族形式”文学思潮要求并不一致.这也是孙犁与革命主流文化既契合又疏离的真正原因。  相似文献   

8.
《夜渡》是发表在《晋察冀日报》上的一篇小文章,梳理它的形成、发表、被弃过程,有助于了解孙犁写作策略上的诸多考虑及其在主流意识形态与五四新文学影响之间寻求契合的努力。探讨其背后的原因,有助于深入了解解放区文学的复杂与多姿以及孙犁作为解放区文学代表的独特性。作为知识分子的孙犁及其在解放区时期心灵所经历的曲折与震荡,同样具有标本意义。  相似文献   

9.
龚平 《文教资料》2012,(12):25-26
余华在中国当代先锋派作家中独树一帜,对苦难的叙述一直是其小说创作的重大母题。在余华看来.苦难可以折射出人性的两面:丑恶与美善。他的八十年代的小说主要表现苦难中的人性之丑恶,而九十年代后主要表现苦难中的人性之美善,前后期的创作出现了转型。余华认为苦难永远是人类不可超越的生存状态,呼唤人性中的美善是他现在也是以后小说创作的选择。  相似文献   

10.
<铁木前传>是孙犁继<荷花淀>之后最为人称誉的作品,被视为"十七年文学"的经典之作.自问世以来,人们对其主题和意旨的探讨几乎从未停止,其多义而敞开的品格不断召唤着人们的阐释冲动.事实上,它是孙犁无法写竣的半部书,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在对当时时代的认知与自身的美学追求之间存在某种错位,以致小说的主题意蕴表现出明显的多义性.  相似文献   

11.
《石家庄学院学报》2016,(2):116-121
"文学散兵"是孙犁文学生涯的客观现实,也是他的主动选择。它表明:孙犁是革命队伍中鲁迅式的战士,创作始终以国家、民族利益为出发点,以建构积极向上的现代民族精神为宗旨;孙犁具有坚定的现代知识分子立场,文学生涯中的各种外在干扰不能动摇他对思想自由的坚持;孙犁在逃避中保护自己,保存自我。"文学散兵"定位的核心是对作家独立精神生活的捍卫,对作家主体性和文学主体意识的强调,既是对自己的总结,也是对历史的反思,对当代作家精神品格建构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试从张爱玲小说的叙事策略——反高潮,来论证张爱玲小说中体现出来的与时代主流文学格格不入的对于文学的艺术观照。"艳异的空气的制造与突然的跌落"形成了这种"反高潮",通过契机的制造将高潮陡落并转向他途,从而使得"传奇世界里的人性呱呱啼叫起来",并带给人们关于人性、人生的"苍凉"的启示,由此构成了张爱玲通俗又骇俗的新传奇世界。  相似文献   

13.
《石家庄学院学报》2019,(2):120-123
孙犁对俄苏文学的吸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孙犁以现实主义和典型创作为基础的写作风格,同时也促使孙犁在作品中致力于对人性人情进行阐发和探讨。学界关于孙犁对俄苏文学的传承研究多集中在阐释屠格涅夫、果戈理、契诃夫等作家对孙犁现实主义风格的影响方面以及肖洛霍夫、法捷耶夫等战争作家对孙犁战争小说的影响。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同路人"作家,如绥拉菲靡维支、聂维洛夫等对孙犁的文本构思及人物塑造有着更为直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梁晶 《文教资料》2007,1(32):21-22
美国诗歌的自然主题与其民族性密切关联,以歌颂美国本土的自然风光为其主基调。而从爱默生到惠特曼直至威廉斯,美国诗歌的自然主题也历经了从神性到人性、从正面的讴歌到正反两面呈现的渐趋真实的流变。  相似文献   

15.
孙犁的小说,因其创作时代的特殊性而带有浓郁的政治色彩,又因对抗战生活的独特书写从而具有了浓郁的诗意,呈现出孙犁对主流话语的疏离和他徘徊于政治与诗意之间的创作姿态。无论其作品行走于历史还是当下,都展现了孙犁独特的艺术手法。  相似文献   

16.
茹志鹃的《百合花》是十七年时期革命历史题材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它采用当时主流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手法进行英雄叙事。同时,它又是一支"没有爱情的爱情牧歌",歌颂了人情人性,具有显著的浪漫主义气息。本文将结合《百合花》,论述"十七年文学"中现实主义思潮和浪漫主义思潮的冲突与融合。  相似文献   

17.
一提起孙犁,人们立刻就会想到那篇脍炙人口的小说《荷花淀》。在人们的记忆中,孙犁的名字代表了一个文学流派"荷花淀派"。尽管他的很多经典性的作品描绘的是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的民俗,但他深邃的思想、创新的文体、炉火纯青的艺术风格却影响了几个时代,  相似文献   

18.
在保定读书时期和流浪北平时期,孙犁受"五四"新文学影响登上文坛,在"五四"文学面前自称是中学生,是汲取"五四"学养成长起来的一代作家。在他的作品中,文研会"为人生"的创作主张、鲁迅的影响和左翼文学思潮兼容并存。孙犁对新文学的接受,决定了其严肃认真的创作态度、以现实主义为基本方向的创作理念和强调个性与朝气的创作底色。  相似文献   

19.
孙隽莹子 《文教资料》2009,(18):224-225
镜子与人类日常生活与精神文化密切相关.在整场人生戏剧中,镜子似乎都是人们用来自我认识或者自欺欺人的工具.并且,镜子进入了文学、艺术领域,作为人类情感的投射物,映照出人性的美善与丑恶、完满与残缺,它是人类自我完善的良好媒介.  相似文献   

20.
要真正认识孙犁,解读他建国后的病因是一个必不可少的关键环节,或者说,“病”是阅读孙犁的一个关键词。孙犁的病并非无端“突发”,而是源于他不适应左的社会政治环境与大都市的生活环境,也与个人生活情感中的矛盾冲突密切相关,最根本的在于孙犁内心中生命感性欲求与社会理性规范之间的难以调和,而中篇小说《铁木前传》的写作及中止,很大程度上也正是孙犁当时特定精神状态的反映与折射。探析孙犁的病因病况,可以引发我们对关于社会和人性等许多关乎文学的重要问题的深沉渺远的思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