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曲《登高》让我们看到了伟大的诗人杜甫那满脸的皱纹,紧锁的眉头,还有那天地之间孤独的背影。《登高》郁结了杜甫太多的悲愁,字字读来都是诗人眼中的泪,心里的血。所以这首诗应细细去读,去感受那颗乱世中漂泊的心,那份悲天悯人的情怀。  相似文献   

2.
《登高》是一首最能代表杜诗中景象苍凉阔大、气势汪洋的七言律诗。前两联写登高见闻之景,后两联抒登高感触之情。由情选景,寓情于景,浑然一体,充分表达了诗人长年  相似文献   

3.
《登高》是杜甫唐大历二年(公元767年)秋在夔州时所写。全诗通过登高时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昂、动人心弦。 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多抒写自己对国家现状的担忧,抒写自己的抑郁,表现人民的疾苦。在教学《登高》一诗时,教师不仅要让学生了解杜甫作为伟大的爱国诗人那种忧围忧民的博大胸怀,更要让学生学习杜甫诗歌中沉郁顿挫的风格。  相似文献   

4.
《登幽州台歌》作为登高诗有其特殊的一面,具体表现为:在诗歌内容上登高而无景,在诗歌情感上多因登高而悲怆,在诗歌形式上错落而有致。在教学中要立足诗歌的文本特质,针对学生理解的疑难点和困惑点进行设计:补充背景,初识诗人情感特质;细读感悟,品味诗人情感内核;知人论世,解锁诗人情感密码。  相似文献   

5.
《登高》系杜甫寓居夔州、贫病交加之时所作。全诗借登高所见之秋江景色,深沉地表达了诗人孤苦老病、疾首痛心的复杂感情,激切苍凉,沉郁顿挫,律法谨严,气象阔大。胡应麟《诗薮》推为“古今七言律第一”,精当地指出了其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的楼阁诗文,大都是作者登高远望、借景抒情之作。唐代诗人崔颢的《黄鹤楼》借楼引出了思乡情怀: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相关  相似文献   

7.
“登高”在历代文人的笔下都是一个不老的话题,他们往往会借助一些意象将自己的感情喷薄而出。登高而歌,登高而叹,登高而泣……经历过人世沉浮的诗人们在登高临远的意境中,浑然忘我,气壮山河,让后人反复倾听那来自高台上的悠悠心声。  相似文献   

8.
诗话重阳     
<正>农历九月初九日,为传统的重阳佳节。《易经》一书中,把"九"定为阳数,九月初九正好是两个阳数相重,古名"重阳",也叫"重九"。重阳节也称登高节,有登高避灾的习俗。唐朝诗人朱庆馀在《旅中过重阳》中写道:"登高思旧友,满目是穷荒。"李白在《九日登巴陵望洞庭水军诗》中有:"九日天气晴,登高无秋云。造化辟山岳,了然楚汉分。"白居易有《九日寄微之》诗:"去秋共数登高台,又被今年减一场"。边塞诗人岑参在行军途中,适逢重阳节,  相似文献   

9.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是唐代大诗人王维那首著名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写的是诗人在重阳节那天思念亲人的情景。这首诗提到了重阳节的两个主要习俗:登高和插茱萸。你知道重阳节登高和插茱萸的习俗是怎么来的吗?  相似文献   

10.
杜甫《登高》一诗,千古绝调,前两联重在表现诗人的宇宙意识,后两联重在抒发个人的文人情怀。读懂《登高》,可以培养读杜诗的真兴趣,进而读懂杜甫的真人生,以比况自己的当下,提高觉解层次,提升人生境界。  相似文献   

11.
《登高》是杜甫七言律诗的典范作品,世称“古今七言律诗之冠”、“旷代之作”。这首诗通过深秋登高所见秋江肃杀景色的描写,抒发了诗人伤时忧国、老病孤独、壮志难酬的复杂感情。  相似文献   

12.
<正>杜甫《登高》诗题一作《九日登高》,这是诗人于大历二年(767)年九月九日漂泊夔州时的拔山扛鼎之作,被誉为"杜甫七言律诗第一"。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社会仍是一片混乱,他只得继续"漂泊西南天地间"(《咏怀古迹·其一》),在"何日是归年"(《绝句·其二》)的叹息声中苦苦挣扎。一、时空的断裂与自由转换诗歌在有限意象组合中浓缩了大量意义,从纵(时间)、横(空间)维度去建构意象,使诗意别具一格。登楼是为了打破位居地面时的视野局限,开辟一片穷通万  相似文献   

13.
《登高》是杜甫于大历二年(公元767年)的九九重阳节带病"登高"时所写的,倾诉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对此诗的教学,笔者有几点设想:一.诗意起航由《登高》想到杜甫在23岁时所写的《望岳》一诗及诗中所吟出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千古名句,感受他年轻时建功立业、立志攀登事业顶峰的雄心壮志;想到了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中"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人生情怀;体会到李  相似文献   

14.
伟大诗人杜甫以现实主义诗歌享誉盛唐,在他的诗歌中我们感受到的是一种伟大的人格力量,是诗人的良知。而这位伟大的诗人又是不幸的,他一生漂泊不定,生活艰难,尤其晚年的名作《登高》更是感人肺腑。  相似文献   

15.
反弹琵琶,是指打破常规思维的定势,和常规思维所指向的意义完全相反,独出心裁地去认识事物和评价事物。下面说说古今诗人是怎样反弹琵琶铸造新意的。一、同样是写秋天,战国宋玉在《九辩》中写道:"悲哉秋之为气兮,草木寥落而变衰。"唐朝杜甫在《登高》中写道:"万里悲秋常作客,百  相似文献   

16.
本文认为杜甫《登高》从自身身世、国家时局的角度入手,写出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还从内容上、风格上,肯定了杜甫抒情诗的悲凉、雄阔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刘学习 《现代语文》2011,(10):84-86
一、教材与学情分析 《登高》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第二单元的一首诗。这个单元学习唐代诗歌,主要目标是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领略诗人的艺术风格,掌握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18.
登高意象频繁地出现在古诗中,《唐诗三百首》中它的意蕴类型足以囊括所有诗歌中的抒情意义,这种现象的出现有诗人对古代诗歌传统的继承,也有唐代社会的时代因素。各种意蕴类型之问有密不可分的联系,了解这种联系对我们理解把握诗人寄寓在登高意象中的抒情意义和情感脉络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9.
时间已经过去四年了,可浙江省舟山市南海实验学校大礼堂里的那一幕却依然时时叩击着我的心:在舒缓、悠扬的音乐伴奏下。韩军老师饱含感情地朗读着杜甫的诗歌《登高》。他那沧桑而沉重的语调、舒缓而郁塞的语速。一下就把那个“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诗人形象演绎出来,把学生们带到了一千年前那个枯涩而沉重的秋季。有的学生悄悄擦拭眼角的泪花,有的老师红了双眼,  相似文献   

20.
杜甫《登高》这首诗被誉为"古今七言律第一",在于诗人在夔州时期苍凉激楚的情感,以及夔州独特的地貌气候所提供的境物与之深层契合,更与诗人至高的人生境界对境物的艺术提升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