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孙晓玲 《现代教学》2010,(11):71-71
“有感情地读课文”,这几乎成为朗读课文的统一要求。教师在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时,往往过分强调纯技法的指导,诸如哪里要读重些,哪里要读轻些,何处要读慢些,何处要读快些;或是要求学生“带着悲痛或高兴的心情读”;提醒学生“声音要低沉”“速度要轻快”……通过这样的技术指导,学生按教师的指令机械操作,看似读得“有感情”,其实纯属理性化的“朗读技术”,并不是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  相似文献   

2.
纵观阅读教学现状,“各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的理念得到了大家的认可,“朗读”作为语言实践的重要形式引起了广大教师的重视。尤其是有感情的朗读,更是得到老师的青睐。日常教学中书声阵阵;不同层次的公开课教学中,“感情朗读”更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朗朗书声不绝于耳。“思考”、“倾听”、“言说”、“写”……这些“佳丽”于是顿失颜色。因为学生动笔,课堂会沉闷;学生静心思考,课堂没有情趣;老师讲解,那是忽视学生的主动性……不如感情朗读来得气氛热烈,让听课者和学生情绪激昂。岂知课堂上热热闹闹的,下了课学生的心里却是空空荡荡的。  相似文献   

3.
朗读是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发音规范的有声语言的再创造活动,它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能帮助学生理解和巩固课文内容,领会文章所蕴涵的恩想感情,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有感情朗读重在一个“情”字,在感情朗读中,教师要引领学生经历一个产生“感情”、蓄积“感情”、释放“感情”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谢远品 《云南教育》2004,(34):12-13
翻开小学语文课本,“有感情地朗读”几乎成了每篇课文最基本的要求。走进语文课堂,书声琅琅、绘声绘色也成了评价一堂语文课成功与否、改革与否的首要因素。这是落实《语文课程标准》、实践新理念的结果,也是语文学科的特殊性所在。但理性地、仔细地分析,仍存在一些误区。首先是理解上的偏差,单纯地追求朗读的“情感”化,认为读的时候或悲或喜、或爱或厌、或高或低、或急或缓,要做到情感四溢,很少考虑“有感情地朗读”的内外因素。其次是指导上的走捷径,课堂上过早或者过多地对学生进行朗读技能的指导,不注重或淡化学生与文本与老师与自己的生活实践的对话,使“有感情地朗读”更多地成了一种表演。在充分认识“有感情地朗读”的误区后,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以改进。  相似文献   

5.
黄丹青 《家长》2023,(21):125-127
<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第一学段(1—2年级)要‘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为小学语文教学活动指明了方向。朗读是一个把“无声”的书面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文字的过程,强调脑、耳、口、眼的协同,是一种创造性阅读活动。朗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之一,教师读得流利、正确、富有感情,并引导学生读得流利、正确、富有感情,这是学生语文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的目标。新课标对小学语文低段学生的朗读要求是“有感情地朗读”。因此,在朗读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基于小学语文低段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现状,  相似文献   

6.
在语文教学中,感情朗读能够使学生在理解的同时受到感染和熏陶,引导学生进入“角色”。主要方法是:(1)音乐渲染,感情朗读;(2)运用图画,感情朗读;(3)扮演角色,感情朗读;(4)运用多媒体技术,调动学生的兴趣。  相似文献   

7.
《学周刊C版》2017,(12):180-18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要求。朗读,不仅是感悟课文的重要手段,也是体现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重要特征。朗读不落实,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便无从谈起。因此,要培养学生的朗读素养,朗读中抓住重点词句,有利于促进朗读的效果;朗读中了解人物心理特点有利于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创设情境有利于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教师泛读,可以让学生爱上朗读,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8.
孙卫芳 《教师》2010,(34):74-74
“有感情朗读”,语文教师再也熟悉不过的字眼,“有感情朗读”已经日益成为语文园地里最具春意的一枝。于是,语文课堂上“读”占鳌头,“读”霸天下,“读”当一面。可谓语文教师之情有“读”钟。然而,当我们的语文课堂常常充斥着“美美地读”“有感情地读”“带着感受读”这些字眼;当不同体裁的课文、不同风格的作品的阅读都被“有感情朗读”“格式化”的时候,我们是不是该追问,有多少有感情地朗读是真正发挥了作用,多少有感情地朗读是真正让学生读进去了,又读出感情来了呢?动情之后是什么?动情之外还要什么?值得我们深忧与反思。  相似文献   

9.
语文教学一直是整个小学教育的重点,其重要性主要表现在语文教学所培养的“读”。在语文学习中,教师关注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以及阅读能力。而朗读能力则是本文所谈的重点。一般而言,教师要求学生能较正确、流利以及有感情地进行普通话朗读。朗读要求中的正确以及流利是教学中易点,但教师如何引导学生“感情朗读”是教学的难点。在此,笔者以三部曲的形式泛谈“感情朗读”。  相似文献   

10.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课标对朗日匕读的总体要求,为了检测学生的朗读水平,我对2013届毕业班1085个学生进行了朗读测试,测试结果让人瞠目结舌:朗读能达到“正确、流利”的仅有336人,占30.97%;朗读勉强能达到“有感情”的学生,居然寥寥无几。无独有偶,我在外出教研、交流中,发现各地也普遍存在同样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有这样的要求 :通过教学 ,使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近年来的教改实践也正着力于感情朗读。被叶圣陶先生称之“美读”的感情朗读能够使学生在正确理解朗读材料的同时 ,受到感染和熏陶 ,从而引导学生真正进入角色 ,从教学实践来看 ,朗读能够使抽象的文字符号折射出丰富的感情光芒 ,促使学生主动探索 ,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教学活动之中。从心理学角度看 ,感情朗读是学生先感受后表达。感受时 ,管理形象思维和语言的大脑右半球兴奋 ;表达时 ,管理抽象思维和语言的大脑左半球兴奋。大脑两个半球交…  相似文献   

12.
新课程实施以来。“有感情地朗读”在课标中被列为“阅读教学”的第一条,这充分说明“有感情地朗读”在语文课程的学习中非常重要。任何一堂语文课,“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都是无可非议的,因为它已深植在每个语文老师的心中。  相似文献   

13.
张光华 《学语文》2013,(5):19-20
“反复”作为语文修辞方法的一种。是指为了突出某个意思,强调某种感情,特意重复某个词语或句子,或某种结构。朗读作为一种语文教学手段,《现代汉语词典》把它解释为清晰响亮地把文章念出来。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有感情地朗读”。是指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反复”朗读既是阅读教学中达成教学目标的一种手段,也是检验阅读教学效果的重要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4.
前些日子,学校举行校园公开课大赛,参赛者纷纷以“有感情朗读”作为决胜筹码,结果却是适得其反.当老师一提到“有感情朗读”时,学生便有模有样地拿腔作调读文章. 什么是“有感情朗读”?课标中讲到“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是一种情感的自然流露,而不是拿腔作调,矫揉造作.  相似文献   

15.
浅谈如何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青岛市黄岛区辛安中心小学宋云健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中规定:小学生应该“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而且从一年级起,就应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认识到学生朗读重要性的老师,往往在指导读得“正确、流利”两方...  相似文献   

16.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功,是语文教学中重要的一环。新课程基本理念要求:阅读教学首先要重视朗读的指导,在学生读正确、流利的基础上,知道读出感情。这种带着感情、读出感情的朗读。称其为“感情朗读”。感情朗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美感,更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使其受到情感的熏陶,从而达到阅读教学美感、乐感、语感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7.
正朗读是实现阅读教学目的的重要途径,通过朗读不仅能使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还能使学生身心沉浸到语言文字深处,品味语言文字的精妙,从而落实语文教学的目标。但是,在朗读指导中,许多教师忽视学段朗读目标,不考虑学生实际,无限拔高要求;或抛开文体特点,感情朗读一体化;或撇开整体专注于局部;或重技巧、轻感悟、感情夸大、矫情做作,使朗读指导步入误区,精心预设难以达成。那么,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怎样才能走出误区,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朗读实  相似文献   

18.
朗读是一种声音响亮而富有感情的读书方法.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它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丰富学生的情感,陶冶学生的情操。《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所以,小学语文教学应该注重学生的朗读训练,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相似文献   

19.
《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一、二、三个学段的阶段目标中都明确提出“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其中“有感情朗读”是朗读教学的高标准。它对学生理解课文、积累语言、培养语感和表达能力等起着其他训练形式所不能替代的重要作用。一“、有感情朗读”的界说首先“,有感情朗读”是针对“理智地朗读”提出来的。理智给人以明晰、缜密和智慧,然而理智地朗读课文,必然给人以无动于衷、冷若冰霜的感觉。学生容易以旁观者的身份审视课文内容、品味表情声音,难以如临其境、设身处地。而且,由于缺乏情感的变化,朗读技巧的运用也变得有形…  相似文献   

20.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一项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要求教师在各年级都应指导学生正确地、流利地、有感情地读。怎样朗读才是“有感情”呢?就是运用恰当的语气、声调,把文章的思想、感情、气氛,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来。现行教材,是很重视朗读训练的。很多课文后的作业题中提出了有感情地朗读或背诵的要求,我是这样指导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