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早稻田大学     
《甘肃教育》2008,(13):F0004-F0004
早稻田大学是日本著名的综合性私立大学,创建于1882年,原名“东京专门学校”,1902年9月改为现名。早稻田大学创始人大隈重信以“学术的独立”、“学术的活用”和“造就模范国民”为办校宗旨、主张自由探讨术术、提倡独创的钻研精神,培养具有实际应用知识并在国际事务中具有广泛活动能力的人才。  相似文献   

2.
日本早稻田大学"以保全学术之独立,有效地利用学术,造就模范国民"为建校宗旨,自创始人大隈重信倡导以来,经历任总长的精心扶植和全体师生的不懈奋斗,优良学风被代代相传且发扬光大.在早稻田大学创办的100多年间,吸引了成千上万的青年到校求学,造就了相当数量的以天下为己任准备一展其才的"模范国民".  相似文献   

3.
早稻田大学的前身是1881年以“学问之独立”为目标而创立的“东京专门学校”。自创立100多年以来一直脚踏实地地办学,是“私立大学中的佼佼者”。为迎接2007年的125周年校庆,早稻田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以全面的数字网络化和国内外大学、研究机关以及世界性的网络圈连接起来,使交流更加活跃。这也是基于创始人大畏重信所提倡的“东西文明的协调”、“学问无国界”的理念的。  相似文献   

4.
正如它的名字来源,正如它的校徽图案:——两束稻穗之间嵌上“大学”二字所显示的意义,早稻田刚建校时並不在繁华的都市,它的前身是日本明治时代著名政治活动家,自由民权主义者大隈重信1882年在东京郊区一片稻田里创办起来的东京专门学校。建校时,由于国内政治派系纷争,从大隈重信当时的处境看,不便于插手学校的事务,  相似文献   

5.
大隈重信(1838-1922)是日本近代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文中重点评析日本学界的大隈研究和火隈对华观研究概况。梳理总结了日本学界的大隈研究的四个阶段,其基本特征分别是毁誉参半、彰显业绩、多角度的科学的大隈研究、大隈学。  相似文献   

6.
作为一个历史时期的“殖产兴业”可分为三个阶段,各阶段主导者具有不同的政策理念。第一阶段,由利公正提出了以“劳动力论”和“纸币论”为核心的政策构想,并据以推行了“由利财政”。第二阶段,大久保利通以不仅需引进西方产业技术和制度,更应努力实现原有产业现代化,扶植民营企业为基本构想,提出了由“民富”达到“国强”的政策主张。大久保利通遇刺后,大隈重信以“开源节流”为目的,先后提出了“外债论”和“三议一件”构想。第三阶段,大藏卿松方正义以“制定货币运用之基轴”为构想,主导设立了日本中央银行——日本银行,开展了以“纸币整理”为核心的“松方财政”。同时,松方正义继承大隈重信的方针,将经营不善的官营企业转为民营,影响极为深远。  相似文献   

7.
以日本早稻田大学社会科学研究所所长木村时夫教授为团长,依田熹家教授为秘书长的日中关系史第三次学术访华团,应南开大学的邀请,在天津进行了为期四天的学术访问。 9月3日至4日,在中国日本史学会会长、南开大学历史研究所所长吴廷璆教授主持下,中日两国学者进行了学术交流。日本学者木村时夫、依田熹家(早大)、山根幸夫(东京女大)、藤家礼之助(东海大)、西尾林太郏(早大)就邪马台国的地理位置,日本对华“二十一条”要求与大隈重信、日本人对“二十一条”的反应、日本帝国主义与总体战体制,以及对大限重信、石桥湛山的评价问题等作了学术报告。对上  相似文献   

8.
日本早稻田大学与中国留学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的早稻田大学,是一所世界闻名的综合大学,校总部设在东京都新宿区户塚。一八八二年为大隈所创建,原名东京专门学校,一九○二年改为早稻田大学。这所大学设有法学部、政经学部、文学部、商学部、理工学部等。早稻田文科在国内外是很有声望的。从一九○二年到一九三九年,在早大留学的中国留学生共有一千三百八十三名。早稻田大学为中日友好和文化交流做出了有益的贡献。清朝末年政治腐败,帝国主义  相似文献   

9.
两束稻穗之间嵌上“上学”二字,这就是早稻田大学的校徽图案,也正是她名字的来源。100多年前,在东京郊区一片广阔的稻田里,诞生了一座学校,100多年后,当年远离繁华都市的“稻田学校”成了全日本乃至世界颇负盛名的大学。尽管现在的大学校园早已人烟繁盛,可是那种深深扎根于乡土、追求朴实无华的稻田风格,却一直保留至今并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10.
本文主要依据日本警视厅监视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档案材料,对康梁等人流亡日本时的一些情况作一简要的介绍。一、日本警视厅对康有为等人的严密监视戊戌变法失败后,以康有为为首的维新派仍然没有认识到仿日改制的变法道路在中国行不通,康和梁启超仓惶逃到日本,还企图说服日本政府帮助载湉复辟王位。梁启超会见日本总理大隈重信的代表志贺重昂时,反复地强调说:“盖东方的安危,全系乎敝邦之能自立与否,敝邦立则日本之边防、商务、工艺皆受其利,敝邦危则皆受其害,此情事之最易见者,无待仆言也。然敝邦之能立与否,全系乎改革;敞邦之能改革与否,又全系皇上  相似文献   

11.
33年来,他以对企业的一片拳拳之情,对本职工作的执着热爱,兢兢业业,任劳任怨,义无反顾的投身于石油输气事业建设中;他所带领的科室为输气管理处连连获得西南油气田公司“先进集体”、成都市“守合同重信用”企业、四川省“守合同重信用”企业称号做出了不俗的贡献,他本人也多次获得先进荣誉。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设立预科班日本著名的私立大学早稻田大学与江苏省苏州中学今年2月签定协议,将苏州中学指定为早稻田大学的“生源基地”,在苏州中学设立“早稻田大学国际教养学部留学预备班”,苏州中学的毕业生如通过早稻田大学的英语考试和面试,将被直接录取到早稻田大学国际教养学部留学。第一批学生可望于明年4月赴日。  相似文献   

13.
黄炎培先生既是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和政治活动家.更是有巨大成就的教育家。作为我国现代职业教育的先驱.他的职业教育思想不仅是其多年办学实践之结晶.而且建立在对“大职业教育”的深刻思考的基础上。其体系之完备.内容之广博.哲理之光辉.影响之巨大令人惊叹.堪称我国现代职业教育发展史上的丰碑。在我国职业教育飞速发展并面临挑战的今天,重温先生“大职教”的理念.无疑会给我们新的启迪。  相似文献   

14.
清末日本监狱学书的中译本在日本出版之后,主要通过轮船寄至中国,由指定书店销至各地;在国内书籍销售中采用了报刊广告等近代化营销手段;监狱类书籍还通过封疆大吏以地方法政考试用书的方式,大量订购,流向官场读者;在日本政治家大隈重信主持编纂并赠送清朝皇帝大臣的宣扬明治维新成果的《开国五十年史》丛书中,也有监狱书籍。通过这四条书路,日本近代监狱改良思想在中国得到传播。  相似文献   

15.
党宁 《教育与职业》2006,(28):96-99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我想无论对于梅贻琦先生熟悉与否,大多数人都应对这句响彻中国高等教育界的经典话语有所耳闻。然而,与其高亢语调截然相反的是梅贻琦先生在清华大学默默耕耘的十七年。 梅贻琦先生为人谦逊少语,注重实干,时人称其为“寡言君子”。与同为校长之任的胡适先生相比,他远没有那么“大名鼎鼎”。但是,梅贻琦先生以其特有的、低调的处世风格和脚踏实地的工作方式,使得清华大学在十年间后来居上,成为在学术和名气上均可比肩北京大学的知名学府。可以说,他在一生之中只做成了一件事情,就是成功地出长清华大学并奠定其校格。毫无疑问,梅贻琦先生在清华校长任上多年来的呕心沥血以至死而后已,为我国高等教育界留下了极其珍贵的精神遗产。[编者按]  相似文献   

16.
著名学者任继愈先生说得好:“北大的‘大’,不是校舍恢宏,而是学术气度广大……不能说其他大学不具备这种‘大’的特点,似乎北大给人的印象最深。”曾长期执掌清华大学的梅贻琦先生也说过类似的话:“昔日之所谓新旧,今日之所谓左右,其在学校均应以自由探讨之机会。此昔日北大之所以为北大。”的确,北大之“大”,北大之所以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国人心目中的最高学府,正在于蔡元培先生主事北大之初所提出的“十六字箴言”:“囊括大典,网罗众家,思想自由,兼容并包。”蔡元培先生所倡导的“兼容并包主义”,首先是对于不同思想…  相似文献   

17.
日本名的私立大学早稻田大学与江苏省苏州中学于2004年2月签定协议,将苏州中学指定为早稻田大学的“生源基地”。苏州中学的毕业生如通过早稻田大学的英语考试和面试,将被直接录取到早稻田大学国际教养学部留学。第一批留学生可望于2005年4月赴日。  相似文献   

18.
王大可 《教学随笔》2011,(6):13-14,37
季羡林先生的一生,学术成就自不必言,其为人风骨和人格魅力更为人们推崇。在先生离去的时刻,再次翻阅先生的著作,品味“大家”之“大”,感触良多。  相似文献   

19.
喜闻史式先生《太平天国专用词语释义汇编》完稿,此书确乃治太平天国史者必备之工具书。欣读史式先生为中学历史教师摘出的《太平天国词语简释》,颇获裨益。先生“在多年的读书笔记与有意搜求的资料的基础上”成此巨著,对先生勤于治学之精神深怀敬意。今对《简释》中“外小”条的解释,小有异义,特叙以求教。  相似文献   

20.
古人说:“民为邦本”。当1925年陶行知先生在湖南长沙第一中学慷慨激昂地演说《平民教育之重要和方法》时,当时中国的“民”如何,“邦”又怎样呢?历史的车轮尽管由大清王朝封建制帝国走到了以“三民主义”为基本国策的中华民国十多年,然而当时的中国却是“糟糕到极点了,无论教育、外交、实业、交通、司法、财政,都是不堪过问。”生活于其中的国民大多不识丁,中华民国四万万人口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