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0 毫秒
1.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192 7年在清华大学任教时写的一篇写景抒情的优美散文 ,它以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高超的写作技巧著称 ,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产生过较大的影响。《荷塘月色》属于抒情散文 ,读抒情散文必须善于把握作品的抒情基调和抒情线索。《荷塘月色》一文的抒情基调 ,教参一般释为“淡淡的喜悦夹杂淡淡的哀愁。”重读几回之后 ,我发现 ,《荷塘月色》一文里 ,根本看不出作者淡淡的喜悦之情来 ,只见作者的“哀愁” ,而且是“浓浓的哀愁”。何以见得呢 ?作品开始写“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这是作品抒情线索的缘起。由于心里颇不宁静 ,…  相似文献   

2.
提起朱自清的散文,读者自然会想起《背影》。朱自清是现代著名的散文作家,他的作品总是给人带来阅读上的美感,《绿》就是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绿》写的是游温州仙岩的所见所闻,朱自清对梅雨潭的评价是:“我不禁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而人们读罢本文也会由衷地惊诧于朱自清的《绿》来。朱自清的《绿》何以有如此巨大的艺术魅力呢?不妨探讨一下本文的艺术特色。《绿》在写作上分两个层次:一是写梅雨潭的瀑布;二是写梅雨潭的绿。作者开门见山地写他第二次到仙岩,使他惊诧的是她的“绿”。这是全篇的“眼”,也是全篇的点题。《绿》的第一层次…  相似文献   

3.
朱自清先生在《荷塘月色》原文中引用了《采莲赋》片断之后,又引用了《西洲曲》里的诗句:“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荷塘月色》引用这四句诗的真意何在?朱自清用它表现的情绪是喜悦还是哀愁?有关教学参考书提供了“有关资料”。如,吴周文《论朱自清的散文艺术》的论述:  相似文献   

4.
离愁别怨压莺莺诗有诗眼,文有文眼。戏则有戏眼。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一诗,“春风又绿江南岸”句中的“绿”字是诗眼;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一文,“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是文眼;《长亭送别》一折,“别怨”二字则是戏眼。  相似文献   

5.
朱自清是“五四”以来重要的散文作家。《绿》和《荷塘月色》是他写在二十年代的两篇为人传诵的名作。这两篇散文,写景细腻逼真,设色与情致俱佳,文采斐然,达到了高度和谐的艺术境界,很能代表作者的风格。本文试图就这两篇散文探讨一下朱自清散文的语言特色。情恳辞切,娓娓而谈,不尚浮华,不摆架子,这是朱自清散文为人所称道的特点,也是这两篇散文的一个显著特色。  相似文献   

6.
《荷塘月色》和《绿》均为朱自清的代表作品,均被选入高中语文课本,并编排在一起,作为讲读课文。二文不仅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反映出朱自清散文作品的思想和艺术的风格,而且也能使学生通过阅读,对朱自清的散文有一个基本的了解,收到窥一斑而通观全豹的效果。为此,我们对《荷塘月色》和《绿》的异同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7.
提起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我们似乎还沉醉于《荷塘月色》所给予我们的清醇的美感享受中。现在,让我们再来欣赏一篇与《荷塘月色》格调迥异的《绿》吧!它将使我们进入另一种诗样的意境,它将给予我们新的享受与启迪。如果说《荷塘月色》是一曲民族风格鲜明的“小夜曲”,那么《绿》则是“生命之泉”的欢歌,它们以不同的格调、不同的旋律,谱写了“生命之歌”,表现了相近的主题与贯一的情怀,它们是一部奏曲的两个乐章。  相似文献   

8.
高中语文第一册《散文二篇)——《荷塘月色》和《绿》,同样出自朱自清之手,都是写景抒情的游记佳作,风格却大不相同。前者蕴藉、含蓄,后者则明快、热烈,给人以不同的美的享受。《荷塘月色》是一篇典型的含蓄之作,文章写于1927年7月,正是蒋介石叛变革命,大革命失败了的时期。作者不满当时的社会现实,又幻想超脱社会现实,内心世界矛盾复杂。这篇文章始终贯穿着淡淡的喜悦与淡淡的哀愁交织在一起的复杂思想感情,而这种思想感情不是通过空泛议论和自我表白直接道出,而是渗透在周围环境和独自漫步的描写之中,是意在其中、不言而喻的。文章开篇即说:“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这是全文的文眼所在。为了含蓄地透出“颇不宁静”  相似文献   

9.
对《荷塘月色》表达的思想感情,历来说法不一。但总的倾向是“淡淡说”。这种说法认为:“《荷塘月色》抒发了作者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我认为,“淡淡说”扭曲了朱自清先生的思想感情,贬低了这篇名作的思想性和社会意义。“淡淡说”的依所,无非是月光下“轻淡朦胧”的荷塘景色,或荷塘上如纱和如梦的月色,认为作者“感受到  相似文献   

10.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的代表作,也是中国现当代散文的经典名篇,自问世以来,人们百读不厌,受益非浅。有欣赏其高超语言艺术的,有感叹其缜密结构技巧的,而我更独钟它那“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思想内容———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对此我们该如何解读呢?一、披文入理,循“景”知“情”。《荷塘月色》是一篇情景交融的抒情散文,作者以欣赏荷塘月色前后心情变化为经,以对荷塘月色的景物描写为纬来构思文章。可以说,抓住作者的心情变化这根红线,文本的思想内容便一目了然。作者由“不静”开始,“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直抒胸臆,显出作者内心是…  相似文献   

11.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散文中脍炙人口的佳作。文中为我们描绘出一幅如梦似幻,清新美妙的荷塘月色图。大多数的评论者都认为这是朱自清生活于其中的现实世界与自我心灵升华的理想世界,是朱自清对“属于自己的自由世界的向往”。《荷塘月色》一文正是由这两个世界构成的。而我在教学中发现,文中描写了三个世界,即烦躁的现实世界、宁静的自然世界和理想的现实世界。  相似文献   

12.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是一篇抒写“真我”的抒情散文,带有明显的“自叙传”的色彩,贴有“朱自清”标签,是特定时期朱自清灵魂世界的一面镜子。  相似文献   

13.
我在讲朱自清的优秀散文《绿》和《荷塘月色》时,大部分学生能够流利地朗读和背诵,但叫他们听写《绿》的第三段,默写《荷塘月色》第四段时,错误百出,如把“蔚蓝”写成“尉篮”,把“袅娜”写成“鸟那”,把“亭亭”  相似文献   

14.
1927年的一个夏夜,朱自清先生为排遣心中的“不宁静”,独自漫步在清华园的月下荷塘边。把“淡淡的喜悦”和“隐隐的哀愁”融入优美的景物中,由此诞生的《荷塘月色》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名篇,也一直作为中学语文教科书选用的范文。这篇文章有两个重要组成部分,一是描写荷塘月色的景象,  相似文献   

15.
《荷塘月色》和《又见荷塘月色》两篇散文虽然创作于不同的背景 ,但都采用移步换景、情景交融等手法 ,可谓异中有同 ,同中见异。《荷塘月色》是现代著名散文家朱自清先生于 192 7年 7月写的一篇写景抒情散文。这篇散文描写月色下的荷塘和荷塘上的月色。素淡朦胧的景色与淡淡的忧愁和淡淡的喜悦水乳交融 ,通过写景抒情、联想抒情 ,反映了作者希望在一个幽静的环境中寻找精神上的解脱而又无法解脱的矛盾心情。《又见荷塘月色》是一篇写景又侧重于议论抒情的散文。这篇散文追慕先贤、寻访胜迹 ,因景抒情 ,感慨良深。通过记叙夜游荷塘的见闻 ,歌…  相似文献   

16.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的一篇脍炙人口的著名散文,写于1927年7月。当时作者正在清华大学任教授。1927年7月,正值反动势力不断加强黑暗统治的时期,作为正直爱国的知识分子,朱自清不满当时的社会黑暗,苦闷、徬徨,又不能离开现实,就是在这种苦闷矛盾的心情下,他写下了《荷塘月色》。作品是从他要去观赏满月下的荷塘景色写起的。“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忽然想起了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  相似文献   

17.
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关于对《荷塘月色》的主题思想的理解,近几年较为统一的说法是,表现了作者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及其希望在自由宁静的环境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而又无法解脱的矛盾  相似文献   

18.
迷人的绿     
曾听妈妈说起过她读书时学语文的事情:“我开始喜欢语文,是在高一的时候,让我感兴趣的课文,就是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绿》,文章写得太优美了,再加上语文老师戴着厚厚的眼镜,头几乎埋进书里,给我们抑扬顿挫地读着课文,我们全班同学就一下子迷上了语文,爱上了写散文。”  相似文献   

19.
在评析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时曾有一句人格的话:“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的确,在《荷塘月色》中,景物、情感、月光等一切无不是“淡淡的”。如今教材编者在编辑《背影》这篇叙事抒情散文的练习时,也引进了“淡淡的哀  相似文献   

20.
《绿》与《荷塘月色》同是朱自清先生手笔,这两篇文章给人的总体印象是:描写一样形象细腻,文辞一样秀美可人,笔调一样清新脱俗。但是,过细体味,深入比较,我们便会发现,这虽同是写景抒情的散文,却存在着微妙的差异,差异何在?概括地说,就是前者“浓”,后者“淡”。《绿》的浓和《荷》的淡首先从景物描写的色泽表现出来。《绿》中,作者为了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