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当代诗歌已经疏远了人民,因而人民也就远离了当代诗坛。王学忠的诗歌,以一位平民诗人的另类呐喊,真实地反映了底层百姓的生活境遇,深刻揭露了愈演愈烈的社会腐败现象,表现出可贵的主人翁意识与忧患意识。在底层问题已引起社会普遍关注的当下,王学忠的诗歌,无疑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2.
摘要:刘益善是湖北乡土诗的代表性诗人,与饶庆年并称为“湖北乡土诗双璧”。奠定其诗坛地位的是他的“乡村忧愤诗”系列,具有浓郁的批判现实主义色彩,但他晚近出版、早期创作的《向警予之歌》却又展现了其诗风浪漫主义的一面。总结刘益善的诗歌创作,有利于梳理湖北诗歌尤其是乡土诗的整体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3.
在当代诗坛中,骆一禾是"被遗忘"的重要诗人,无论从诗歌史还是从诗歌价值的角度,骆一禾以及他的诗都应该受到更加重视和应有的认识。骆一禾的诗歌创作开创了一种诗歌写作的可能,他的诗学追求同样可以给当下的诗坛带来巨大的启示作用。论文从品格魅力、诗歌创作、诗学追求三个方面浅略的论述了骆一禾其人其诗以及诗学主张,借此来重新认识诗人骆一禾。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典诗歌作品中留下了众多的关于思乡题材的诗作,这些诗作主要分布在游历诗及表现客居生活的诗、边塞诗、描写宦旅生活及表现贬迁生活的诗这三大类中,并以此形成了中国古典诗歌创作中的鲜明的“思乡情结”,对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5.
作为同处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诗人,何逊和陶渊明的诗歌创作都有着语言质朴、情感细腻、清淡自然等共同特征。但细究之下,陶诗重"淳",何诗重"清";陶诗和玄言有关,何诗与永明合拍;陶诗重安适自得,何诗却凄凉幽怨。二者诗风来源的异同,成为发掘其诗歌内蕴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现当代诗人队伍中 ,牛汉被称为“世纪常青树” ,其 80年代以来的诗歌创作呈现出愈老弥坚的趋势 ,并在众多“归来”诗人中显示出独特的艺术风采。对于牛汉而言 ,苦难的历史记忆不仅没有消磨他的生命意志 ,反而再次激活他的个性和诗性 ,他努力完善和创建着自己的诗歌观念、诗歌哲学体系。这体现为其诗歌创作中呈现出的“超越有限 ,追求无限”的空间哲学意蕴。 80年代以来 ,牛汉诗作中的时间性被日渐淡化 ,他有意识地将个人的诗绪转化为立体的空间意象 ,把时间空间化 ,以此来完成精神的游牧 ,在空旷的无界限的场内 ,诗人不断地超越自我 ,奔赴“远方”拓荒 ,追求自由丰美的创作境界  相似文献   

7.
生活于嘉道之际的龚自珍,之被后世学界方之为中国古代最后一位诗人、中国近代第一位诗人,不只是在于诗人跨越古、近的生命时段,更重要的是,诗人"尊情贵真"诗学思想,不仅承继古人,而且启迪来者,而诗人的诗歌创作,恰正是其诗学思想的准确诠释,这突出体现在其诗歌创作中"剑气箫心"的真情体露和尚奇求新的艺术追求。换言之,龚自珍以其"尊情贵真"的诗学思想和"豪不就律"的诗歌创作为中国诗歌领域开辟出了一片崭新的天地,启动了中国诗歌现代转型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8.
中国当代诗歌的缺失与困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权绘锦 《河西学院学报》2002,18(6):19-23,28
中国当代诗歌走过了一条铺满荆棘,却又开满鲜花的道路,其间,流派林立,诗人辈出。但任何一个诗歌群体都未能长久的独霸诗坛,从朦胧诗到新生代诗群再到后新生代诗群,层出不群的诗学理念,千姿百态的诗人面孔,异彩纷呈的诗歌创作,都未能挽留住渐渐流失的读者,中国当代诗歌的缺失与困境在何处?  相似文献   

9.
关于北宋最著名的一起文字狱——乌台诗案,已有不少同志专题论述,有的文章还由此进而论及乌台诗案对整个宋代诗歌创作所产生的恶劣影响。①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文章对深受北宋文字狱之害,在两宋影响极大、被奉为江西诗派领袖的诗人黄庭坚却颇有微词。黄庭坚是文学史上争议颇大的诗人之一,褒者贬者都能从他的诗歌主张和诗歌创作中找到足够的论据证明自己或褒或贬的理由。它说明黄庭坚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现代文坛上,卞之琳集诗人与翻译家于一身.其创作迥异于以往的“滥情”诗风,以“智性诗”一改中国新诗面貌;诗歌翻译则选择了许多外国的抒情佳作.诗歌创作与诗歌翻译构成了卞之琳文学生活中“情与理”的协调和互补.当然两者并非截然二分:其诗歌创作有“冷凝的抒情”,诗歌翻译也不乏智性的诗作.智性与情感的和谐统一,使卞之琳的创作与翻译互补共荣,共同构成他瑰丽辉煌的文学事业.  相似文献   

11.
李瑛是当代中国诗歌史不可忽略的著名诗人,在新时期以前李瑛的大部份诗歌创作,大约可以提炼出士兵、火热、花朵(多数时候是红花,一定程度上是火热的一种物象)和祖国等四个词根或基本语象。但在新时期以来的创作题材中,除了对自然景观的陶醉和咏叹,对历史的凭吊和沉思,对世界友谊与和平的渴望和祝愿得以延伸、接续而外,那经反复刻画和讴歌,而格外光彩夺目的士兵抒情形象,却在诗人的题材疆域里悄悄地淡化甚而是淡出了。而普通的、普遍的作为生命、生存状态的人的形象,更为得到诗人的关注而日益凸现。感怀、凭吊历史,是李瑛又一个动人心魄、引人注目的写作向度。李瑛的写景诗,既与当下不少青年诗人客观化的场景的“小叙事”、“冷抒情”不同,也与前辈不少老诗人过度主观化景观的动辄就“大叙事”、“热抒情”有异。李瑛还写有不少国际题材的诗歌,友谊、和平,是此类题材共享的主题。  相似文献   

12.
中国第一代白话诗人刘延陵曾译介大量西方诗歌,尤其关注19世纪中后期至20世纪初英国、美国、比利时、法国的爱情诗。其诗歌创作深受西方诗歌的影响,其脍炙人口的《水手》和《海客底故事》两首诗,不仅在诗歌风格、题材上,而且在体裁上都竭力模仿和借鉴西方现代恋歌,这可以为研究安徽籍诗人刘延陵及其作品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3.
文章把艾青抗战前的诗歌创作划分为两个阶段,即进入成熟期的探索阶段和过渡阶段;并从思想精神和艺术追求上对这两个阶段分别给予了体察;在结合作品分析基础上,同中国诗歌会的“左翼”诗人以及现代派诗人进行了横向比较,探讨了艾青早期诗的独到之处,指明了艾青早期诗歌创作的个性所在。  相似文献   

14.
蔡诗华是一个以军人的视角从事诗歌创作的诗人,他政治抒情诗视广阔而高远,关注祖国命运,人类前途,人民忧乐,他的爱情诗也体现了个人的才情,但蔡诗华的诗创中还有一些方面尚待探索和努力。  相似文献   

15.
柏桦被认为是中国当代诗人中受波德莱尔影响最大的接受者。通过阅读波德莱尔的诗歌,他深刻领悟到波氏独特的现代性诗学观念,并结合中国诗歌的自身发展以及个人审美倾向,进行特色鲜明的诗歌创作。从诗歌形式及诗歌语言上看,柏桦与波德莱尔相去甚远,但这位西方伟大诗人仍然在柏桦的诗学观念、诗歌创作上留下了烙印。本文通过柏桦的个案研究,考察波德莱尔诗学在中国当代诗人群体的印迹与留痕。  相似文献   

16.
王慎中的诗歌存世达1200多首,深入认识其诗歌创作,对全面理解和评价作家有重要意义。王慎中总是借诗倾吐胸中块垒,其诗歌世界就是他的情感世界。他以诗言情,尤其集中在个人为宦之情、友情亲情、家国关注之情及佛禅寄托之情方面,而这几方面的情感都与时代紧密相连,因此从他的诗歌中可以看到作者在时代的风云际变中的情感历程。  相似文献   

17.
王慎中的诗歌存世达1200多首,深入认识其诗歌创作,对全面理解和评价作家有重要意义。王慎中总是借诗倾吐胸中块垒,其诗歌世界就是他的情感世界。他以诗言情,尤其集中在个人为宦之情、友情亲情、家国关注之情及佛禅寄托之情方面,而这几方面的情感都与时代紧密相连,因此从他的诗歌中可以看到作者在时代的风云际变中的情感历程。  相似文献   

18.
罗伯特·弗罗斯特认为:"一首诗以喜悦开篇,以智慧作结."每一首诗歌都有其形象的运动轨迹."它始于喜悦,喜欢情不自禁;随着诗人写下的第一行[诗],它就有了方向,然后经历了一连串幸运的事,最后澄清了生命,不一定是一次伟大的澄清……只不过暂时避免了混沌".本文通过分析诗人典型的静态标志诗与动态标志诗,阐述弗罗斯特诗歌创作的想象与思维模式,进而窥见其简单而又深邃的诗歌艺术造诣.  相似文献   

19.
理论界对李金发现代象征主义诗歌的研究,多着眼于其"异质性"、"西方象征主义"、"现代象征诗"等特性方面,但在李金发的象征主义诗歌中,也有对中国传统诗歌的暗合或继承,比如"远取譬"的诗歌创作特点与古典诗歌创作艺术的暗合,"漂泊意象"、"香草意象"、"瘦绿意象"等极具中国古诗特质的传统诗歌意象等,笔者对此进行了分析论述。  相似文献   

20.
吴慧敏 《教学随笔》2013,(12):129-130
在唐代诗坛上,杜甫和李白双峰并峙,人们称杜甫为"诗圣"。杜甫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透过他的诗作,我们可以真切地感受到其真挚的爱国忧民情怀。他的诗歌是对现实生活的真实还原。在其跌宕起伏的人生中,尤其是在其晚年时期,深陷困境,但是他不会为自己的际遇而伤感,他时刻关注的是国势的安危,是百姓的疾苦。杜甫的诗歌创作却如同"沙中之金,愈经磨洗愈能发出灿烂的光辉",其不朽诗作中充斥着真挚的爱国忧民情怀。杜甫的诗歌海洋中,始终荡漾着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这条大船载着诗人达到了现实主义诗歌创作的最高峰。尤其是在其晚期代表诗作"三吏"、"三别"中,最能体现出诗人的爱国忧民情怀。本文将在简要叙述杜甫爱国忧民情怀形成的基础上,分析其爱国忧民情怀的具体内涵。之后,将主要分析其代表作品中的爱国忧民情怀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