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美国的心理学家戈尔敦·格朗做过实验:他把黑猩猩麻醉后在脸上点上2~3个红点,然后,让从麻醉中清醛过来的黑猩猩照镜子,黑猩猩通过镜子看出自己改变了容貌,开始触摸红点的地方,然后又是看又是闻被弄脏的手指,并开始试图擦掉红点。  相似文献   

2.
心理学家在研究黑猩猩时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 :在黑猩猩的笼外放一挂香蕉 ,笼子里放两根短竹棒 ,用其中任何一根都够不着笼子外的香蕉。经过多次失败后 ,黑猩猩居然能将两根棒子插起 ,象钓鱼一样把香蕉钓过来。  相似文献   

3.
在王常月江南弘道、中兴全真之前,常州地区就存在着一个以朱元育为首的全真龙门派宗教团体,这个团体中的佼佼者潘静观的人生却为我们展现了龙门派在清初的另一种生存境遇。潘静观是龙门派第五代之嫡传弟子,他的存世著作《道德经妙门约》一书体现了较为明显的全真色彩。但他同时又积极参与当地的一个吕祖扶乩团体,并在其中占据了领袖的位置,他们自立太乙法派。此外,他还以《净明忠孝录》传授弟子,并以传承净明派为己任。作为龙门派弟子的潘静观并没有试图去发扬壮大龙门教派,而是在与其他道派以及民间信仰的互动中使其身份变得复杂。对潘静观的考察,有助于丰富和深化我们对清初龙门派生存境遇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顿悟思维及其训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求解数学问题时,学生百思不得其解,突然灵机一动,豁然丌朗,一下就找到了问题的解决途径,通常把这种思维称为顿悟思维,它是格式塔心理学家的主要代表人物苛勒(W.Koehler)通过对黑猩猩学习问题的实验研究而提出来的,苛勒认为动物解决问题是一个顿悟的过程,他把学习解释为“知觉重  相似文献   

5.
<正>夏日的一个早晨,在非洲中部的丛林里,一只黑猩猩正在专心地教它的孩子砸坚果。小猩猩出生后,黑猩猩除了哺乳外,还要教它各种生存的技能,其中一项便是砸坚果。因无法像人类一样言传,黑猩猩便只能身教。黑猩猩把坚果放在一块木头的凹陷处——有时也放在石头的凹陷处,然后举起木棍,砸向坚果。这时候,小猩猩便趴在它的肩背上,睁大眼睛看着。一遍,两遍,三遍……黑猩猩耐心地示范十遍二十遍乃至更多遍后,小猩猩才开始照着妈妈的样子去做。可是,  相似文献   

6.
心理学家曾做过一个实验,让黑猩猩照十天镜子后,在黑猩猩的额上点一个红点,黑猩猩再照镜子时,就会用手去摸额头,而且用力搓。如果省略第一步,即使黑猩猩在镜子中看到了红点,也不会用手去摸、搓。这说明:当一个人不知道自己是什么样子时,是不会在意自己的变化的;一旦知道了自己原来的样子,那么一有改变,就会发觉,就会试图更正。所以有没有自知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我编辑了九个问题,配上名言:吾日三省吾身,则智明而行无过矣,让学生贴在课桌的边角上,每天夕会课时反思。九个问题如下:  相似文献   

7.
大学生自卑心理及其调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自卑心理及其调适王苏春自卑通常表现为一个人不相信自己的能力,对自己的情况作出偏低的估计,它是一种无形的精神压力和束缚自我不能健康发展的绳索。奥地利心理学家A·阿德勒在《自卑与超越》一书中把自卑定义为:“当个人面对一个他无法适当应付的问题时,他表...  相似文献   

8.
在别人眼里,今年46岁的张文栋早已是功成名就了:34岁评为教授,36岁聘为博导,38岁走上校长岗位。他人生的每一个转折点似乎都是身边的同龄人无法企及的。而这一切,在张文栋本人看来,都只是他人生征途上一个又一个新的起点。在他的人生词典里,似乎永远没有“满足”二字,有的只是“不懈追求”。  相似文献   

9.
    
《新作文》2006,(Z2)
授奖词《释》的确是过于晦涩了,它似乎在讲一个爱情故事,但又这么简单;它似乎是一个新派的武侠剧本,但又太过诗意化、柔媚化了;它似乎什么都不是,全然是一个弱女子在阴湿的南方天气里无端的空想,只不过,在这个空想里,有许多奇怪的人做许多奇怪的事情。或许我们可以把它读成一部  相似文献   

10.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184—1910年)在19世纪末期连续发表论文,对人的心理活动作了一种崭新的论述。他反对过去的心理学将入的意识说成是零星的片断的各种无亲,他指出“任何入都不会只有简单的感觉。从呗叹坠地的那天起,人的意识就是一个充满了多种物体的联系的综合体。……作为心理学家,我们提出的第一个。心理事实是某种思维在不断进行着”。他认为这种连续不断的思维,包含两个方面的意思:1.即使意识中存在着时间间隔,间隔之后的意识觉得它与间隔之前的意识似乎并未中断,它依然是自我中的另一部分;二意识特质中从这一刻到…  相似文献   

11.
《红领巾》2005,(5)
大家都知道,黑猩猩是很聪明的动物。通过训练,它能够做许多事情,例如拖地板、扫垃圾等,有时还能像人那样使用刀叉和汤匙,像模像样地吃上一顿饭。黑猩猩究竟有多聪明呢?科学家专门设计了一个有趣的实验。在一间空房子中,科学家在天花板上挂了一串香蕉,房间里还放了几只空木箱。这时候,让一只饥饿的黑猩猩走进去,黑猩猩很快发现了香蕉,想吃可又拿不到。它在空房中走来走去,仿佛在想取香蕉的办法。后来,它发现了屋角的空箱子,于是马上搬起一只放到香蕉下面,然后站在箱子上伸长双臂,可还是够不着。于是搬来第二只、第三只,它最后终于拿到了香蕉…  相似文献   

12.
利用“顿悟”来促进知识的理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众所周知,顿悟是突然地领悟的过程,也就是突然地理解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它是德国著名心理学家苛勒(w.kohler)通过灵长类动物——黑猩猩的学习问题的实验研究而提出来的,他认为动物解决问题及学习过程是顿悟的过程。以此不难推得,顿悟也是人类学习的重要过程,他认为学习就是知觉的重新组织,这种知觉经验变化的过程不是渐  相似文献   

13.
试谈数学教学中顿悟的诱发及培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顿悟是指突然觉察到问题的解决办法 ,它是格式塔心理学家的主要代表人物苛勒 (WolfgangKohler)通过对黑猩猩的学习问题的实验研究而提出来的 .苛勒认为动物解决问题是一个顿悟的过程 ,他把学习解释为“知觉重组”或“认知重组” .顿悟理论是格式塔心理学对学习研究的最大贡献 .顿悟是对某种对象的直觉领悟或洞察 ,它是一种不包含逻辑推理的直觉悟性 .它具有非预期的突发性、多功能多因素的综合性、认识过程的跳跃性、信息处理的模糊性及反常规的独创性等 .因此 ,顿悟对一个人的学习、工作 ,尤其对科学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为教师 ,在…  相似文献   

14.
<正>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开学初,他到一所普通的小学、一个普通的班级做了一次智力测试,然后对着全班学生及他们的班主任老师说,某某等二十位同学是最富有潜力的。但既然有名的心理学家都说他们有潜力,那就一定没错。于是班主任老师对他们信心倍增,平时对他们特别关注;这几位同学也对自我重新认识,奋起追赶。结果,期末心理学家再来时,他们果然大有进步。这时,心理学家却告诉班主任老师,他并没有做具体的智力测试,只是随机地点了二十位学生罢了。老师们又一次惊愕起来。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心理学家只是耍了一个小小的"花  相似文献   

15.
汤姆·汉克斯是好莱坞家喻户晓的著名影星,他所饰演的每一个角色都给我们留下无法磨灭的印象。似乎和航空有着说不清的羁绊,他现在又要出演第三部有关太空的电影了。影帝的表演一定值得我们期待。  相似文献   

16.
"儿童也懂心理学吗?他离心理学似乎太远了吧?"这肯定是很多人的疑问。儿童心理理论研究却明确告知我们,孩子就是一个心理学家。  相似文献   

17.
也许再没有比“感觉”这个词在声乐教学和评论中被广泛地运用,或者说被滥用了;它似乎是一个包罗万象的名词,能够综合艺术整体形象、一个由精神和各种技术完美结合的、无法用语言和数字表达而只能用思想、文化素养去体会、有实无形的虚无但又清晰地感受到的一种心灵体验;然而,它似乎无所不在,却又常常含糊不清,“感觉不错”或者“感觉不好”成了最精僻的结论,或者是不学无术却又装模作样的“权威”们的口头禅。无论是学识渊博的专家还是南郭先生,都在使用“感觉”点评着作品和歌手,但他们之间的“感觉”层次距离却是如此的遥远。因为“感觉”的广  相似文献   

18.
心灵之洞     
有一个脾气很坏的人,他常常无缘由地怒火中烧。他的同事、邻居、孩子所在幼儿园的老师都受到过他的无理责骂。这个人从内心想控制住自己的脾气,为此他向心理学家咨询。心理学家开导了他一番,最后送给他一块刻有方格的木板,要他发一次脾气就往方格内钉一颗钉子。第一天,他就钉了七颗钉子,第二天也是如此。在以后的几个星期里,他渐渐学会了控制自己的情绪,每天钉进方格的钉子数目越来越少。直至有一天,方格钉满了,他又去找心理学家。心理学家告诉他:“从现在起,你每控制住一次坏脾气就拔掉一个钉子。”日子一天天过去,钉子越拔越少,直至有一天…  相似文献   

19.
内心的心     
一个人不会梦见孤独。在黑夜的另一边,我似乎看见了他,一个沉默的人,转过身来,摘掉眼镜,将它扔到很远处的河里。他并没有理会我,独自从口袋里掏出一本书阅读。他专注的神情如同没有人见过的上帝。我无法走向他,每前进一步,我的身体便向着脚下的土地下沉一点。当我走了二十四步的时候,我猛然就感觉到了自己强烈的心跳震荡着身体周围的尘土:我只能仰望着他,一个看不清面孔的沉毅的专注于阅读一本书的陌生人。他越来越成为一个轮廓,一帧剪影;只有那本书感觉上是真实的,像现实中一本书的模样,但我无从得知它的内容,感受到的是它适合这样一种近乎…  相似文献   

20.
前言如果我们仔细观察一下儿童的行为,我们会发现一些司空见惯却似乎又无法理喻的现象:许多一岁至三岁的幼儿在一定的时期内都特别喜欢吮吸手指;还有许多三岁以上儿童都非常喜欢甚至依恋父母中异性的一方,而不太喜欢甚至讨厌父母中同性的一方。西方的奥地利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学家费洛伊德对这些现象做了大量的观察与研究,在此基础上创立了他的精神分析学说的奠基石——“泛性论”,成为本世纪影响西方心理学、医学、人类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诸多领域的重要学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