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在宋人的墓志中,士人形象大同小异、非常相似,表现为一种基本的理想形象范型,他们被墓志的撰写者——宋儒,刻意书写为孝子、贤官、善士,使其符合儒家所极力倡导的士人形象范型。可以说,宋人墓志中的士人形象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宋儒自身形象的折射,更是他们理想的化身,反映了儒家文化对士人形象的设计和儒学复兴时代背景下宋儒对士人理想形象的期待。  相似文献   

2.
无论是在《易经》还是在《易传》中 ,“圣人”、“君子”的概念都频繁的出现。在《周易》的人格价值判断体系中 ,“圣人”、“君子”是理想人格的代表 ,具有“仁”、“义”、“谦”、“慎”等等美德 ,要达到这样的人格境界则在对自然、社会和人的关系上都应有所努力。《周易》中的理想人格还具有一定的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3.
儒家的理想人格在总体上表现为仁道的具体化,内圣外王人格是其最高境界,但“圣人”的境界一般人难以企及。相对于圣人,君子可被视为理想人格的现实体现,为个人修养提供了一些具体规范。“仁者安仁”则体现了儒家理想人格的价值观特质。儒家的理想人格对中华民族的个性品质和人格培育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对人的道德修养发挥过积极作用,即使在今天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条件下,对现代公民理想人格的塑造仍具有积极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4.
浅议文化品位与心灵境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自身和人所面对的世界都在不断地向人生成.这种生成的总和称之为文化.世界的人化过程和人的人化过程就是文化的过程.文化作为名词是一种价值、一种意义;作为动词是一种开发、一种塑造.人既是这种价值和意义的赋予者,又是被这种价值和意义所开发、所塑造的对象.人在向人生成的过程中,亦即在文化的过程中,有着十分丰富的展开,这种展开构成不同的心灵境界.在人的心灵的诸多境界中,最有意味的境界是艺术境界.这种艺术境界实际上是审美文化境界.  相似文献   

5.
《淮南子》认为真人、至人和圣人分别为上世、中世和末世的理想人格。这些理想人格是不同时代的产物,各具特征,但也有着共性,就是他们都清心寡欲,清静无为,注重养心和养性。真人、至人尤其是圣人的这种人格特征和精神追求,对于当今的官员廉政和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颜子是孔门弟子中践行圣人教诲并有所成就的典范,并且是后世称颂不已的理想人格的化身。二程在他们哲思历程的起始处便与颜子相遇,对周敦颐孔颜乐处提问和学颜子之所学倡导的回应,是他们哲学体系建构的源点和基础。尤其程颢,把颜子学的探索推进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奠定了整个宋代颜子学讨论的基础和框架。他的颜子学理论由境界论与工夫论两部分构成,以境界论为主体,辅之以境界指向的工夫论,特重对颜子学行与品格之赞美与欣赏,凸显颜子之德性成就,拉近大贤颜子与圣人孔子之距离,要人学颜子以至圣人。  相似文献   

7.
文章介绍了王阳明对圣人的理想人格的理解,认为圣人理想人格境界是由圣人之心、圣人之道、圣人之志、圣人之知和圣人之功等五个方面构成;强调圣人可以学而至,并向人们指出了成圣之道——"致良知",包括格物之功、立志成圣、从好善恶恶到为善去恶的过程,同时还告诫成圣过程应当注意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8.
文章介绍了王阳明对圣人的理想人格的理解,认为圣人理想人格境界是由圣人之心、圣人之道、圣人之志、圣人之知和圣人之功等五个方面构成;强调圣人可以学而至,并向人们指出了成圣之道——"致良知",包括格物之功、立志成圣、从好善恶恶到为善去恶的过程,同时还告诫成圣过程应当注意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9.
对人之生命境界的道德设计和理想追求,是儒家人文传统的真精神所在。这一真精神,从孔子提出“孔颜之乐”、宋儒探讨“孔颜之乐所乐何事”到近代梁漱溟倡导“人生真乐”和“理性至上”,有着一以贯之的体现。其主题就在开掘人之道德生命的价值,由哲学上探讨道德理想和现实人生间的双向转化环节,以求构建真、善、美统一的人生价值型态,自觉地贯穿着  相似文献   

10.
圣人,我国古代民族文化最高贵的理性之魂,由先秦儒道等各家各派共筑而成。当古代先民从神的空幻迷茫的天国里重归于现实世界有望企及实现的社会理想时,均不约而同地确立了新的崇拜偶像──圣人这一极至理想人格的目标。可以看出,在儒道共存的形式体中,他们均以圣人为最高的智慧化身、最高的道德标准和最高的政治理想。但他们在把握圣人这一最高理想人格的内在精神时,却各以有为和无为为自我最高的价值取向,尤其是其各家内部却又有不同派系自我标榜的种种异样的目标模式。于是,从先秦儒道圣人观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民族文化最高理念的最大精神支柱,及其内在各种理论情结共同营造的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庞杂的民族文化体系的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11.
庄子人生哲学的价值核心是"道",其人生理想的生命旨归是"逍遥游",二者互为表里且始终贯穿于《庄子》全书,并成为庄子思想理论体系之精神内核。通过对庄子"逍遥游"的解读,品味庄子"逍遥游"境界的生命情愫和美感韵味,分析庄子从生命的本原、自然的本性来思考人的本质、人格理想和人生归宿,从而悟化到庄子始终以"道"作为生命的自由皈依和审美的最佳境界。  相似文献   

12.
真正的道德教育不仅是理性的、认识论的,而且更是审美的、艺术的。审美所要重塑的是我们陷入为单纯认识论的道德精神家园,所要创造的是恬美澄明的道德理想境界,所要颂扬的是千百年来奉为圭臬的文化与道德精神。"审美之境"的道德教育是走向"诗性语言"的心灵唤醒的教育,通过诗化的语言扣动个体内在美好善良的心弦。"审美之境"的道德教育是"良知坎陷"的教育,惟其"下沉"、"坎陷"在真实的日常生活、教育生活之中,道德教育才能真正发挥切实有效的作用。"审美之境"的道德教育是"以善致善"的教育,德性教育不仅要追求"善"的目的,而且在其方法上也应是"善"的。  相似文献   

13.
本论述了课堂生活中的五类“受教育”角色,即“迎合”的“受教育”、“顺从”的“受教育”、“适应”的“受教育”、“投机”的“受教育”和“反抗”的“受教育”。分析了其形成的成因,并对构建理想境界的课堂生活和“超越的受教育”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4.
追求人生的境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境界学说以儒释道三家为代表。儒家文化注重人性修养、道德养成与人生境界的提升,以推崇“圣贤”作为其境界追求;道家主张让人超越名利,通过出世修行,摆脱外在干扰,获得真正的自由与解放,成为“真人”是其境界追求;佛教侧重通过“戒、定”获得“慧”,去除欲望,消除痛苦,最终达至“圆满”之境界。新儒家将传统境界学说推向新的高度,形成了“多层次”的境界思想。教育从本质上是培养人的活动,是人文化成的过程,而境界则是人之为人的重要精神标识,也是教育的根本价值指向。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境界学说对于当代的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即培育有境界的人是当代中国教育的理想追求;强调体悟、践行是当代中国教育的行动逻辑;注重家国一体是当代中国教育的重要使命;开展境界教育则是当代中国教育的必要途径。  相似文献   

15.
先秦道家“有”“无”之论。既肯定了“有之利”、“无之用”是两种不同的价值状态。又肯定了两者作为价值存在的依待关系。并主张把适用于人类的价值规范推扩到非人的世界中去。这一思想及其理论基础即先秦道家“天人合一”之论,它强调的是天人之间的融合性和协调性,追求的是一种物我同体肯定、天人浑融不分的超越境界,对克服西方近代以来仅仅从人与人关系视角考虑问题的伦理学缺陷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社会主义法治不仅是一种“依法治国”的治国方略,还包含着人们对某种由社会主义法律所统治的理想社会境界的向往和追求,具有特定的价值目标和深刻的社会主义本质,贯穿并体现着一系列理性的原则,是坚持党的领导、发扬人民民主和严格依法办事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7.
告子“不动心”境界乃为义理上的,孟子“不动心”是包含义理层面的人格修养境界。对于“不动心”之心,告子所指是情感心和认知心,孟子的则是道德理性之心。告孟“不动心”境界不同的原因在于孟子反对告子达到此状态的“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之进路,从而主张“知言”,义由心生,重在发挥心的德性和知性双重作用以明辨天下言论。告子主张以外在规范之“义”量度天下之言,认知心次于外在之义。告孟对于“言”与“心”之关系、“心”和“义”之内涵的理解不同,源于他们在人性论和“义”观点上的分殊。  相似文献   

18.
信念是高校青年的重要精神支柱.做好理想信念教育,对于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确立科学的世界现、人生现和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当代高校“80后”、“90后”青年(包括青年教师与大学生)理想信念受文化背景的影响,经历了与社会整体的主流价值观统一、分离和相对独立的发展过程,要进一步确立并巩固青年一代崇高的理想信念,就必须切实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做到“四个始终坚持”、落实“四项结合”,重点加强大学精神教育.  相似文献   

19.
大学教师本身就应该认识到自身的进步性与使命感,主动融入一个伟大时代,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大学的存在在于谋求人类理想的共同存在,从"转型"到"改造",再从"改造"到"振兴",我们高教发展呈现出人才战略的勃勃生机。教师的存在在于奉献生命的理想价值,教育的复兴既具有自己的内涵,也具有自己主体精神世界的自信。教师强必须建立在教师的思想性以及教师进步性的自我认同上;教育先进性必须建立在思想的强大驱动下,以及建立在"四个意识"基础上的自我确认。因此,教育振兴本质上就是思想政治语境下教师对大学教育的进步性确认和教育工作的使命性确认。  相似文献   

20.
课程改革:道家哲学的视点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宝庆  靳玉乐 《教育研究》2005,26(12):32-37
道家哲学是一种以“道”为本体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对课程改革的现代意义在于:“精神”为课程改革的价值诉求,“布白”是课程设计的应然向度,“体悟”为课程实施的有效途径,“无为”是课程管理的理想境界。从道家哲学探讨课程改革问题有助于深化关于课程本质、课程设计等方面的认识,并为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推进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提供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