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01年末至2002年初 ,足坛“黑哨”问题成为国内新闻媒体最大的热点、卖点。“黑哨”事件爆发初期 ,媒体报道犹如疾风暴雨。中央和地方媒体紧紧追踪事件的发展过程 ,既发“内参” ,又播“调查” ,投入报道力量之大 ,媒体协同之和谐 ,受众反响之强烈 ,都是近年少见的。随着时间的推移 ,媒体对“黑哨”事件的报道渐渐偃旗息鼓 ,而媒体大肆炒作的几个焦点问题 ,迄今一个也未能解决 ,给读者以虎头蛇尾之感。这种情况究竟是怎样造成的 ?探究其间的是非曲直 ,我们难以回避媒体在这次舆论监督中所犯的某些幼稚病。盲目炒作的“司法介入”黑…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美国媒体“9.11”事件的报道和“9.11”五周年的纪念报道进行了比较分析,研究了突发性灾难事件报道与灾难事件纪念报道的差异,认为灾难事件报道注重时效性和准确性,灾难事件的纪念报道更注重深度分析和理性预测,提出灾难事件的纪念报道的具体报道策略。  相似文献   

3.
谢稚  孙茜 《东南传播》2013,(12):57-58
灾害带给人们深重灾难,对灾害的报道不仅需要对灾害本身进行报道,还要对灾害引起的各类事件进行报道.媒体在灾害性报道中需要及时、迅速地到达现场;真实、客观地进行事件报道;监督社会救助过程以及充当公众情绪“减压阀”的功能等.社会责任的担当,让媒体的公信力得到树立.  相似文献   

4.
在奥运报道中.作为区县级媒体。通过对顺义奥运水上场馆报道的经历.我们感到对重大新闻事件的报道并不完全是大媒体的天下.“小媒体”通过内容、战略、资源整合等模式创新.一样可以在重大新闻事件的报道中有所作为.  相似文献   

5.
中国目前处在社会转型期,危机事件以其不可预知的突发性、爆发的罕见性、代价的惨重性成为了媒体争先恐后报道的“香馍馍”。媒体在危机事件中能否客观公正地报道、及时全面地分析、冷静负责地引导,是衡量媒体能否扮演好“船头嘹望者”和“理性把关人”角色的重要标尺。  相似文献   

6.
胡阳 《记者摇篮》2007,(1):17-18
近年来,新闻媒体间的竞争烽烟四起,所有媒体都在不遗余力地追求独家的、有特色的新闻。其中抓好灾害性新闻(亦可称之为灾难性新闻)的报道,是媒体时事新闻之间竞争的筹码之一。新闻实践表明,在灾害性突发新闻面前谁的报道客观、准确、丰满,闪烁着人性的光辉,谁就有可能牢牢地吸引读者。所谓灾害性新闻报道,是指新闻媒体对各种灾害、灾难事件的报道。这些新闻事件主要可分为“天灾”和“人祸”两大类,比如洪涝灾害、火山爆发、地震海啸、山体滑坡、坠机事件、车祸矿难、瘟疫流行、屋倒楼塌等等。西方新闻界有一种说法,把灾害性事件称为记者的节日。因为它们能够吸引受众的注意力,引起社会舆论的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7.
毕佳佳 《今传媒》2015,(4):49-50
政府和新闻媒体对灾难性事件的报道显得格外谨慎,但是随着新闻改革的加深和媒体市场竞争的加剧,灾难性事件的报道失实、着重追求惨烈景象以及不顾灾难受害者的心理及情绪、忽略社会传播效果等问题泛滥,给社会舆论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媒体在灾难性事件报道中责任重大,但这并不意味着无原则的美化浮夸,报道除了客观反映新闻事实且保障受众知情权以外,还应引导正确的社会舆论导向.本文以“11·22”中石化东黄输油管道泄漏爆炸特大事故为例,探讨了灾难性事件报道中的误区及其改正策略.  相似文献   

8.
潘登 《当代传播》2003,(4):46-47,43
能否快速、准确、“帮忙不添乱”地报道好突发性事件不仅仅是媒体的社会责任,也是媒体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能否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今年2月24日和4月19日笔者两赴巴楚—伽师地震灾区进行报道,先后采写了几十篇报道。下面结合自己的地震报道经历谈谈突发性事件报道要处理好的10个关系。  相似文献   

9.
重庆“钉子户”事件在经历了整个社会的大量关注之后,最终还是以“补偿拆迁”的方式顺利解决了√在整个事件中,媒体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从最先网络上民众议论纷纷,到传统媒体跟进事件报道进程,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各尽其能,促进了事件的圆满解决。而从媒体对“钉子户”事件的关注到整个事件的解决,  相似文献   

10.
胡恩强 《新闻实践》2010,(10):24-25
今年5月,温州日报推出复刊30周年系列报道“那一刻,我们见证历史”,选取30年来曾报道过的重要的历史事件、人物,采访当年“在现场”的记者,回顾历史时刻,报道新闻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报道巧妙地进行“旧闻新写”,将历史事件进行二次报道,既宣传了媒体自身在发展过程中为社会经济发展所做出的贡献,也宣传了媒体人在历史事件报道中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引起了广大读者的共鸣。  相似文献   

11.
张红茹  赵若含 《新闻世界》2013,(10):278-280
7月17日,湖南郴州临武县瓜农邓正加与城管发生冲突死亡事件在网络上引发讨论热潮,而中青舆情指数则显示“临武城管打死瓜农”是官方应对最差事件。事件爆发后,多家媒体针对此事进行了报道,笔者选取了《南方都市报》和《湖南日报》进行对比研究,以期从中看出媒体对弱势群体的报道立场。  相似文献   

12.
徐伟 《新闻世界》2012,(5):57-58
突发性事件就像一块“试金石”,检验着电视媒体对新闻的掌控能力和报道能力。电视媒体在报道重大突发事件时,都尽可能地挖掘内在潜力,追求特色,使自己的新闻报道出彩,以此吸引观众,对突发性事件及其处置进行有效的舆论引导。  相似文献   

13.
在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中,没有出现重大公共事件中常有的舆论“打架”现象,形成了舆论的空前统一。不仅传统媒体舆论统一,新兴媒体舆论也统一,不仅国内舆论统一,国际舆论也统一,众多西方媒体在新闻发布上跟着国内主流媒体走。这种现象值得我们主流媒体进行深入思考,认真总结这次抗震救灾报道的经验,进一步认识和把握规律,提高应对重大公共事件的能力,提高重大公共事件报道的水平。  相似文献   

14.
《青年记者》2006,(12):8-8
调查性报道在21世纪的中国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较名的案例包括“南丹矿井透水事件”、“黑哨事件”等。在报道形式中,越来越多的媒体将调查性报道视为“重拳”。但是,像舆论监督在中国艰辛而困难的历程一样,从中国的新闻记开始尝试着进行调查性报道的那一天起,就充满着苦涩和风险。  相似文献   

15.
我们这一代的使命是什么,我们怎么传承上一代的革命精神,又将传递给下一代什么?这是作为媒体人的我们不可回避的命题。纪念性报道是每个重大时间节点的常规动作,为读者“喜闻乐见”。把“过去时”的报道题材做出“时新性”的新闻报道,是对编辑策划能力的一个考验。区域内的重大历史事件、人物,在本地媒体已多次刊发,如何“新瓶”装“旧酒”,将历史事件的旧闻写出新意,让纪念性报道喜读、悦读?我们认为应该赋予纪念性报道以仪式感。  相似文献   

16.
姜伟超 《新闻世界》2009,(12):125-126
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中国媒体的精彩表现给全世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由于不少媒体记者对灾难事件报道经验不足,在采访过程中给被采访者和受众造成了一定的伤害。新闻报道中的最小伤害原则应引起媒体从业人员的重视。  相似文献   

17.
刘新宇 《新闻传播》2006,(12):72-72
突发性事件。一方面是对媒体实力的考验,另一方面是对从业者素质的考验,一方有疏漏。都会错失对突发性事件报道的好机会,也就很容易地失去媒体在竞争中的有利地位,减少其公信力。那么,面对突发性事件报道,我们到底该怎样做呢?  相似文献   

18.
王平  宋思邈 《今传媒》2016,(9):26-29
近年来由农地冲突、拆迁补偿纠纷等引发的农村群体性事件多发、频发,其背后折射出农村法治的严重缺失与不足。法治为公正、理性与有序地解决农村群体性事件提供了最佳途径。本研究以晋宁“10·14”事件报道为例,主要考察分析媒体对农村群体性事件报道的媒介表达状况及法治进路问题,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媒体优化农村群体性事件报道、提升其普及法治精神、助推农村基层治理法治化等深度功能的策略路径,如在农村群体性事件报道的“法治价值取向”上,还应加强农村群体性事件的行政法反思、多元主体利益关系分析、以及化解农村群体性事件的法治思维路径探讨;在危机传播模式上,还应加强蕴含“可辩驳性”法治思维的“双向式对称模式”等。  相似文献   

19.
如今,社会新闻事件的报道越来越受到受众的关注。事件报道图片的恰当“处理”,有利于扩大报道的影响力,也有利于保护相关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同时也是媒体自身树立良好品牌形象的有效路径。下面以金华晚报“昨夜今晨”栏目为例,粗浅地分析下社会新闻事件现场图片的处理。  相似文献   

20.
王多 《新闻记者》2007,(5):29-31
关于重庆“最牛钉子户”的新闻报道终于偃旗息鼓了。但是对这个事件的报道,可以引发诸多思考。这里发表的一组文章,见仁见智,意见不尽一致,却从不同的视角进行了反思,或许能给我们在今后的新闻报道中提供些许观察、考量、应对类似事件的思路与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