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初中语文第六册第十六课节选自歌剧《白毛女》。第一场开始后,喜儿上场唱道:“北风吹,雪花飘,雪花飘飘年来到。爹出门去躲帐整七天,三十晚上还没回还。”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接下来是喜儿的一段独自,其中有这么一句:“今儿年三十晚上,天这么黑了,爹怎么还不回来?”可是,杨白劳回来后,在和喜儿的对白中却说了这么一句话——“天也快黑了。”这显然和前边交代的时间是矛盾的。我觉得这句台词改为“天也黑了”比较  相似文献   

2.
《白毛女》是诞生于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第一部歌剧作品,具有十分珍贵的艺术价值,它的创作涵盖了多种民族民间音乐形式,展现出鲜明的民族化特点。黎英海以钢琴为伴奏乐器所改编的唱段《杨白劳》深入民心,其钢琴伴奏部分更是发挥着情景交融的重要作用。本文阐述了歌剧《白毛女》的作品风貌,在了解黎英海音乐创作风格的基础上,对其改编的唱段《杨白劳》钢琴伴奏处理进行研究,将钢琴与声乐、剧情相结合,达到恰当运用钢琴配合声乐,延展剧情的学术目的。  相似文献   

3.
据说,在100部爱国主义思想与革命传统教育影片的复映中,某高校组织了对《白毛女》观后的座谈;相当部分学生认为该片主题思想不合时宜,难于理解。例如,杨白劳欠债还钱,合理合法;穆仁智持“书”去要人,有据有凭(当时买卖人口并不违法)。  相似文献   

4.
本单元的教学核心是:在戏剧的矛盾冲突中,人物的语言符合其身份和性格特征。简言之,就是:人物语言的个性化。这个教学核心点在两篇讲读课文中各自的特点是: 一、《<白毛女>选场》通过唱词、道白、对话及只言片语突现人物个性化的语言。这些语言,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阶级性。在教学中,我们可注意如下几个方面。 1.不同的人物,有不同的性格语言。如黄世仁说:“我家自有谷满仓,那管他穷人饿断肠。”“杀不了穷汉,当不了富汉,弄不了杨白劳,就得不到喜儿。”这些话最露骨地表现了这个恶霸地主的本性。又如杨白劳躲帐回家、给喜儿扎红头绳的唱词,则表现了杨白劳没有能力给女儿买花的歉疚、对女儿的深挚感情和对生活的热爱。  相似文献   

5.
嘉怡 《音乐世界》2021,(1):46-53
诞生于1945年的新歌剧《白毛女》是我国歌剧史上第一部里程碑式的经典民族歌剧作品,讲述了杨白劳和喜儿父女两代人的悲惨遭遇。《白毛女》在艺术上是非常成功的,编剧有意地保留了喜儿变为“白毛仙姑”的传奇性情节,使剧情的发展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相似文献   

6.
据说,在100部爱国主义思想与革命传统教育影片的复映中,某高校组织了对《白毛女》观后的座谈;相当部分学生认为该片主题思想不合时宜,难于理解。例如,杨白劳欠债还钱,合理合法;穆仁智持“文书”去要人,有据有凭《当时买卖人口并不违法》。人往高处走,喜儿家里赤贫,嫁黄世仁傍个“大款”,是实事求是的;面目姣好,身材窈窕,不吃青春饭。不进城打工,逃入深山是不可思议的。白毛女恋大春,穷对穷,困于青梅竹马的道德伦理,是思想不解放的.表现。学生们的“理论根据”似乎是: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要换脑筋,不能保守僵化。一要…  相似文献   

7.
西方的歌剧艺术是将音乐,戏剧,文学,舞蹈,舞台美术融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在人类艺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在20世纪传入中国后,中国的艺术工作者也将歌剧与本民族的曲调进行了结合,产生出了一批优秀的歌剧作品。其中歌剧《白毛女》在中国歌剧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白毛女》中《杨白劳》选段以它强大的艺术感染力也成为了众多声乐工作者喜爱的声乐作品。本文作者从自身的演唱感受出发,从歌曲的时代背景,音乐特征,演唱技巧和感情处理三个个方面,深入剖析歌曲《杨白劳》,从而更好的进行艺术表达。  相似文献   

8.
歌剧《白毛女》已看过多年了,杨白劳除夕夜为喜儿扎红头绳的细节,却长时间留在我们的记忆中,只要一提到喜儿,我们就会想到那条红头绳,这就是细节描写特有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9.
歌剧《白毛女》已看过多年了,杨白劳除夕夜为喜儿扎红头绳的细节,却长时间留在我们的记忆中,只要一提到喜儿,我们就会想到那条红头绳,这就是细节描写特有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0.
北京一所中学组织学生观看电影《白毛女》,想通过这部曾经很受欢迎、艺术感染力颇强的电影来对学生进行生动的传统教育。看完电影后,学校组织了讨论会。在讨论会上,一些学生并没有像教师所希望的那样对代表地主阶级的黄世仁充满阶级仇恨,对代表被压迫、被剥削者的雇农杨白劳表示同情,反而认为杨白劳理亏。学生  相似文献   

11.
优秀的作品不但思想价值高,艺术价值也高,例如对书中人物的姓名构思就独具匠。心。下面就《白毛女》中人物姓名含义谈一谈笔者的一点浅见。杨白劳:谐音为“阳白劳”。意为“在太阳底下白白劳动”。可不是么?杨白劳租了黄世仁家六亩地,一年到头风里来,雨里去,辛勤劳动,到头来不但两手空空,而且还欠了黄家一石五斗租子。原因是黄家“大斗进,小斗出”的残酷无耻的剥削。从这个人名我们就知道了农民贫困的原因。黄世仁:谐音为“谎世仁”。意为“假的、欺骗世人的仁义、仁慈”。的确,他是假仁慈,真狠毒。如红灯上的“积善堂黄”,是…  相似文献   

12.
歌剧《白毛女》通过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深刻地反映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农村的基本矛盾,强烈地表现了人民群众报仇雪恨、翻身求解放的愿望,成功地塑造了杨白劳、喜儿以及恶霸地主黄世仁、狗腿子穆仁智等艺术形象。仔细体会一下其中的人物姓名,颇有机趣。  相似文献   

13.
北京一所中学组织学生观看电影《白毛女》,想通过这部曾经很受欢迎、艺术感染力颇强的电影来对学生进行生动的传统教育。看完电影后,学校组织了讨论会。在讨论会上,一些学生并没有像教师所希望的那样对代表地主阶级的黄世仁充满阶级仇恨,对代表被压迫、被剥削者的雇农杨白劳表示同情,反而认为杨白劳理亏。学生认为“借债还钱”是天经地义的事,如果社会上的人都像杨白劳那样借债到期不还,那谁还愿意借贷呢?学生的这种观点一经说出,立即引起了学校教师和舆论界的一片哗然。在有关德育管理工作的会议上,一些学校管理者也反映近年来从上到下都十…  相似文献   

14.
记得黄宏和范伟合演过一个当代“黄世仁”和“杨白劳”的小品。辛辣讽刺了时下一些恶意欠债者的嘴脸和债权人“黄世仁”们的无奈。多年来,由于黄世仁和杨白劳这两个艺术形象已经定型,以致这个小品上演之初,一度引发争议。现在,又到年关,特殊角色的“杨白劳”们同样面临着“黄世仁”们的逼债。奇怪的是,逼债的“黄世仁”们正承受着道德悖论的指责……  相似文献   

15.
解放初期拍摄蹬黑白电影《白毛女》 ,是部歌剧。这几年 ,偶尔还放映。那部电影中 ,喜儿有这么两句唱词 :有钱人结亲讲穿戴我爹没钱不能买文革期间 ,又拍摄彩色电影《白毛女》 ,是芭蕾舞剧。这部电影中 ,喜儿的唱词有了改动 ,把“没钱”改成了“钱少”。即 :…………我爹钱少不能买为什么要这么改 ?其理由 ,肯定是 :既然没钱 ,杨白劳怎么能买下二尺红头绳 ,让喜儿“对着镜子扎起来” ?反过来说 ,既然能买红头绳 ,怎么能说“没钱” ?因此 ,说“钱少”才准确。请大家想想 ,这个理由有没有可以商榷的地方 ?首先 ,应该知道 :语言不是数目字 ,说话…  相似文献   

16.
大凡提笔作文,若不宜用真实名字时,作者就得为文章中的人物取个名了。这个名取得好,能一“名”惊人,收到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下面仅以教材课文中的人物命名来分类说明。1.谐音式命名:即运用修辞的谐音手法为人物命名。如《白毛女》中,“黄世仁”所取的谐音是“似仁”,实质是“他根本就不仁”,结合文章内容可见,他就是打着“仁”的招牌残酷地盘剥农民,杨白劳一家的不幸遭遇就是证据。又如《葫芦僧判断葫芦案》中,“冯渊”所取的谐音就是“逢冤”,从课文中可见,他若不是逢上贾雨村这个貌似清正而因私枉法的贪官,他又如何能遭此…  相似文献   

17.
歌剧《白毛女》看过已多年了,杨白劳除夕夜为喜儿扎红头绳的细节,却长时间留在我们的记忆中,只要一提到喜儿,我们就会想到那条红头绳,这就是细节描写特有的艺术魅力。细节描写往往决定作品的高度和深度。《红楼梦》第七十七回中,写晴雯病重,宝玉去探视她。作者通过摘掉银镯、咬下指甲、互换小袄等一系列细微精妙的细节描写,表现了晴雯纯洁炽热的情怀,对宝玉深沉执著的爱,以及她不甘屈服的反抗精神,产生了巨大的艺术效果。《红楼梦》是一部伟大的作品,而它的伟大是由无数典型的细节来体现的。细节描写是写活人物的主要手段。契诃夫的小说《醋…  相似文献   

18.
作文教学要关注学生的价值取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这是一个令人深思的教学案例:某教师组织班上学生观看影片《白毛女》后,要求学生写观后感。 面对上交上来的文章,老师的心里怎么也没法平静:在文中,有的学生指责杨白劳欠了黄世仁的钱不还,还有劳人家上门去讨,真  相似文献   

19.
九十年代的长篇巨制《白鹿原》的作者陈忠实写出了白嘉轩形象,这是作者的一个重大发现。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还没有人用如此的完整形态,如此的细密笔触,如此的评价眼光,描写出这样的一个地主,也是中国“最后一个地主”。他既不像是《白毛女》中的恶霸地主黄世仁,在大年三十夜逼死了长工杨白劳,抢走了喜儿;更不像是《艳阳天》里的地主马小辫等,处心积虑地算计翻身了的农民。那么白嘉轩形象的意义就在于突破了一批描写农村题材的经典文本的模式。按  相似文献   

20.
《杨白劳》是一首优秀的、人们非常熟悉和喜爱的男中音艺术歌曲,它选自我国第一部歌剧《白毛女》,原作曲是马可。剧中成功地塑造了几个生动感人的人物形象,其中杨白势是旧中国受苦农民的典型形象,代表了千千万万受尽地主阶级的残酷压迫和欺榨的劳苦大众,是一悲剧性人物。作为改编者和伴奏音乐创作者的黎英海在长期的实践中,特别是在传统西洋和声与民族调式结合的问题上,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而且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和可贵的探索,对民族风格作品更是进行过富有成果的研究和创作实践,他创作改编的艺术歌曲伴奏有很多都具有浓郁的地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