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笔者认为,群众不爱看经济新闻的原因,是经济新闻存在“物化”倾向。即见物不见人,或见人不见思想、不见精神,造成经济新闻枯燥、呆板、  相似文献   

2.
甲:最近我到一些书摊转了一下,感到面貌大有改观。非法出版物不见了,内容反动、淫秽和宣传凶杀、迷信的书刊不见了,无照书摊也不见了,书刊市场干净多了。看来整顿的确有效,这是近几年不曾多见的好现象。  相似文献   

3.
知识之窗     
类别:新闻写作编号: 新闻中的人与物社会上发生或发现的许许多多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都是直接或间接有人参与其中的,而且绝大部分事实是人们的劳动成果,可是,我们不少新闻却见物不见人,写工作部署,谈生产过程,讲产量、质量、成本,满篇数字,事例堆积,恰恰不见人的活动,不见群众的劳动热忱。克服见物不见人的现象,有三个好处:避免就事  相似文献   

4.
周艳铭 《大观周刊》2013,(5):187-187
“提问、交流、互动”已成为新课程课堂的主流,但在日常教学中,课堂实践中,互动内容的贫乏、形式的单薄严重影响了互动的质量,往往是只见 “提问”、不见“思维”;只见“交流”,不见“引领”;以致造成了只见“互动”却不见“数学”的尴尬局面。本文数学课堂的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5.
经济报道的一个通病是可读性差,可读性差的一个原因是“目中无人”。所谓“目中无人”有两层意思:一层是说我们办报的人没有弄明白经济报道应该写给谁看,另一层是说经济报道很少写到具体的人,“见物不见人”、“见数不见人”,甚至“只见精神不见人”。先说第一层:经济报道写给谁看。  相似文献   

6.
见物不见人,见过程不见人、见数字不见人,这是经济新闻枯燥乏味的的一个重要原因。要把经济新闻写得引人入胜,写出经济活动中人的思想、行为和情感,是十分重要的。 人的活动应成为经济新闻报道的主体 经济新闻是以经济活动、经济生活和经济现象为报道内容的新闻。按照推论,经济新闻报道的主体应该是经济本身,何以是人呢?笔者以为人之所以成为经济新闻报道的主体,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  相似文献   

7.
岳海花 《新闻传播》2009,(10):53-53
只有遵循经济规律,了解、剖析、发现并报道经济事件,揭示经济发展的原动力,改变只见结果不见过程,只见现象不见本质的报道方法,实现由“生产型”报道方式到“市场型”报道方式的转变,增强经济报道的正面引导力,为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舆论支持。  相似文献   

8.
吕游 《出版参考》2007,(6):46-46
一 距离是全。以偏概全,一隅之见,见斑不见竹,见叶不见树,见木不见林,见石不见山,是因为缺少距离。要想真正看清一个事物的全部面貌,只有与它保持一定距离。“……远近高低各不同;……只缘身在此山中”。  相似文献   

9.
高一语言新教材编排了较多的文言文,占了篇目的40%。文言文教学需要落实常用的字、词、句,注重整体阅读指导,以"读"为主,重在背诵,切忌搞繁琐的支离破碎的字词句练习和微言大义的探讨,这是不容置疑的。但面对蕴含人文精神和先进文化,思想内容深邃,能启人智慧、开人心窍的古代文化精品,教者无动于衷,就文说文——课堂上不见闪光的思想,不见启迪人的智慧,不见感染人,凝聚人的情感,无疑也有失偏颇。在语文教学  相似文献   

10.
农村经济报道通常是以新闻通讯的形式出现的,可是我们见到的农村经济报道中常常出现一种通病,就是大量的堆积数字,只注意反映农村经济活动中的现象、产业规模、专业化水平和产值,往往见物不见事,见人不见精神,使农村经济报道读起来枯燥无味,引不起兴趣。那  相似文献   

11.
经济报道让“人”唱主角是相对于长期以来经济报道的见物不见人倾向而言的。传统经济报道重点关注经济活动的对象——物,因而只见机器不见人,这种没有血肉、没有喜怒哀乐的经济报道是注定没有生命力的。强调经济报道要“见人”,旨在让报  相似文献   

12.
论人与新闻     
文学对人,新闻对事,这是文学新闻行业传统的代表性的观点。由此,文学不乏生动、感人、引人入胜的好作品,而新闻往往抽象、晦涩、离生活越来越远,主要表现是数字连篇、讲话连篇、要求连篇、工作成果动态连篇,结果是见物不见人,见数不见物。究其原因是把新闻与人分裂开来,  相似文献   

13.
《新闻实践》2011,(9):77-77
中国记协网8月9日消息:课本不见了,每个孩子的书桌上都摆放着一个具有影音功能的双屏电子书;黑板不见了,老师身后竖立着一块电子白板——一个巨大的电脑屏幕,随着老师的轻轻触碰,一幅幅生动的页面随即呈现出来。  相似文献   

14.
《大观周刊》2006,(16):I0014-I0014
昆明的夏日黄昏恐怕是中国最浪漫的黄昏之一,漫天的彩霞比霓虹更精彩,没有赤膊乘凉的大汉,只有花枝窈窕的背影,不见喧哗不见繁华却有数不清的雅致故事……  相似文献   

15.
反腐题材新闻报道因为与政治权力、公共资源、经济利益等新闻要素密切相关,因此引起广大读者受众的广泛关注,但是由于很多报道存在见事不见人、见人不见思想等问题,因而深度不够,不能给受众以充分的启迪和反思,没有充分发挥应有的新闻价值。本文试从新闻价值角度对反腐题材新闻的不足之处进行分析,期望对改进此类报道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6.
郭福燕 《大观周刊》2012,(51):424-425
随着现代医学科技水平的发展,医师对先进医疗设备和各种化验结果的依赖性逐渐增强,致使医疗设备隔阂了医患之间的关系.制约了医患之间在思想和感情上的交流。在医疗过程中医师只重疾病不见病人,只看到自然的人,看不到人的社会性和人的思想和感情.就出现了只见医疗设备不见人,只见化验结果不见人的“高技术一低情感”医疗现象,因此,加强医务人员的道德修养重在眉睫。  相似文献   

17.
朱生豪(1912-1944),浙江嘉兴人,莎士比亚戏剧著名翻译家、诗人.朱生豪英文功底扎实深厚,是中国翻译莎士比亚作品较早和最多的人,其译文质量出色,为国内外莎士比亚研究业界所公认,译本后期影响深远,对造就中国一代又一代的莎翁迷功不可没,被誉为中国前不见尝试者、后不见超越者的翻译莎翁戏剧之王和译界楷模.  相似文献   

18.
2010年,贺岁电影《非诚勿扰2》的热播,一首名为《见与不见》的小诗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201 1年3月,此诗的原著作者谈笑靖发现,她于2007年5月创作且首发于自己微博的《班扎古鲁白玛的沉默》(又名《见与不见》)出现在了2010年9月珠海出版社出版的《那一天那一月那一年》上,而且此书中注明该诗为仓央嘉措所著.原告谈笑靖以被告珠海出版社未经许可出版其作品、侵犯其署名权、复制权和发行权,被告王府井书店侵犯其发行权为由,诉请判令二被告停止侵权,并赔礼道歉.201 1年1 1月,东城法院做出一审判决,珠海出版社有限公司停止出版发行含有《见与不见》内容的图书《那一天那一月那一年》,北京市新华书店王府井书店停止销售含有《见与不见》内容的图书《那一天那一月那一年》.  相似文献   

19.
古文选读     
人目不见青黄曰“盲”,耳不闻宫商曰“聋”,鼻不知香臭曰“痈”.痈,聋与盲,不成人也.人不博览者,不闻古今,不见事类,不知然否,犹目盲、耳聋、鼻痈者也.……涉浅水者见虾,其颇深者察鱼鳖,其尤甚者观蛟龙.汉·王充《论衡》  相似文献   

20.
黄畀<花庵词选>,为第一部带评点的词选,并作有<中兴词话>.饶宗颐先生曾从<历代词话>中辑出俞国宝<风入松>本事,为<中兴词话>之佚文.而<草堂诗余>的笺评和各类词话中有多条黄昇词论:不见于<花庵词选>和<中兴词话>者九则;不见于<中兴词话>,且纪事、品评详于<花庵词选>者四则;注明征引自<玉林词话>,但不见于<中兴词话>者七则.这些资料对研究黄异词学思想多有裨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