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互文性在翻译实践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译者张振玉在翻译《京华烟云》时充分理解了其英文原作中的互文现象并把他们还原为中文,分为原作中的中国习语的还原和文学引语主要是《庄子》引语的还原,此外,译者还创造性地运用中文中的结构性互文性对译文做了处理,包括中国传统小说体例的运用和汉语四字结构的使用,使中文译文更符合中国读者的习惯和心理,增加其在中国读者中的接受度.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文学翻译批评理论中的翻译风格重塑角度出发,简要评析了刘世聪教授翻译的《一路玫瑰》(Roses, Roses, All the Way)一文的翻译风格与技巧,对译文进行鉴赏和评估,笔者对认为略觉欠佳的部分译文内容进行了试译和改译,并由此总结归纳出如何运用翻译风格重塑的原则,对文学翻译原作进行分析处理,把握英译中译文的风格特点和翻译技巧,形成既忠实于英文原貌、又体现中文译文风格重塑特点、二者有机统一的翻译佳作。  相似文献   

3.
秦本凤 《广东教育》2005,(10):67-68
“信达雅”三字,原是严复在《天演论》里阐述的翻译西文的三条标准,后来被广泛地用作文言文翻泽中必须坚持的三个原则。“信”是指译文要准确无误,就是要使译文忠于原文,如实地、恰当地运用现代汉语把原文翻泽出来。“达”是指译文耍通顺畅达,就是要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及用语习惯,字通句顺,没有语病。“雅”是指译文要优美自然.就是要使泽文生动、形象,完美地表达原文的写作风格。  相似文献   

4.
楔文文献涵盖的内容非常广泛,文学、历史、宗教、法律、医学、天文学等等,几乎无所不包。近年来,相继有一些汉译作品问世,其中有史诗、神话、法典、条约等。不但译文质量良莠不齐,译文风格也是多种多样。质量良莠不齐的问题普遍存在,而译文风格多样的现象则主要反映在文学作品的翻译上。有的译者将古代楔文文学译成白话文,有的译成散文诗,有的甚至按照汉代以前字法句法翻译,读来有《离骚》之韵,黍离之悲。孰良孰莠,孰雅孰俗,只有结合"信、达、雅"三原则,才能对楔文文学译著的得失加以评说。  相似文献   

5.
谢六逸在《日本之文学(下册)》一书中系统地介绍并翻译了日本的散文文学,他对散文的理解既受中国传统文学观念的影响,同时也受日本文学评论界的影响。从翻译方法来看,谢六逸对移译、释译等翻译方法的搭配运用是较为适宜的。从译文的文化风格来看,他一方面有意识地保留了原文所传达的传统审美理念,一方面又充分发挥了中文的审美表现力,从而使译文呈现出一种“融化”的文化风格。从译文质量来看,其译文大致是准确的,但也存在少量的误译与缺陷翻译。  相似文献   

6.
从翻译对文化的干预的角度对《围城》英译本进行批评。通过对译者、翻译背景及其异化的翻译策略的分析,认为泽著在翻译的文学与文化层面达到了促进交流、传播中国文化的功能。  相似文献   

7.
翻译绝非易事,在译文中再现原文的文学风格则更难。本文以杨必先生所译《名利场》为例,探讨了翻译中能否在译文中再现原文的文学风格。杨必的译文传神地再现了原著的风格,所以在译文中可以再现文学作品中的风格。  相似文献   

8.
刘知洪 《英语教师》2022,(10):170-172
分析余珉汉译《毕司沃斯先生的房子》“引言”里的译例,触发关于文学翻译的一些思考:英语文学作品翻译究竟该重视什么?什么样的汉译文才有生命力?如何实现汉译文有效传播?就当代中国社会文化语境下的译文接受及语境对翻译的制约与影响作探讨,主张文学翻译中充分发挥译者积极主动意识,顺应汉语文化语境,从而推动英语文学作品在当代汉语文化语境下的翻译传播,以期能裨益翻译课堂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翻译认知。  相似文献   

9.
纵观中国翻译史,严复自提出"信达雅"翻译标准之后,对我国翻译的发展影响颇深.本文从笔者对英国著名女作家A.S.拜厄特的文学评论集《论历史和故事》的部分章节翻译的译文进行案例分析,旨在探讨"信达雅"翻译标准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0.
如今翻译界已广泛认同异化是文学翻译的发展趋势。张爱玲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就在自译小说《金锁记》时集中使用了异化的翻译策略,使原作《金锁记》的语言和文化特点在英文译文中得到充分展现。该文综合对比原文和译文,从颜色和声响、成语及俗语、中国文化特色词汇三方面具体分析了异化策略的体现和效果。  相似文献   

11.
如今翻译界已广泛认同异化是文学翻译的发展趋势。张爱玲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就在自译小说《金锁记》时集中使用了异化的翻译策略,使原作《金锁记》的语言和文化特点在英文译文中得到充分展现。该文综合对比原文和译文,从颜色和声响、成语及俗语、中国文化特色词汇三方面具体分析了异化策略的体现和效果。  相似文献   

12.
探究科幻小说汉译英翻译方法与技巧,寻找合适的翻译策略,使译文更符合外国人的思维方式、表达方式和逻辑文法,帮助国外读者理解并接受中国式科幻理念,是中国科幻文学翻译的重中之重。通过分析《北京折叠》英译本,发现在翻译中国科幻文学时,应适度归化,并重视异化,以在保留中国文化内涵的前提下使译文便于国外读者阅读和理解,以便中西方文化相互交流,促进中国科幻跨文化传播。  相似文献   

13.
卡夫卡于1914年创作了中篇小说《在流放地》,小说内涵丰富,寓意深刻.本文基于王宏印在《文学翻译批评论稿》中阐述的文学翻译批评方法,比较研究李文俊和王炳钧的译本,分析二者译文特色,以期为译本比较提供参考和启发.  相似文献   

14.
华北沦陷区的翻译文学,是中国翻译文学史不可缺失的一环.在华北沦陷区,众多期刊报纸继续刊载译文,出现了众多的翻译家,翻译的国别多种多样,翻译理论的建设继续进行.华北沦陷区的翻译文学呈现了自身的复杂性、多样性.中国翻译文学的发展史,在华北沦陷区没有中断.  相似文献   

15.
《译文》(1959年之后更名为《世界文学》)是建国初期17年间唯一从事文学翻译活动的期刊。对该刊物的统计表明:苏俄文学的译介数量最多,其次是西方国家的进步文学,再次是亚非拉文学。该刊物一直将构建"世界文学"图景作为刊物的主要目标。建国初期的17年间,文学和政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译文》(《世界文学》)也受到了政治意识形态的操控,政治正确成为了期刊文学译介的主要标尺。"政治正确"在该时期有如下三个方面的体现:"现实性"和"战斗性"并重;文学形象的选择性呈现;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作品的兴盛。  相似文献   

16.
《海外英语》2013,(5):47-47
大师简介:方华文,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教授、文学翻译家及翻译理论家,被文学翻译家——国际翻译家联盟推选为代表人物,并被国际译联誉为“中国当代最多产的文学翻译家”。已发表著、泽作品2000余万字,并主编了《经典英美报刊选萃》等多部英汉对照读物。参与编辑了850万字的《领导全书》(全六卷)。担任《英语世界》(商务印书馆)顾问,并长期为该杂志以及《英语学习》(外研社)杂志撰稿。  相似文献   

17.
瞿秋白关于语言文字方面的著作,除了收入《瞿秋白文集》的《学阀万岁!》、《鬼门关以外的战争》、《罗马字的中国文还是肉麻字的中国文?》、《普通中国话的字眼的研究》、《中国文学的古物陈列馆》、《新中国文草案》、《论翻译》、《再论翻译》外,还有未收入文集的《中国文和中国话的关系》、《汉字和中国的言语》、《中国文和中国话的现状》、《新中国的文字革命》等篇,①以及一九二九年出版的《中国拉丁化字母方案》和一九三○年出版的《中国拉丁化字母》小册子等。此外,在著名的《普洛大众文艺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18.
李季红 《文教资料》2007,(26):26-27
文学语言的本体特征在于它的形象性和表现力,因此,再现原作语言的表现力是文学翻译工作者重要的创作目的之一。本文分别从翻译技巧、句法手段和民族文化色彩等不同的角度对《套中人》译文进行了分析,具体探索了语言表现力在译文中的再现。  相似文献   

19.
风格的翻译是高级阶段的翻译。在文学翻译过程中,译者的一个重要目标和任务就是在译文中再现或表现原作的风格,保持原汁原味。海明威是"最有影响力的现代美国风格作家",他一直都以文学风格的简洁而出名。本文从两个层面,即译文原味再现和译文原味失真,探讨曹庸译文《雨里的猫》中风格的翻译。  相似文献   

20.
"陌生化"是小说家运用于文学创作的常用手段,在文学作品的翻译中译者为了使译文更好地传达原文的思想和精神、增强译文的艺术美感和表现力,也经常在翻译过程中采用各种翻译策略再现原著作者的"陌生化"手法。在原著陌生化文学特质的保留方面,美国著名翻译家葛浩文堪称典范,在其译作《生死疲劳》中葛浩文成功地再现了原著作者莫言"陌生化"的创作理念,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原作的文化特质,使目标语读者透过语言层面更进一步地感受到了"原汁原味"的中国异域文化风情。葛浩文成功地实现了保持原著精神实质和译文可读性之间的平衡,其翻译思想对中国本土文学译者具有重要借鉴意义,为中国文化走出去培养更多的翻译人才提供必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