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阐述了单、双侧加宽宽度、土基压缩模量、路基高度及新老路基下地基固结程度差异等因素对拓宽路基沉降的影响特点。针对新旧地基不同固结程度对拓宽路基差异沉降的影响进行重点分析,应用有限元程序建立了差异沉降的计算模型,从沉降和水平位移方面分析了新旧地基不同固结程度对公路拓宽路基的影响。结果表明:新旧地基的固结程度差异会影响沉降曲线的形状,尤其对差异沉降的影响较大。计算拓宽路基差异沉降时,必须考虑新旧路基压缩模量的差异。  相似文献   

2.
高速公路拓宽路基出现沉降是难以避免的。在设计施工中如何采取合理措施控制新老路基的差异沉降问题至关重要。对施工单位现有的新老路堤差异沉降问题控制实施,以相关处置手段来解决新老路基不均匀沉降的问题,用变形协调和控制作为主要施行的目标,通过相关的技术方法进行研究、设计优化及工程实例观测分析,开展了拓宽工程路基差异沉降及防控技术的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3.
在高速公路拓宽为工程中,由于新老路基的地基条件的不同等原因,特别是软土地基,新老路基必然产生差异沉降影响高速公路的使用功能等,因此对新老路基差异沉降的控制有较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4.
林进强 《中国科技纵横》2010,(11):420-420,57
在高速公路改扩建路基加宽工程中,采用怎样的技术措施和施工工艺,才能使新老路基很好地成为一体,加宽后路基路面的结合部不会出现裂缝;使新老路基的不均匀沉降减至最小。从国内多条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所采取的工程技术来看,本文主要从提高地基承栽力、控制新填筑路基自身的沉降变形、增强新老路基结合三个方面作为出发点,考虑降低新老路基差异沉降的控制技术。  相似文献   

5.
仝校涛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27):318+147-318,147
本文分析了目前高速铁路路基沉降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其危害,以及控制其沉降的必要性。进而阐述了高速铁路路基沉降测量控制中的具体要求。并分析了目前高速铁路对路基沉降量的预测方法,即曲线法、灰色系统法、BP神经网络法和遗传算法。分别对他们进行了论述。最后得出结论,为保证高速铁路建设中路基沉降控制工作的顺利进行,观测工作的基本控制要求以及路基沉降预测模型的正确掌握是必不可少的必要条件。在实际工作中必须严格执行路基沉降观测的基本要求和规范,建立合适的路基沉降预测模型,最终确保路基沉降在标准允许范围内,圆满完成高速铁路的建设任务。对于高速铁路路基沉降控制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6.
铁路客运专线路基沉降观测及沉降估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敏  黄恒禹 《大众科技》2010,(5):88-88,86
路基沉降及工后沉降是客运专线路基工程重点研究的内容,路基工程质量的成败也主要取决于对路基沉降及工后沉降的控制。文章阐述了铁路客运专线路基沉降观测的主要内容及实施过程,并对现有的沉降预测模型进行了论述分析。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斜交涵洞路涵过渡段膨胀土地基沉降特性,依托云桂铁路建设,开展了路涵过渡段桩网复合地基现场试验研究,监测了桩顶与桩间土土压力、孔隙水压力、地基面沉降和地基分层沉降的时程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对与斜交涵洞平行的过渡段路基横断面而言,膨胀土地基的沉降分布规律与正交的普通路基横断面沉降规律类似;受过渡段路基填筑影响,涵洞产生了明显的附加沉降;沿线路纵向,过渡段沉降随着距涵背距离的增加而逐渐增大,之后沉降趋于稳定,吻合于普通路基的沉降;过渡段首部、中部和尾部工后沉降分别为3.0、6.3、6.7mm,路涵工后差异沉降为3.8mm,折角为0.3‰,满足高速铁路无砟轨道路基沉降控制要求。基于考虑附加应力转正效应的沉降计算方法,对斜交涵洞过渡段膨胀土地基开展了沉降计算,得到了过渡段首部、中部和尾部沉降计算修正系数分别为0.53、0.64、0.74。研究成果可为高速铁路路涵过渡段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江罗高速公路佛开扩建段采用路基两侧拼接加宽的方式,由原来的双向四车道对称拓宽为八车道,为确保路基稳定,减小新老路基差异沉降,拼接部分以路基沉降为主要控制对象。提出采用PHC预应力管桩对佛开扩建软土路基段进行地基处理,对其设计计算、施工方法及终压标准进行了探讨,可为相关高速公路扩建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采取有效的措施对新老路基衔接的质量加以控制,减少或者是避免差异沉降在路基拓宽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当前,控制沉降差的技术有很多种,如堆载预压法、排水固结法和强夯法等来改善地基的承载力。其次是可以采用不同类型的轻质材料来减少新填路基的自重,这样也就使得新增地基的附加应力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再次是能够在实际的工作中适当的提高新填土压实的质量规范,铺设土工合成材料等多种方式,从而使得路基的强度和整体性都能得到有效的提高。本文主要分析了泡沫混凝土拓宽路基的差异沉降,以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0.
现如今,公路建设中出现路基不均匀沉降的现象是比较常见的形式。这种路基的沉降会直接对沥青路面造成严重地影响。主要对路基的弹塑性动力进行有限元分析,同时从路基的力学性质和物力性质上产生的沉降差异进行分析。文中包含两种工种工况,二者对沥青路面的受力变形特性的影响情况存在着差异。工作人员对具体的参数和影响形式进行分析会给道路工程的建设提供相应的依据。  相似文献   

11.
以某湖区公路路基拓宽工程为依托,建立沉降、位移监测体系,通过长时间的数据监测结果,分析了新老路基不协调变形的发展规律,为类似湖区公路路基拓宽工程的施工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2.
阐述路基冻胀产生的过程,分析冻胀产生的原因,研究严寒地区路基冻胀机理及整治方法,结合哈大高铁开通运营后冬季路基冻胀维修整治实践,提出对解决高铁路基冻胀问题的进一步思考。  相似文献   

13.
分析沥青路面的使用性能与路基工程设计、施工之间存在的联系,提出从路基工程方面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4.
徐立新  王铁儒  杨少华 《科技通报》2006,22(2):237-240,246
对沪杭高速公路粉喷桩试验段桩土表面压力和沉降实测结果作了分析与研究.同时进行了刚性基础下的荷载试验,并与柔性路堤的实测结果作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柔性路堤下粉喷桩复合地基为竖向桩体与地基组成的各向异向体,桩与土承受的荷载压力是不均匀的,其沉降是非协调的。  相似文献   

15.
苏迎社  陈林 《科技通报》2012,28(2):143-145
根据对挤密桩和CFG桩作用机理的分析,详细论述了在湿陷性黄土地区采用先挤密地基土,后施工CFG桩的多桩型复合地基处理技术。结合工程实例,详细介绍了挤密桩和CFG桩复合地基的设计方法、施工工艺;并通过复合地基检测结果的评价,表明了该设计方法具有降低成本、缩短工期、技术先进的优点,可在湿陷性黄土地区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公路已陆续进入拓宽改造阶段,以G324拓宽改造在中采取的技术措施为倒,介绍了旧路加宽改造的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17.
Unbonded beams supported by a foundation are studied. The foundation is assumed that tensile stresses cannot be transmitted across the interface between beams and their supporting subgrade. The subgrade is characterized by a two-parameter model proposed by Vlasov and Leont'ev, Pasternak and Filonenko-Borodich. Thus the shear strength of the foundation material is taken into account. With a suitable choice of parameters, analytical solutions are obtained and compared to experimental results reported by Durelli et al. The effects of the “lift up” of the beam and a discussion of the foundation parameters are also presented.  相似文献   

18.
省道长晋线南王庄至司徒段公路路基上路床全线采用碎石灰土填筑,本文对施工过程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9.
黄伟信  韦芬萍 《大众科技》2013,(4):143-143,170
分析了桑园低产的原因,提出了低产桑园改造方法,主要包括:加宽行距,调整树型,留高树枝,促使分枝,以便机械化管理并达到增加产叶量为目的,为桑农科学改造低产桑园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王青  陈志刚 《资源科学》2019,41(12):2274-2283
城乡差距对于农村土地利用特别是农地违法非农化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本文首先从理论层面探讨了城乡差距对农地违法非农化的影响机理;在此基础上通过构建计量模型,并运用1999—2016年中国大陆31个省(市、区)的面板数据,进行了系统的实证检验。结果显示:城乡差距扩大会导致农地违法非农化规模显著增长,尤其是随着财政支农支出占比的下降和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的扩大,农地违法非农化规模增幅明显。具体地,在省级层面,财政支农支出占比每下降一个百分点,农地违法非农化规模会增加近25 hm 2;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每扩大10%,农地违法非农化规模也会增加约15 hm 2;而城乡土地产出效益差的扩大对农地违法非农化的影响则小得多。此外,在不同经济发展地区(或不同经济发展阶段),城乡差距变化对农地违法非农化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最后从有效遏制农地违法非农化的角度,针对性地提出了缩小城乡差距的相关路径和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