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毕飞宇的作品在近几年都受到社会关注,其故事常常以简单朴实的内容反映当下社会的热点问题。代表作《相爱的日子》以平实的笔触描写了我国当代青年在"新型的生活时代"下的生存状况,饱含深情地反映了现代人价值观的转变。本文通过对文本中人物叙事视角的转变等,分析文本所揭示的现代人爱情观的转变。  相似文献   

2.
毕飞宇是“新生代”作家中颇为引人注目的一位,他的小说,尤其是短篇小说,所关注的多是弱势群体:留守儿童、“空巢”老人、心理断乳期的中学生、来自农村的毕业就失业的大学毕业生。在这些人身上,毕飞宇寄予了悲悯、理解、同情,写出了现代人的“生存疼痛”。《家事》与《相爱的日子》是毕飞宇2007年的新作,解读这两部短篇小说,  相似文献   

3.
依照惯例,每年第5期的期刊都应该是最饱满引人的(因正值期刊征订期)。看得出,各家编者都在摩拳擦掌。只可惜作家阵容不等于作品阵容,由此引发的关于文坛荒芜的感叹也真是老生常“叹”。本期值得关注的作品,除一个精细的长篇(毕飞宇《推拿》)和两个精巧的短篇(谈歌《苏子玉》、余一鸣《城里的田鸡》)外,还有几篇“80后”作家直面自身经验的写作,如笛安的《塞纳河不结冰》、手指的(《我们干点什么吧》,  相似文献   

4.
毕飞宇"轻盈而凝重"的小说理想在《相爱的日子》表现为:叙述者巧妙调节视角、转换思路,无痕杂糅人物话语、心理于叙述语流中,或通过插入评论,叙述声音与人物声音重叠以增强批判力度。本文以"Love Days"为例,对毕飞宇叙述思路转换引发的声音变调进行细致的文本考察。研究显示,"Love Days"大体尊重原文叙述特色,实现了等效翻译,但对原作几处叙述思路进行了不当调整,引发叙述声音变奏,叙述情感扭曲,这不利于中国现当代小说异域传播。  相似文献   

5.
鲁迅的《伤逝》和毕飞宇的《相爱的日子》都是描写时代青年恋爱生活的优秀短篇小说,它们具有相同的情节模式,揭示的问题也具有相似性,不同的是,前者意在反抗绝望,后者则是认同现实。  相似文献   

6.
《花市》(初中语文补充教材第一册,作者贾大山)与《卖蟹》(初中语文第六册,作者王润滋)这两篇小说,人物设计与艺术构思都很相近,但人物个性却都很鲜明,情节也都曲折生动。同中有异,异中有同,在小说创作的画廊里可谓珠联壁合。这两篇小说的主要人物都是三个。主人公都是一个姑娘。所不同的  相似文献   

7.
看《山花》     
第7期《山花》总体实力较强,大多写得比较密实。本论坛重点推荐两篇,即孙惠芬的《狗皮袖筒》(短篇)与何文的《老爸贵干》(短篇)。《狗皮袖筒》写在外务工的吉宽  相似文献   

8.
5、6月出版的《山花》《作家》《天涯》小说总体较为平淡,尽管不乏新异之作,却依然让人难以提起阅读的兴趣。第5期《山花》的小说较为单薄。潘向黎的《女上司》(短篇)试图对职场女性的心理进行细致描摹,却总让人感觉隔了几层,不够贴切,如果和今年《人民文学》第2期须一瓜的《提拉米酥》放在一起比较,远不及后者对人物拿捏自如。此外,小说中两个女人因误会而发生激烈冲突的缘由也过于牵强,难以令人信服。荆歌的《一生》(中篇)写一个男人在病痛中走向死亡的过程,情节单薄。张学东的《青秀的黄昏》(短篇)和盛琼的《雪》(短篇)在情节上比较老套,语言也缺乏出彩之处。  相似文献   

9.
《野蔷薇》是茅盾第一个短篇小说集,内收《创造》、《自杀》、《一个女性》、《诗与散文》和《昙》等五篇,《创造》写于《动摇》之后,其余四篇写于《追求》之后,总之,这五篇小说均是一九二八、二九两年之间创作的。小说的主人公都是女性,大致是章静、慧女士、孙舞阳、章秋柳这一类人物。因此,《野蔷薇》可以说是《蚀》三部曲的续篇,是茅盾创作历程中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10.
语文第九册     
第五组:外表和内心。本组五篇课文除二篇韵文(《长征》、《革命烈士诗二首》)外,其余三篇都有以下特点:1.着重通过对人物外表(外貌、语言、动作)和内心活动(直接或间接)的描写,反映人物的思想境界;2.对人物外表和内心活动的描写都与这些人物所处的特定环境相联系;3.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写,并注意突出重点。《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通  相似文献   

11.
<正>苏教版六下"笔下人物"专题教学实录(《天游峰的扫路人》《理想的风筝》统整教学之课文阅读模块):一、经验唤起,把握人物特点师:通过预备课的学习,我们掌握了这两篇课文的生字新词,初读了课文,知道这两篇课文都是写人的文章。师:这类文章我们都不陌生,从中心、写法两个  相似文献   

12.
毕飞宇在“新生代”作家中颇为引人注目,其小说植根生活,透视人性,描摹世态,关注当下,既具有深刻现实性,又蕴藉哲学思考。毕飞宇07年新作《相爱的日子》抒写失业大学生充满艰辛与苦涩、孤寂与屈辱的生存境遇,笔端饱含深情,行文充溢悲悯.充分体现了作家一以贯之的浓重的人文关怀精神。  相似文献   

13.
毕飞宇在“新生代”作家中颇为引人注目,其小说植根生活,透视人性,描摹世态,关注当下,既具有深刻现实性,又蕴藉哲学思考。毕飞宇07年新作《相爱的日子》抒写失业大学生充满艰辛与苦涩、孤寂与屈辱的生存境遇,笔端饱含深情,行文充溢悲悯.充分体现了作家一以贯之的浓重的人文关怀精神。  相似文献   

14.
一单元整体设想 (一)教学目标及设想本单元是整套初中教材记叙文阅读训练13个点中的第12个训练点。教学要求是:理解并掌握选择典型事例,按一定顺序表现人物思想品质的写法。五篇课文都是写人的,写的都是真人真事,两篇是散文,三篇是传记,共同的特点是选择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的思想品质。材料组织顺序安排,丰富多姿。《回忆我的母亲》有明显的时间顺序;《藤野先生》按照表现主要人物品质的需要组织材料;《哥白尼》和《祖冲之》是传记,记叙人物生平和主要事迹,并插入适当议论;《潘虎》是革命回忆录,也是文学性的人物传记,有较强的故事性。  相似文献   

15.
新书架     
《新读写》2020,(4):31-31
本书是青年作者林培源的短篇小说集,精选9篇短篇力作集结成册,包括《白鸦》《秘密》《烧梦》《金蝉》等。神秘的白鸦、死后留恋人世的邮差、借“烧梦”焚毁记忆的老人……故乡、亲情以及人在各种处境中的挣扎,这些根本性的主题在字里行间静静流淌。在《神童与录音机》中,林培源将目光聚焦于卑微的生命,在精湛的叙事艺术与狂放的想象力之间,嫁接起现实与虚构。每一篇小说都是一束光,穿透黑暗,照亮人心。  相似文献   

16.
用散文来写政治人物不容易,进而要写出思想,挖掘历史规律就更不容易。最近读梁衡同志的三篇写党史人物的散文,觉得很有新意。这三篇新作分别是《觅渡,觅渡,渡何处?》、《这思考的窑洞》和《红毛线,蓝毛线》。《觅渡》一篇发表在《中华儿女》(1996.8),读者反应不错,《新华文摘》等多家报刊都有转载。《窑洞》和《红毛线》分别发于《散文》(1997.1)和《人民日报》(1997.1.23),都被归入作者的《人杰鬼雄咏叹调》系列。可以看出他的写作重心在从山水向人物转移。梁衡写人原也不拘一格,有伟人,也有凡人,但这三篇作品的咏叹  相似文献   

17.
对一般读者来说,一提到巴人——王任叔这个名字,就跟“文艺理论家”、“外交家”联系起来。这同他解放初期出版理论名著《文学论稿》与出任驻印度尼西亚首任特命全权大使有关。其实,他在二十年代初就是文学研究会的成员,以诗歌、小说、评论蜚声文坛。二、三十年代出版的小说有《监狱》(短篇集)、《破屋》(短篇集)、《阿贵流浪记》(长篇)、《死线上》(长篇)、《殉》(短篇集)、《在没落中》(短篇集)、《凄情》(短篇集)、《乡长先生》(短篇集)、《流沙》(短篇集)、《佳讯》(短篇集)、《皮包与烟斗》(短  相似文献   

18.
《三颗枸杞豆》(以下简称《三》)和《我们家的男子汉》(以下简称《我》)都是以儿童为主要人物的叙事文。《三》中的“我”既是线索人物,又是主人公;《我》与之相反,采用了成人“我”的叙事视角。两篇课文一正一反地指明了成长的路径,不约而同地呼吁要强健生命精神、成长为一个真正的人,是很好的人生启蒙教材。  相似文献   

19.
本期最值得评的是毕飞宇的《睡觉》(短篇)。毕飞宇惯用女性主人公内视角来构筑叙事,从《青衣》、《哺乳期的女人》开始,他总是郑重交付给读者一种带血的入木三分。然而到了《睡觉》,滋味却与之前的作品迥然有别。小美大学毕业就“入了行”:从没恋爱过的她跟了温文尔雅、不失浪漫的“先生”,成为了时下人们熟知的“二奶”。谁知“先生”的真正目的却是要正值青春的小美为自己生个男孩。小美以各种方法包括避孕来避免自己在这场金钱与青春的交易中吃亏。  相似文献   

20.
如果说吴敬梓的《儒林外史》的结构特点是“虽云长篇,颇同短制”(鲁迅《中国小说史略》),鲁迅的两本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的结构特点则正好相反:“虽云短篇,颇同长制.”(《儒林外史研究论文集》190页)不管是长篇(吴)还是短篇(鲁),两位作家对社会人生世相的观照方式都是散点透视.在开放性结构中,各种人物纷纷登台,炫耀着脸谱,袒露着灵魂,尽情表演一番后退台让位.这种结构特点,既可以使作家把笔伸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也要求作家用最经济的笔墨勾绘出人物的神韵来.两位作家都做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