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本文从女性主义的翻译理论角度出发,对比杨必女士和彭长江教授所翻译的《名利场》两个译本,探讨女性译者如何通过词语选择、句式变化、语气之别来建构其主体,实现声音的听见和身影的显现。  相似文献   

2.
西方女性主义翻译观是20世纪70年代翻译研究"文化转向"的最新发展和女性主义运动相结合的产物。女性主义翻译观超越了传统的翻译理论,强调女性的政治话语权和译者的主体地位,为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女性视角。本文从女性主义翻译观理论入手,阐述了该翻译理论内容及翻译策略,结合女性主义翻译观在中国的研究现状和汉译中的翻译实践,最终论证指出女性主义翻译观对汉译的指导意义及其自身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3.
随着女性主义理论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以王安忆为代表的一大批女性作家用自己的作品来表达她们对女性主义的认识和感知。本文就以王安忆的创作为例,从她对女性主义的建构策略来探究她在创作过程中对女性主义理论的利用和摒弃。  相似文献   

4.
规则的自我界定:对农村妇女主体性建构的再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对女性主体性的研究中,国内女性主义研究从本土女性经验出发,强调农村女性主体性的策略性和情感性,这两种判断皆可以在传统父权制社会条件下做出,而无法建构和描述社会变化后农村女性的主体性。以农村妇女在家庭人情中的行为和角色的变化,去认识农村妇女主体性建构的新变化和社会意义,认为农村妇女主体性建构的突出标志是打破传统父权制下以男性与中心建构起来的规则体系和意义确认系统,并自我制定行为的规则和确认行为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桑德拉·吉尔伯特和苏珊·古芭从19世纪英美女性文学入手,主张采用修正父权诗学的方式重新解读传统文学中被遮蔽的女性作品,并使用女性经验和视角审视、发掘隐藏在作品中的女性文化经验,归纳总结女性作品的共通性和相似性,以此构建女性主义批评诗学的理论框架体系。两位批评家在《阁楼上的疯女人:女性作家与19世纪文学想象》中对《简·爱》分析时采用的策略具有典型性和示范性,是分析19世纪其他女性作品常用的方法。归纳梳理批评家分析《简·爱》所使用的策略和方法,有助于正确认识女性主义批评诗学的理论内涵,对我国女性主义批评建构有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生态女性主义主要流派分别从文化、精神、社会等路径出发阐述了女性与自然之间的联系。不论这种联系的加强、减弱抑或是否定,都不具必然性,而是西方理性建构的产物。通过生理—文化隐喻、精神—宗教隐喻及社会建构等策略建构女性与自然的联系,均存在着理论的片面性与现实的可行性问题。因而,作为多元文化形态的生态女性主义,应充分认识到自身的地方性特征,同时,也应结合中国独特的社会文化背景,吸取其中的合理因素,为我国环境保护运动及女性解放运动提供理论新视野。  相似文献   

7.
运用后殖民理论家霍米.巴巴的"第三空间"理论,及其在此空间中的文化翻译理论和女性主义理论,探讨华裔美国女作家伍慧明的小说《骨》的主人公莱拉如何在后殖民语境下、在"第三空间"中扮演文化翻译者的角色,以及文化翻译在其建构华裔美国女性身份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20世纪90年代以来翻译理论研究与女性主义相结合形成了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给翻译研究和实践带来了新的视角,并发展为一大思潮。女性主义翻译理论超越了传统的翻译理论,强调女性的政治话语权和译者的主体地位,为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女性视角。从一些重译例子可以看到,女性主义翻译理论颠覆了传统翻译的忠实,回答了是谁,因为什么,在什么情况下,为哪些读者而重写的这样一个翻译问题。  相似文献   

9.
发掘和解读蕴含生态意识和女性意识的文学作品对于生态女性主义批评理论以及作品蕴涵的意义的建构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通过对斯坦贝克的<菊花>进行生态女性主义的重读,揭示小说中自然(菊花)与女性的密切关联性以及作家对自然与女性的命运的深深关注.这篇小说辰示了自然环境、男性与女性的关系,描述了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过程,预设了自然、男性与女性之间的和谐共生的理想世界.  相似文献   

10.
女性主义主要是指以女性经验为源泉与动机的社会理论与政治运动。女性主义已经渗透到现代生活的方方面面,翻译研究也不例外。随着近年来翻译研究的迅速发展,在翻译理论文化转向的环境中女性主义从关注语言转向关注翻译,形成并发展了女性主义翻译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