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世涛 《青年记者》2017,(32):49-50
新媒体时代,传统报刊的发展之路可谓困难重重,一方面,受众结构遭遇洗牌,社会阅读习惯发生变化,传统报刊的市场份额减少;另一方面,新媒体相继涌现,传统报刊面临双重压力与挑战.如何整合传统报刊与新媒体技术的优势,在夹缝中寻求数字化转型之路,夺回市场主导地位,是传统报刊在新媒体环境下需要思考的问题. 新媒体时代数字化转型对传统报刊的重要意义 1.适应受众阅读需求的动态变化 新媒体时代,受众的阅读需求由单纯的“接受信息”逐渐演变为“消费信息”,这是传统报刊阅读群体老龄化、新生代阅读主体不断涌出的必然结果.一方面,在社会信息化、网络化发展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倾向于主动发现、搜索信息与资讯,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纸质报刊承载的特定信息内容.  相似文献   

2.
新媒体时代教育报刊面临边缘化的趋势,为顺应传播生态的变化,教育报刊必须以打造影响力为抓手,坚持大教育的视角定位、全方位的教育服务、更人文的阅读体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实现突围。  相似文献   

3.
以iPad为代表的平板电脑的出现,不仅引发了人类的阅读革命,也使得传统报刊出版业的数字化进程加快脚步,面对新媒体的挑战,传统报业要在平板电脑阅读时代扭转不断下滑的颓势,就必须找到全新的生存模式。  相似文献   

4.
互联网、掌上终端、数字报刊、移动电视……博客、拍客、微博……仿佛是一夜之间,中国就进入了新媒体时代。相对于图书、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而言,我们可以将新媒体定义为新近出现的媒体及其应用形式。而新媒体时代,则是新媒体集中出现,爆发式增长,极大影响社会和经济发展,强烈冲击传统媒体,并呈现取而代之趋势的这一时期。作为一张饱经沧桑、历尽磨难的老牌都市报,作为一张最近三四年办报经营才算"找到感觉",刚刚在报业市场上实现崛起和  相似文献   

5.
方蕴翔 《出版广角》2019,(24):22-24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和信息技术的普及,信息传播进入全媒体时代,移动终端新闻、有声读物、即时视频等新媒体产物,已成为大众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新媒体的出现给传统报刊的生存和发展带来极大的压力,数字化发展和报刊媒体融合成为传统报刊业必须选择的转型之路。全媒体时代,报刊如何深入挖掘自身资源并与新媒体融合,从而提高报刊的传播力、引导力和影响力成为报刊业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章通过案例分析,总结报刊融合发展的实践经验,以期助力报刊媒体融合发展向前迈进。  相似文献   

6.
代红 《新闻爱好者》2018,(11):64-66
传统报刊必须适应现代传媒语境才能展现自身的价值,为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实现将传统报刊与新媒体深度融合。报刊微信公众号作为报刊与新媒体融合的途径之一,越来越受到重视。当前报刊微信公众号营运策略主要有三种:基于趣缘群体的公众号目标群体的调整、主动顺应读图时代读者阅读习惯的信息编写和适应不同阅读对象的语言表述方式。  相似文献   

7.
陈玲 《东南传播》2013,(9):150-151
新媒体的出现给中学语文教育的阅读、写作及课堂带来巨大挑战,通过对新媒体特点的了解与掌握,可以使学生在阅读上拓宽知识面,更好地理解信息与掌握其特点,推进阅读能力的提高。新媒体使写作转变传统的单向性特点,通过实时互动与精确指导,写作能力会得到较大提升。新媒体使课堂的互动更加积极,也使未来教育充满希望。  相似文献   

8.
王咏梅 《传媒观察》2014,(12):59-60
近年来,以互联网、手机移动终端等为代表的新媒体极大丰富了信息传播形态,同时也在改变着传媒格局。本文试结合教育报刊的发展实际,谈谈教育报刊面临的严峻挑战和在新媒体时代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9.
以数字技术、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为标志的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使传统出版既面临严峻的挑战,又将获得难得的发展机遇. 机遇之一:新媒体时代带来全新的阅读市场 数字出版和传统出版不是简单的更替和置换,而是一个全新的市场.特别是主要面向年轻人的手机阅读,与传统出版基本不在一个市场平面上.事实证明,数字出版和传统出版是两个边缘交叉的圆圈,重合的部位比我们想像的要小.  相似文献   

10.
赵玉渊 《出版广角》2021,(15):54-56
教育报刊既有传统媒体的传播特质,又肩负着教育功能,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教育报刊不仅需要快速实现媒介融合,迎合新媒体市场的趋势与受众的使用习惯,还要结合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特点实现转型发展.教育信息化背景下,传统教育报刊面临生存困境,需要通过转型发展发挥教育报刊的教育功能,提升教育报刊的传播力、影响力和引导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