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展览演出     
吴昌硕艺术特展 在近代中国艺术界,吴昌硕无疑是光芒四射的。他在书法、绘画、篆刻等多个领域的成就,至今都令人难以逾越。在书法上,吴昌硕的“石鼓文”体篆书久负盛名。作为中国近代重要画派海派的名家,吴氏的写意花卉成  相似文献   

2.
在我国近代画坛上,吴昌硕的地位可谓举足轻重。他是清末海派绘画的代表人物之一,在篆刻、绘画以及书法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吴昌硕的作品常融诗、书、画、印于一体,他的书法以石鼓文为特色,而篆刻则自成风格。虽然吴昌硕在四十岁左右才开始拜名师学画,然而由于其深厚的书法、篆刻功底,再加上对前人绘画的深刻理解,吴昌硕将金石入画,摸索形成了自己的绘画风格,成为一代绘画大师。近代齐白石、潘天寿等人的绘画创作都受到了他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吴昌硕是晚清最重要的艺术大师之一,素有诗、书、画、印四绝的美誉.尽管他四十岁左右才开始学习绘画,但在绘画上却取得了很高的成就,这得益于他深厚的书法篆刻功底,因此研究吴昌硕篆刻与绘画的联系意义非凡.  相似文献   

4.
《乐只室印谱》集存了自赵孟烦至吴昌硕的诸多名家印章,反映了元明清时期篆刻艺术发展的基本风貌,并融汇了编者高络园对印章篆刻的独特认识;其钤印之朱红印蜕与拓印之黧黑边款相互辉映,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史料价值;而因其成书时即只有三十二部,在历经岁月沧桑之后,存世之书更为罕见,因而又具有珍贵的收藏价值。  相似文献   

5.
在民国京都印坛界,有一颗璀璨的明星——张樾丞.他曾和陈师曾、寿石工、邓散木、吴昌硕、魏长青、齐白石等诸多前辈一道,将民国时期的篆刻艺术推至明清以来的最高水准.  相似文献   

6.
1945年生人,工艺美术师。自幼喜好中国画花鸟人物,30年兼攻书法篆刻,没有停歇。人生一半时间在西北甘肃,一半时间在华中湖北。虽苦心攻读齐白石、吴昌硕,但在大师颜佛鲁老先生的指教下,金石风格自成一体,具有个人风  相似文献   

7.
李刚田,1946年3月生。河南省洛阳市人,其书法、篆刻作品多次参加全国书法篆刻展览,全国中青年书法篆刻展览,全国篆刻艺术展以及其他国内外重要展览活动。为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书协篆刻艺术委员会委员,西泠印社理事,河南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河南省篆刻艺术委员会主任等。  相似文献   

8.
一苇 《中国档案》2003,(12):46-48
2001年APEC会议期间,中国书协篆刻委员会副主席韩天衡,亲自制作了20枚方印,由江泽民主席送给20个国家和地区的首脑。当时他说:“印章非常民族化,非常有民族文化底蕴和追求,我感觉中国印章在最近若干年会愈来愈走向国际。”韩先生的预言在两年之后得到印证,2003年8月3日,一枚名为“中国印”的徽章再次引起世人的瞩目。2008年北京奥运会会徽,将把中国传统的书法篆刻艺术带向全世界。印章与档案也有着不解之缘。玺印产生之初,其作用就是一种凭信物。在历朝历代的档案中,印章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档案局正在开展的“印鉴的保护与修复”课题研究,正是把印章放在了重要的位置上,希望通过研究进一步理清中国档案印鉴方面的一些基本数据与发展规律,为国家重点档案的保护计划提供客观依据。为了让读者对中国传统的印章篆刻艺术有更加深入的了解,我们特意邀请浙江省文史馆馆员、西泠印社社员、我国著名书法篆刻家85岁高龄的叶一苇老先生撰文,介绍中国的印章篆刻艺术。  相似文献   

9.
李友昌 《大观周刊》2011,(16):229-229,183
中国传统印章文化源远流长。篆刻向为历代文人墨客所钟爱,或自篆自用,或馈赠文友,钤记落款,观赏把玩,从中获得无尽的审美愉悦和艺术享受。自古以来,作为国粹文化之一,篆刻艺术经历了漫长的发展流变。形成了其自身特有的厚重、悠久的传统。  相似文献   

10.
纵观五百年流派印章艺术发展史,徽宗一系,显然是极为重要的一群人物;尽管明末清初的程避并没有特别鲜明的开派意识,但由于他不落陈俗,倾心创造,以更新的印艺面貌与文彭(1498-1573)、何震(生年不详,卒于1604年左右)及其他印人拉开了很大距离,程速还是坐在了徽派开宗的高高席位上,近三百年来,令人仰目。自程逡崛起印坛算起,而歙四家、邓石如直到吴让之,这些徽系印人以各自独有的篆刻风格和卓越成就,在篆刻艺术史上,写下了一页页炫赫夺目的不朽篇章。  相似文献   

11.
2012年3月17日,广西民族博物馆隆重举行了“李岚清篆刻书法素描艺术展”开幕式。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向自治区图书馆等5家文化教育单位赠送了《我为大师画素描:李岚清素描作品集》和《大众篆刻:李岚清篆刻艺术作品集》两部图书。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私人藏书家极其重视藏书印,在中国印学史上,藏书印占有独特的地位,藏书印随着藏书建设事业和篆刻艺术的发展而日益丰富多彩,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3.
史亚丽 《中国出版》2017,(13):29-32
我国传统艺术无论是表现形式还是文化内涵,都能为书籍设计提供有益的启示。在进行设计时继承书法艺术与文化精神、吸收篆刻艺术的形式美,借用"设计水墨"的表现形式,将其转换成现代设计语言,使其成为中国风格的新视觉表现形态,会更好地满足读者的审美需求。  相似文献   

14.
刘江 《新闻天地》2006,(8):61-62
刘泽荣同志早年曾仿黄牧甫“但视其字知其人”一印成“视其印知其人”。今观刘君近作篆刻作品,可换一字:“但视其印知其人”,以作其印之评介。刘泽荣,字龙文,号无闲居土,别署江南一痕。1954年3月出生于湖南津市一个贫苦家庭。17岁时因“文革”而辍学入伍。14年的军旅生涯,锻造了他吃苦耐劳、好学上进的优良品质。他从小热爱书法篆刻,先后得到了高石农、韩天衡、张牧石等篆刻艺术名宿指导。对秦玺汉印用功最多,同时对明清流派印风及当代篆刻名家的优秀作品亦广收博取,为后来的创作打下了坚固的基础。我对刘泽荣的了解是从他寄给我的资料中得知的。1998年,他把刚出版  相似文献   

15.
明代是文人篆刻艺术兴起和繁盛的重要时期。建国以后通过考古发现和文物部门征集,收获了不少明代文人使用的印章实物,是研究明代篆刻艺术最直接的第一手资料。将这些图像资料和相关信息进行汇集、整理、考述和量化分析,对于明代文人印章的鉴定、断代、艺术特征及印史研究具有重要的标本参考意义。本文将新出土明代文人印章,按照出土或征集的地域进行分类,并以印主活动时间为序,进行全面考述。对以往考古报告中所出现的释文、考证等错误,一并加以纠正。最后从这批印章实物的出土地域、印主身份、材质、印文内容、边款等多个角度,对明代篆刻艺术的历史发展与艺术风格作出总结,从考古实物方面弥补传统篆刻史文献研究的不足。  相似文献   

16.
人们的业余生活丰富多彩,各有所好。我从青年时代起,就迷上了篆刻这门古老的艺术,已坚持20余年,苦学不辍,乐此不疲。天道酬勤,如今,终于有了收获。刻印,苦中求乐。我学篆刻艺术,缘于一次市里举办的书法篆刻培训班。启蒙老师循序渐进的讲解,篆刻艺术的神奇与美妙,深深地吸引了我  相似文献   

17.
集安,有吉林省“小江南”之美称,它是上千年前古高丽族部落十九代王朝定都的地方。这里山清水秀,人杰地灵。在这片散发着浓郁文化气息的土地上,许多有志青年为之耕耘,在书法篆刻艺术道路上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姜荣华便是其中一位值得介绍的青年书法篆刻家。荣华自幼喜爱书法篆刻艺术。从小学开始就没淫于涂抹之中,但他真正涉足于书法篆刻艺术之河却是在解放军这所大学校里。他认为:书法是纯粹的艺术。其玄妙的艺术境界陶人情操并令人激动不已。那一幅幅线的轨迹,乃书家心灵的低语,并非作者故作姿态的“天真”。他先习“二王”,后临…  相似文献   

18.
胡学彦 《出版史料》2009,(3):106-109
清末,浙江的篆刻艺术在全国占有独特的地位,“浙派”从乾隆时期的丁敬以后,风靡印坛一百馀年。丁敬擅长以切刀法刻印,苍劲质朴,独具面目,为“西泠八家”之首。除他以外,还有蒋仁、奚冈、黄易、陈豫钟、陈鸿寿,加上后来的赵之琛、钱松,一共八位杭州籍的篆刻名家,号称“西泠八家”。  相似文献   

19.
篆刻作为中华民族的国粹,它是一种古老而独特的艺术,它是集书法和雕刻两者相结合的一种艺术表达形式,是一种用线条、刀法造就的抽象美,在此我称之它为"篆刻之美".篆刻是一种将方寸天地的石头玩"活"了的艺术——方寸红白蕴古今.在这方寸天地之间具有极高的审美情趣以及丰富的教学资源,对提升学生的美术素养有不可小觑的作用.本文结合苏州市第一初级中学篆刻校本课程的教学,对初中引入篆刻作为校本课程而作了一些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20.
术道间启真义︽篆刻通论︾评论张南十年践履,两年沉思,李梢硕士著成了二十五万余字的《篆刻通论》。这本我国首部系统剖析篆刻艺术的专著,自1993年问世以来,不仅篆刻界视为“一大成果”,在载“道”的人文学界也有反响。曾在《读书》、《人民日报》等刊物上看过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