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古币二品     
出谱的金代"皇统通宝"小平篆书钱笔者偶然在黑龙江某地集得一枚"皇统通宝"小平篆书钱。"皇"字上半部从"自",同谱上金代"皇统元宝"小平篆书钱一脉相承。是品钱体规整,文字清晰,书法流畅,大小得体,具有金代铸钱之风。铜质精良,包浆锈色熟旧,手感温润,古韵尚浓。钱径24毫米,穿径6.5毫米,厚1.5毫米,重3.6克。  相似文献   

2.
笔者在上世纪70年代末,集得这枚“太平真宝”钱。此钱外廓5.2厘米,内径0.9厘米,重48.5克。钱文为篆书,铜质,见拓片和照片。此钱锈迹浓重,似为人们常说的“开门见山”钱。对于这枚“太平真宝”钱,我查阅了许多资料,未见  相似文献   

3.
李银 《收藏》2009,(9):153-153
笔者藏有一枚“永通泉货”篆书当十大钱,直径32.5毫米,重9克(见图)。此钱铜色偏白,俗称“白铜”,实为铅锡比例过高所致。  相似文献   

4.
苏定鸿 《收藏界》2010,(4):91-91
靖康钱无论何品种,都很珍贵,靖康对钱更为珍贵。笔者有幸藏有“靖康通宝”折三真、篆书对钱。  相似文献   

5.
魏咏柏 《收藏界》2013,(12):92-92
几年前,我在古钱市场淘到一枚“唐国通宝”,此钱直径约2.5厘米,重约4.5克,钱面篆书“唐国通宝”四字,体正势圆,字迹工整,笔法秀丽。  相似文献   

6.
《收藏》2016,(17)
正蚌埠市博物馆的藏品中,元末农民起义军钱数量较多。1988年市区青年街基建工地出土一处钱币窖藏,共有5个品种总计22枚,其中龙凤通宝折三3枚,天佑通宝5枚(包括背篆书"叁"1枚、背"五"4枚),天启通宝折三1枚,天定通宝折二、折三7枚,大义通宝折三6枚。此类钱均属元末农民起义军政权货币,地域性强,铸期短,铸量少,在同一窖藏中出土如此众多品种  相似文献   

7.
钱币二品     
成春到 《收藏界》2010,(6):104-105
八瓣花形"百年偕老"吉祥钱笔者在民间收集到了一枚八瓣花形"百年偕老"吉祥钱(见图)。这枚制作精美的吉祥钱,是清朝晚期或民国早期,人们用来庆贺结婚或用来祝贺寿辰的。  相似文献   

8.
寇英武 《收藏》2011,(2):88-89
笔者藏有两枚洪武通宝钱,虽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年号,但却不是明朝的铸币,而是舶来品,一枚为日本铸,一枚为安南(今越南)所铸。据日本《东亚钱志》载:日本自室町中叶开始仿铸中国洪武通宝钱,钱背皆铸有记地文字,日本大隅藩主岛津氏在其领地内铸造"加""治""木"三种制钱,专门用于采购中国商品使用,俗称"加治木钱"。此后又陆续仿制20多种中国年号钱,正式开始了日本第二次自铸铜钱阶段。  相似文献   

9.
乔生保 《收藏界》2010,(11):79-79
"靖康重宝"母钱铸于公元1126-1127年宋钦宗时期,直径35毫米,厚3毫米,重15.3克,篆书。此钱为青铜,包浆熟美,绿锈入骨,字体刚劲隽秀,极具神韵,钱体规制大方,整齐漂亮,有着"崇宁通宝"气质,极具北宋钱的传承。由于靖康年间战乱频繁,钱币制造混乱,此钱应为试样,  相似文献   

10.
袁华惠 《收藏界》2010,(6):95-96
多年前,笔者集得一套光绪开炉吉语钱,一套十品,一品一语,隶书直读,背文均为篆书"宝泉"二字,系京局所铸。外径27.3毫米,厚1.7毫米,重6.5克,枚间数据略有差异。包浆灰黑色,为了搞清材质,我磨去了一钱的一段边道包浆,其色泽和硬度类似白银,但由于未经科学检测,所以未能确认其材质。最近,我从赵立仁等三先生所编著的《中国金银古钱币》一书中,  相似文献   

11.
刘冠成 《收藏界》2011,(6):75-75
据《金史·食货志》载:"泰和四年(1204年)铸大钱,一值十。篆文曰‘泰和重宝’,与钞参行。"《金史·食货志》上谈到的这种篆书"泰和重宝"折十大钱比其他泰和钱较为多见,而同为折十型的"泰和通宝"楷书大钱,却极为少见,不但金史上无明文,民国前的旧谱亦未见著录。  相似文献   

12.
马树启 《收藏》2006,(9):88-88
2000年3月的一天,我的朋友在郑州古玩市场收集到一枚罕见的朱雀白虎纹“大泉”钱,正面上方篆书“大”字,下方篆书“泉”字,“泉”字向右横倒书写,左右两边分别是高浮雕“白虎”“朱雀”图案,背平素无廊,内穿特大。  相似文献   

13.
杨学礼 《收藏界》2011,(1):79-79
本人早先收藏一枚"第一重四两"古钱,钱径41.4毫米,穿径8.6毫米,厚2.4毫米,重20克。此"第一重四两"钱面有外廓,背平素,与大"半两"相同,品相佳美,通体硬绿锈包浆,轻掷于地,则哑然,而无转音亦无破音。钱面文是非常精美的小篆,笔划均匀,结构完美,是一枚珍稀的砝码钱。  相似文献   

14.
本期看点     
董大勇 《收藏界》2011,(6):74-74
本期所刊之金代"泰和通宝"楷书折十银质钱、五代"开元通宝"背"闽"巨月银质钱,均为旧钱谱未见之物,也是藏家有心,对这两枚钱材质做了专门检测,否则,视之为白铜钱,则价值相差甚远矣。  相似文献   

15.
海泉 《收藏界》2011,(9):72-73
在《收藏界》2010年第10期,曾刊文介绍一枚铜质"[ ]寗通宝"钱,文章作者认为属稀世珍品,或可能还是一枚母钱。该钱直径36.8毫米,厚3.3毫米,重19.5克,此钱奇就奇在"寗"字上。编辑部和董大勇先生对这枚钱币加了一段导言,认为刊出后可能存在两种不同意见,  相似文献   

16.
黄明海 《收藏》2007,(4):133-133
2006年4月,笔者在泗洪县一古玩店有缘购得一枚北宋“重和通宝”篆书钱(见图)。钱径2.5厘米,重4.2克。钱文纤细挺拔,刚劲有力,尽现了徽宗朝铸钱之风格。一看便知为开门见山之物。  相似文献   

17.
读者来信     
三贝 《收藏界》2011,(3):78-78
读过2010年10期老董泉苑《"崇宁通宝"的稀世珍品》一文后,使我想起泉友曾在四川钱币市场买的一枚类似钱,名曰"崇德通宝"。在征得泉友的同意下,把该钱照片一组发给"老董泉苑",并谈点对此类钱的个人看法:一、这类钱通体锈色浮浅,没有千年古泉真锈感觉  相似文献   

18.
王泰初 《收藏界》2013,(10):73-76
据《汉书·食货志》记载,西汉上林负责铸造钱币的"钟官"、"技巧"、"六厩"三官,史称"上林三宫",自汉武帝元狩五年(前118年)开始铸"五铢"钱,至汉平帝元始年终,在123年里共铸造"280亿万"(数据出自《汉书》)枚"五铢"钱。根据现有在西安西汉上林铸钱遗址发现的西汉"五铢"钱范资料,  相似文献   

19.
刘存忠 《收藏界》2010,(12):78-79
古代安南即现在的越南国,由于受到中国经济文化的深刻影响,早在公元970年丁朝太平年间,即北宋开宝三年,安南已开始铸行汉字方孔圆钱,"太平兴宝"钱就是安南的首枚年号钱。但当时铸的钱都是小平钱,安南何时始铸大钱,史籍无详载。笔者集有一枚"洪德通宝"折三型钱,该钱是从越南流入的生坑品,品相开门,锈蚀入骨。  相似文献   

20.
刘万春  梁萍 《收藏界》2010,(12):86-86
笔者刚拿到一枚宋代"成平元宝"时,不禁惊异。此钱重量竟18.5克,钱面直径27毫米,背面直径27.5毫米,厚4毫米,泉面直径小于背面,类似折二型。宋代成平钱有宽缘、厚肉、锅底、四决、四出等版别,皆少见稀贵。说实话,想在现今假货横行的日子里,要轻易收藏到一枚品相好、稀少的成平古泉,机会越来越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