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 毫秒
1.
文章分析了北京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发展面临的障碍以及在建设中小企业技术转移平台方面存在的问题,结合工作实践,总结概括了北京技术交易促进中心在为中小企业建立技术转移平台支撑企业自主创新方面的主要做法,包括推进北京协同创新服务联盟组织建设,组织实施企业消化吸收与再创新科技专项、推动公共信息化服务平台建设以及科技条件平台建设等。  相似文献   

2.
《内江科技》2013,(10):43-43
<正>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构建是加强产学研结合,促进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举措。四川省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工作自2009年启动以来,引导成立联盟101家,各联盟紧紧围绕产业发展关键技术需求,以形成产业核心竞争力为目标,运用市场机制集聚企业、科研机构和高等学校创新资源,突破一大批关键技术,取得显著经济社会效益。信息技术产业方面,由电子科技大学、新浪公司、华为成都研究所等28家成员单位组成的四川省新一代移动通信  相似文献   

3.
广西农村科技信息服务建设已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还存在着信息服务平台集成度不够、综合性不强、农村科技信息技术及服务资源布局不平衡、产业信息服务应用程度较低等问题。作者认为,广西农村科技信息服务建设应紧紧围绕科技推进新农村建设和推动农业产业发展这一主线,全面整合广西涉农科技信息服务平台,重点提升服务系统互联服务,产业服务能力,建设覆盖面广,高效运转的服务体系,面向农业特色产业开展应用示范与推广。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广东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设情况的系统回顾与总结,以及对目前广东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的组织架构、管理机构、政策保障和人才支撑等方面情况的剖析,在此基础上总结广东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的建设成效及其当前运行中存在的问题,为推动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的健康运行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5.
<正>楚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通过实施创新驱动、开放带动、改革推动、融合联动、集聚拉动、质量品牌促动战略,有力推动了产业培育升级、创新创业体系建设、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和产城融合示范发展,转型升级取得显著成效。创新驱动取得新成绩。加快实施中央引导科技发展专项资金项目,拥有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1个,院士(专家)工作站2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省级实验室2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5个,省级众创空间1个,组建云南省首个核桃产业技术创新联盟,高新技术企业12户、省级创新试点企业5户。  相似文献   

6.
研究产业融合趋势下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路径,对落实服务业引领现代农业发展战略,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和综合生产能力具有重要意义。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北京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网络比较健全,但在体系管理、服务主体协同创新、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有不足,根据现代农业融合发展需要,应从加强组织领导、统筹协作、机制创新入手,建设公益性服务与经营性服务有机结合的新型农业科技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7.
中国科协所属部分全国学会近年来在坚持做好学术、科普等优势工作的同时,积极进军创新驱动发展和经济建设主战场,努力探索深度参与协同创新,有效服务地方、产业创新发展的新模式、新经验,取得了较好的阶段性成效。本文主要采用案例分析法,将全国学会深度参与协同创新划分为牵头或参与组建产业技术联盟类组织、牵头或参与组建学会企业联合体和产业协同创新共同体、参与共建新型产业技术创新研究机构(基地)三种模式,并分别进行了简要的案例介绍。  相似文献   

8.
分析日本在"科技立国"理念指导下建立的农业科技创新的组织体系、政策体系、投入体系的现实特征,为加强中国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提供参考借鉴.分析发现:日本在推动农业科技创新方面构建了包括协调型的农业科技创新管理机制、官产学各具特色并联合开发的农业技术创新机制、多层次农协组织与多元化技术转移机构共存的农业技术推广机制等在内的创新组织体系,有力推动了日本农业发展;其在国家战略层面突出科技创新,形成由政府主导、企业重点参与、农民协作的农业技术创新政策体系,辅以科技人才支持和法制化保护的辅助政策体系,并形成了公共科研机构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大学紧密配合的农业科技创新投入体系.结合中国国情,研究得到以下启示:加强构建和实施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发展战略,激励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加强高层次农业科技人才培养和人才结构性调整,以及强化企业在农业领域科技创新投入的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9.
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是一种创新的产学研结合机制,宁波市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建设已经过3年多的时间,但运行与创新成效并不明显,亟需加强体制机制建设。通过对宁波市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发展现状和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分析,提出宁波市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运行机制的构建策略。  相似文献   

10.
深圳的产业结构调整对科技创新提出了新要求.创建以工业技术研究院为核心的新型技术创新联盟为科技创新提供组织支撑体系.公共性的工业技术研究院要发挥三个"导向"和三个"示范"作用,带动整个技术创新联盟在基础性科技创新、技术应用产业化、技术服务综合性、人才培养社会化等方面作出重要贡献,促进深圳产业和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1.
科学技术的发展,需要一套完善的科技管理体制与之相适应,科技强国都非常重视科技管理体制的改革,以谋求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文章回顾了武汉市“十五”时期科技工作的主要成就,分析武汉市科技管理面临的严峻挑战,提出武汉市将着眼于技术和产业两大跨越,努力把武汉建设成为自主创新密集区、中部地区自主创新的引擎、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战略支点。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从科技宏观治理、攻关应急体制机制、科研人员全职业生涯、科研活动全链条、企业全生命周期、创新主体、区域创新和科技创新全生态等方面,系统回顾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科技改革近10年实践探索与效果;分析了主要创新型国家在科技改革中呈现出的战略统筹加强、政府干预增强、重视颠覆性创新和未来技术、加大人才培养引进力度、注重开放科学与科技安全平衡等新动向。在此基础上,探讨了面向未来的科技改革走向,提出了支撑世界科技强国建设和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改革思路与展望。  相似文献   

13.
科技创新是企业提升竞争力并保持其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手段。“双创”背景下,中小企业数量不断增长,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湖北基层企业在湖北省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其科技创新活动也越来越频繁。客观地评价湖北基层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对于提高其创新能力,使其健康持续地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从科技创新投入和科技创新产出两个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对湖北省基层企业科技创新能力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武汉市、襄阳市和宜昌市的基层企业研发综合技术效率相对较高,鄂州市、黄石市、神农架林区基层企业的科技创新不够稳定,存在投入冗余和产出不足的情况,据此提出提高其科技创新能力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安徽省的科技资源和研究经费的投入情况进行分析研究,认为安徽省的基础研究优势明显,应用研究投入不足,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安徽省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创新型安徽的四点设想和基本对策.  相似文献   

15.
对高校科技管理创新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首先阐述了高校科技管理创新是国家创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然后探讨了高校科技管理创新的途径,最后着重论述了高校科技管理创新必须正确认识的几个问题(如科技管理创新必须要有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等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6.
当前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建设的主要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柳洲  陈士俊 《软科学》2007,21(3):112-116
分析了当前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从体制、运行机制、资源投入、评价和文化等方面分析了导致问题的原因,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提出了若干对策。  相似文献   

17.
国家创新体系概念、构成及我国建设现状和重点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我国国家创新体系建设近年来取得了很多成就,但还存在着诸如政府各部门的支持企业技术创新的措施缺乏协同配套,企业尚未成为技术创新主体,产学研结合松散等问题.论文通过研究国家创新体系的概念及其内在构成,分析中国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不足,提出并阐述了建设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的重点及趋势,包括建设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科学研究与高等教育有机结合的知识创新体系,建设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国防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各具特色和优势的区域创新体系,以及建设社会化、网络化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18.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主要障碍及其解决办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从分析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意义入手,说明了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存在的融资困难、人才缺乏、创新意识不强、创新风险大等主要障碍,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19.
基于创新过程技术间断性,把技术创新失败分为工艺创新问题、结构创新问题和核心技术创新问题,利用来自国内362个企业的样本分析工艺创新间断、结构创新间断和核心技术创新间断对创新失败的影响。结果表明,工艺创新间断、结构创新间断和核心技术创新间断对创新失败有显著影响,它们是造成技术创新失败的主要因素;在影响程度上,三类技术间断对创新失败的影响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20.
论述了利益机制在科技创新中的作用,提出应该以利益为导向,吸引社会精英投身科技创新,以按劳分配原则和有效的激励机制相结合,增强我国科技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