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陈寅恪讲课     
燕子 《学习之友》2006,(4):18-18
清华大学前身清华国学研究院有四大导师,即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这四位都是学贯中西的大学者。他们对清华校风学风的形成有着相当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校园风物     
◎二校门清华建校之初最早的主校门,是一座古典优雅的青砖白柱三拱“牌坊”式建筑。门楣上书刻有清末大学士那桐的手迹“清华园”三个大字。1933年至1934年间校园扩建有了新大门后,这座最早的校门就被称为“二校门”了。它不仅是清华园的标志,更是长期以来清华人勤奋求实、荣辱不惊之品格的象征。◎清华学堂这座青砖红瓦、坡顶陡起、具有德国古典风格的建筑始建于1909年,是建校初期的主体建筑。1925年,清华在此设立“国学研究院”,著名的“四大导师”——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  相似文献   

3.
冷学宝 《师道》2013,(1):41-43
1925年初,清华学校开始筹建“国学研究院”。受聘的讲师、教授,荟萃了国学各领域的精英。其中,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因为以教授身份各负责一个研究室,被誉之为“清华四导师”。  相似文献   

4.
冷学宝 《高中生》2013,(27):56-57
1925年初,清华大学开始筹建"国学研究院"。受聘的讲师、教授,荟萃了国学各领域的精英。其中,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因为以教授身份各负责一个研究室,被誉为"清华四导师"。王国维因为在金文(金文是指铸刻在殷周青铜器上的铭文,也叫钟鼎文)考释上的突出贡献,受到了其他导师的一致赞誉。梁启超说"一铭等于一篇《尚书》",将其合起来可以与"新发现一部《尚书》"  相似文献   

5.
冷学宝 《高中生》2013,(9):56-57
1925年初,清华大学开始筹建“国学研究院”。受聘的讲师、教授,荟萃了国学各领域的精英。其中,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因为以教授身份各负责一个研究室,被誉为“清华四导师”。  相似文献   

6.
清华大学     
清华大学是一所以理、工科为主,兼有多学科的综合大学。清华大学的前身是清华学堂,始建于1911年,1928年更名为"国立清华大学"。学校发展初期,以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以及李济为代表的清华学者,  相似文献   

7.
梁启超从1922年起就常到清华授课。他上课前的开场白:启超没有什么学问,但是也有一点儿。给当时听过他的讲座的清华学生留下了深刻印象。1925年2月22日,吴宓持当时清华大学校长曹云祥聘书赴天津将聘书送达梁启超处。梁启超欣然同意就任清华国学院导师。清华终于聘到梁启超这一学术文化、政治界的著名人物。梁启超成为清华四大导师中的第一位导师。其他三位导师分别是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梁启超  相似文献   

8.
<正>王国维(1877年—1927年),字伯隅、静安,号观堂、永观,汉族,浙江海宁盐官镇人。与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一起被称为清华国学研究院的"四大导师",甲骨四堂之一,学术巨子,国学大师。著述甚丰,有《海宁王静安先生遗书》、《红楼梦评论》、《宋元戏曲史》、《人间词话》、《观堂集林》、  相似文献   

9.
1926年夏,北京清华国学研究院准备在全国招收32名研究生。招生简章规定,报考者须具备以下三个条件:一、大学毕业生;二、曾在中学任教五年的教员;三、师从名师研究有心得者。当时,在国学研究院任教的有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等国学大师,这对那时的青年学子的吸引力可想而知。有位年轻人也和众多学子一样,非常想进这所名师云集的著名学府,但他仔细地对照  相似文献   

10.
1926年夏,北京清华国学研究院要在全国招收32名研究生。王力对国学研究有浓厚的兴趣,决定报名应考。只是清华国学研究院招生简章上规定报考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大学毕业生;二、曾在中学任教五年的教员;三、从名师研究有心  相似文献   

11.
梁启超从1922年起就常到清华授课。他上课前的开场白:启超没有什么学问,但是也有一点儿。给当时听过他讲座的清华学子留下了深刻印象。1925年2月22日,吴宓持当时清华大学校长曹云祥聘书赴天津将聘书送达梁启超处。梁启超欣然同意就任清华国学院导师。清华终于聘到梁启超这一学术文化、政治界的著名人物。梁启超成为清华四大导师中的第一位导师。  相似文献   

12.
海通以还(指西方教学理念及书籍进入中国),众多仁人志士为民族中兴著书立说,其中清华大学四大国学导师可谓灿若星辰。20世纪二三十年代,清华大学设立了国学研究院。冯友兰在《三松堂自序》中回忆:"先设国学门,所以又简称国学研究院。国学研究院的教授称为导师,当时只有四位导师——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四位导师学问既大,其读书方法可借鉴之处亦多。  相似文献   

13.
1925年4月,清华国学研究院诞生于20世纪初叶中国历史急遽变迁、新旧学术转轨之际。清华国学研究院仅生存4年,共招收4届70余名学生,在完成学业的68人中,除11人出国深造外,其余50多人均为中国各著名大学的扛鼎者,其中如姚明达、吴其昌、王力、王静如、姜亮夫、刘盼遂、徐中舒、高亨、刘节、谢国祯、戴家祥、蔡尚思等一大批知名学者,成为中国20世纪学界星河灿烂的奇观。而清华国学院的教师竟不足10人,其中有四大名导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主任吴宓,以及李济、梁漱溟、马衡、林志钧等讲师。如果说,人们要排名世界一流大学的话,那么,清…  相似文献   

14.
1926年夏,清华国学研究院要在全国招收32名研究生。王力对国学研究有浓厚的兴趣,遂报名应考。这次入学考试试题出得很奇特,全部试题是要回答"四个100",即:100个古人名,要写出每个人所处的朝代和主要著述;100个古地名,要答出各是今天的什么地方;100部书名,要答出各部书的作者是谁;100句诗词,要答出各出自哪首诗词。王力学历虽然浅,国学的根底却不浅。他在试场上交出了一份好答卷,当年被清华国学研究院录取。  相似文献   

15.
《中华读书报》曾发表了历史系几位教授写的文章,其中的一个细节值得注意,有人说清华学校研究院,有人说清华国学研究院,很多老先生说的则是清华国学院。三种说法,略有不同。葛兆光的说法比较准确,是清华学校研究院。但是,说国学研究院,国学院也都可以。  相似文献   

16.
杨兰琴 《河北教育》2005,(24):42-42
1925年,清华国学院聘有四位导师: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和赵元任。这四位大师,学术造诣自然博大精深,而且,工于对联。他们各自都有不少为人称道的佳作,特别是他们撰写的四副“厚味”挽联,更是耐人寻味。  相似文献   

17.
《教育》2008,(27)
1926年夏,清华国学研究院要在全国招收32名研究生。王力对国学研究有浓厚的兴趣,遂报名应考。这次入学考试试题出得很奇特,全部试题是要回答"四个100",即:100个古人名,要写出每个人所处的朝代和主要著述;100个古地名,要  相似文献   

18.
我的老师     
西南联大常委、清华大学梅贻琦校长有一句名言,大意是说:大学不是有大楼而是有大师的学府。谈到大师,清华国学研究院有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四位。梁启超在1929年已经去世。我读过他1922年5月21日在清华文学社讲的《情圣杜甫》。演讲中说:杜甫写...  相似文献   

19.
<正>王国维、鲁迅、沈从文、朱自清、闻一多皆是学识渊博的大师,久负盛名。可当大师们走进课堂,为学生们传道、授业、解惑时,也有自己的"软肋"。王国维是近代学贯中西的国学大师,与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并称为清华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然而,他给学生的"形象"并不好,王力回忆:王国维留着辫子,戴着白色棉布瓜皮小帽;一到冬天,棉袍上勒条粗布腰带,俨然私塾里的冬烘先生模样。课堂上的印象也不好,吴其  相似文献   

20.
中国在移植西方现代大学制度的过程中,建立并完善了现代大学研究院制度.北京大学研究所之创办,为各大学创办研究院所提供了示范性样本;教育部颁布的<大学研究院暂行组织规程>对大学研究院之性质、组织机构、研究生资格及考试、管理等作了统一规定,使设立大学研究院有了统一参照标准和制度上的保障,标志着中国现代大学研究院制度的规范化.在专业研究所尚不发达之时,大学研究院除了具有研究生院这样的培养研究生之功能外,兼有某种专业研究所从事专门学术研究的特殊功能,北大研究所国学门、清华国学研究院之学术活动即为较典型之例证.但到1930年代以后,随着专业研究院所的普遍建立,尤其是中央研究院这种国家级专业研究机构的建立,大学研究院与独立研究院所之间逐渐有了明确分工,不再像北大研究所国学门及清华国学研究院那样,以大学研究所而同时兼具多种学术功能.大致说来,大学研究院以培养研究生为主,由教授开设各种研究项目.予大学毕业生以深造机会;独立研究院则主要供给学者以精深研究之地,使其专门从事学术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