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俗文学中的女性形象有它独有的价值,特别是诗歌中的民歌。但历年来对这些形象的评价都比较单薄。本文着重谈汉乐府民歌女性形象与众不同的地方,让人们从另一个角度来欣赏这些女性的风情。  相似文献   

2.
汉乐府是汉代民歌,广泛而真实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生活,其中妇女形象颇值得研究。从现存乐府作品看,汉代民歌中的女性形象主要有美女、贞女和弃妇三大类。  相似文献   

3.
研究汉乐府民歌《陌上桑》者,大多只把目光投向秦罗敷这一美丽动人,机智勇敢的女性形象和塑造这一形象的艺术方法一一反衬与夸张上,却忽视了该诗的结构线索。  相似文献   

4.
王红信 《衡水学院学报》2010,12(3):35-36,41
通过分析《诗经》和汉乐府民歌中的女性诗的不同,认为《诗经》中的情诗恋歌质朴自然、率真热烈,歌颂了女性本身的美,而且笔法拙朴;汉乐府民歌中只有少数反抗礼教的诗歌,赞颂女性多囿于道德美,艺术上更为成熟。  相似文献   

5.
《陌上桑》是汉乐府民歌中的一枝奇葩,千百年来它之所以为人们传颂,是因为作者以积极浪漫、理想夸张的艺术笔触塑造了劳动人民自己的光辉女性形象——罗敷。她生活之境美、佩戴之器美、衣着之饰美,体型美、容貌美,而且具有热爱劳  相似文献   

6.
张国辉 《考试周刊》2013,(26):17-18
<正>汉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向人们讲述了一个悲壮感人的爱情故事,塑造了一个勤劳、善良、聪慧、高洁的美丽形象———刘兰芝。这一女性的悲剧结局引来了人们的深深同情。  相似文献   

7.
南朝乐府民歌上承《诗经》和汉乐府民歌现实主义的优良传统,抒发了南朝畸形都市生活里下层女性的心声和情感。缠绵婉转,感情纯真,语言鲜丽活泼而富于生活气息的民歌风格影响了后世的文人创作。  相似文献   

8.
本文旨在论述汉乐府民歌的审美特色和艺术成就。文章运用比较的方法,通过对《诗经》民歌和汉乐府民歌的比较,探讨了乐府民歌与《诗经》民歌一脉相承的继承关系,汉乐府民歌的艺术独创性及其社会文化根源,从而指出汉乐府民歌独特的艺术成就在于:把人物形象作为具有独立审美价值的对象塑造,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中着重表现人物直面现实的浪漫精神,达到了绘形和传神、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一定程度的融合。  相似文献   

9.
王鑫 《华章》2011,(23)
汉乐府民歌塑造了一系列生动感人的女性形象,她们或苦苦追求爱情或饱受征战相思之苦或任劳任怨或被男子抛弃或机智反抗权贵戏弄,均真实的反映了当时汉代人民的生活.汉乐府善于将叙事与抒情结合,时话与独白结合,综合运用铺陈排比,侧面烘托,对比描写并辅以动作和细节刻画展现人物形象.其多种多样的艺术塑造手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至今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以汉乐府名篇为典型事例,并以女性为切入点,从整体上对汉乐府民歌婚恋诗作深入剖析,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汉代女性婚姻悲剧的根本原因在于整个封建礼教,而封建礼教的层层束缚与压抑又反过来激发了她们对爱情的强烈向往与追求.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代民歌中有很多是把妇女作为歌咏对象的,从《诗经》的《氓》到汉乐府《陌上桑》、《孔雀东南飞》、北朝乐府民歌《木兰辞》等不朽之作,不仅反映中国古代妇女的生活、思想和情感,而且融进了创作者的愿望、理想和追求。这些妇女形象的基本性格特征可以归纳为勤、柔、刚、勇四个方面,集中地表现了中国女性的道德标准和审美理想。  相似文献   

12.
罗敷是汉乐府民歌《陌上桑》中的女主人公。文本中叙述了她的这样一个故事:年轻貌美的罗敷与五花太守在桑中陌上邂逅相遇,面对当权者的无礼调戏,罗敷利用自己的聪慧和机智,进行了巧妙的反击,维护了自己的女性尊严。然而,围绕罗敷这一形象,《陌上桑》的传统主题一直受到学术界的质疑,突出地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罗敷形象身份的认定。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汉乐府民歌中的寓言体诗作了概括分类和解说,并且辨析了寓言诗在汉乐府民歌中保存较多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女性在中国古代一直是被忽视甚至反视的另一半,但是无论从哲学上说还是从历史实际看,她们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一半。汉乐府民歌中的许多爱情诗就是从女子视角写的,其中的主人公形象以及反映的主题可以让我们对这一半产生复杂而正面的情感体验和感悟。  相似文献   

15.
汉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历来脍炙人口,不仅因为它的主题——刘兰芝和焦仲卿这对青年男女爱情悲剧——感人至深,还因为它能深深给人以美的感受。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劳动中创造了美,认识了美,并通过艺术形象表现美。《孔雀东南飞》就是古代劳动人民集体对美的形象描绘,刘兰芝正是他们公认的美的化身。  相似文献   

16.
建安诗歌深受汉乐府民歌的影响,诗歌中激荡着民歌的旋律.在形式上,建安诗歌接近乐府民歌旧曲,继承了汉乐府民歌旧题、质朴自然的语言和比兴、铺陈的手法;在精神上,它传承了汉乐府民歌中的伤感与悲情,无论是忧伤的长歌与短唱、昂扬奋发时的慷慨陈词,还是悲壮激越的篇章,都激荡着生命内在的旋律.追溯其文化渊源,建安诗歌慷慨激昂的声调与《诗经》中秦地悲歌一脉相承,建安风骨是汉代乐府民歌与商周时期秦地民歌音乐精神的张扬与升华.  相似文献   

17.
汉乐府民歌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众所公认。但人们往往只注意到它的内容,对它的形式却重视不够。我认为,汉乐府民歌挣脱了四言诗体的束缚,经过对杂言诗体的尝试,孕育了五言诗,诱发了七言诗和词、曲,对诗歌这一文学体裁的发展,贡献不为不大。因此,我们很有必要探讨一下汉乐府民歌诗体形式上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8.
中国传统民歌的历史源远流长,它记载着民族的兴衰与文明的发展,对人们抒发感情、传递情意起重要作用.在我国,民歌广为流传,涉及的内容丰富,其中有不少是描写或记载女性的社会生活和情感表现的.本文从民歌中女性形象的案例分类、音乐元素对女性形象的构建塑造、女性形象的形成诱因与传统女性形象的当代价值等角度进行了论述,以期揭示民歌中不同女性形象的社会思想意识,为当代社会尊重女性的社会价值,认可女性的潜力与实力,真正实现男女平等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何平 《中学文科》2006,(4):78-78
《陌上桑》是一首汉乐府民歌。在课堂教学中,它一直被误读,教师引导学生去认识一个“美丽、机智、不慕宝贵、不畏权势,敢于反抗荒淫无耻的五马太守的女性形象——秦罗敷”。而学生也津津有味地感受其美丽及机智。我觉得:我们不能囿有前人的结论,而应当结合历史知识、社会生活、让学生在探索中自己下结论。所以,在教学中,我力图展示其本色:一个古人虚拟的美丽的童话。  相似文献   

20.
从现有不多的汉乐府民歌来看,其中,关于妇女的歌唱占着重要的地位,诗篇中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妇女形象,达到了外表美和内在心灵美的和谐统一,令今人读来也叹为观止。首先,汉乐府民歌对中国古代妇女外在美的形象,描绘得逼真传神,维妙维肖。如《孔雀东南飞》:“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趟。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用比喻夸张的方法,写出了刘兰芝的美貌动人。再如《陌上桑》中的女主人公秦罗敷,作者先用夸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