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产生于元末明初的《南溪笔录群贤诗话》,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部分文字可补郭绍虞《宋诗话辑佚》之缺.据现有文献,该书最早刊刻于明正德五年,分前、后、续三集(卷).《四库全书总目》、《天一阁进呈书目》等所谓二卷本,实为三卷本之残本;《四库存目丛书》影印三卷本残本却标为二卷本;《千顷堂书目》所言四卷本,亦当为三卷本.  相似文献   

2.
《北京图书馆古籍善本书目》著录四库底本共60种,其中9种是《永乐大典》辑佚本。子部杂家1种:宋谢采伯撰《密斋笔记》五卷《续记》一卷;集部宋别集8种:李流谦撰《澹斋集》十八卷、赵蕃撰《淳熙稿》二十卷(该书是誊抄的副本,不应算作底本)、陈元晋撰《渔墅类稿》八卷、包恢撰《敝帚稿略》八卷、舒岳祥撰《阆风集》十二卷、董嗣杲撰《庐山集》五卷《英溪集》一卷、家铉翁撰《则堂集》六卷、连文凤撰《百正集》三卷。严格地说,《永乐大典》辑佚本之底本当为8种。  相似文献   

3.
大典本《徽州府志》的编修时间和佚文订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永乐大典》收录了一部《徽州府志》,其佚文已经辑佚出来收录在《永乐大典方志辑佚》一书中。根据徽州府建置沿革、方志编修源流和佚文提供的线索,大典本《徽州府志》是明代洪武初年朱同编修的十卷本《新安志》。大典本《徽州府志》佚文存在着一些讹误。  相似文献   

4.
本文梳理宋时著作对《世本》存佚情况彼此互异的记载,并选取典型的宋代古书引文为例,将之与相关资料比勘考证,论述了《世本》一书在宋代流传的复杂情况。认为直至南宋末年,《世本》仍然流传于世,但宋代各传本之间存在大量异文,且有经过窜乱的痕迹。宋以后已无《世本》仍然存世的记载,明代嘉靖年间《姓觿》一书所引《世本》并非来自刘向校订、宋衷等作注的《世本》,而极可能是据书名中有"世本"二字的姓氏类古籍征引的。  相似文献   

5.
《永乐大典》卷5770"沙、长沙府十九、诗文"有4800字出处不明的引文,研究者根据《舆地纪胜》与《永乐大典》这两部书的独特编纂体例,判定其即《舆地纪胜》今本所缺失的卷54"潭州"中有关长沙的诗与"四六"。这有助于《永乐大典》编纂的研究与《舆地纪胜》的辑佚,同时也纠正了《永乐大典》方志辑佚中的一些失误。  相似文献   

6.
顾文杰 《兰台世界》2017,(14):81-84
在辑佚学理论研究早期,梁启超、刘咸炘成绩斐然,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国历史研究法》等著作中对辑佚产生的原因及发展历程、辑佚的材料、辑佚优劣的评判以及辑佚的价值等做了系统的宏观阐述,刘咸炘则在此基础上对辑佚做了较为细致的探微性研究,二人成就各有建树,试对其辑佚学思想做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7.
家谱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宁宁 《图书馆杂志》1998,17(2):12-13,18
一家谱是以记载一个血缘家族的世系与事迹为主要内容的史类文献。关于家谱的起源,目前学术界众说纷纭,从出土的甲骨文、金文、碑文等中国早期文字及史类文献对家谱起源的考证,家谱的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先秦时代。周代已有史官修谱制度并撰有《世本·帝系篇》。尽管先秦《世本》早已亡佚,今本《世本》是清人所辑,但从辑有的篇目可见,《世本》汇集了中国自黄帝到春秋各代天子、诸侯、卿大夫的世族谱系,是一部对前代和当代各血缘集团系谱进行综合、总结的全国性的总谱,《世本》的意义还在于  相似文献   

8.
文章对现存司马光文集的各种主要版本的源流作了详心的分析考述,现存各种版本司马光文集均出自司光的自编集,由于刊刻情况有异,从而形成了该文集的三大系列,《传家集》80卷,《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80卷,(四部丛刊初编影宋刻本),《增事马温公全集》116卷(有日本内阁文库藏书),其中《传家集》流传最广,明,清两代递有重刊,抄录本,其余二种均一本单传,三种版本文集的收文有较大差异,表现在收文类别与收广数量方面,尤以《全集》的差异特别明显,从文献学角度来看,三种版本之间的差异正好体现出其辑佚,校勘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晚明林志尹纂辑《历代宫词》四卷,是比较罕见的一种宫词总集,传世有三种卷数和收录数量不同的版本。其中最值得重视的部分是四卷本的卷四,对于若干晚明福州诗人的诗集,具有校勘和辑佚的文献价值。  相似文献   

10.
许安世,北宋治平四年(1067)丁未科状元,有《许少张集》一卷已佚。现考出其《公生明赋》一篇、《咏史》等诗五首、文三篇以为"辑佚",以及其忠州平都山仙都观(酆都宫)所存《阴真人诗》的学术考辨一例。  相似文献   

11.
辽宁省图书馆藏宋荣六郎刻本《抱朴子内篇》二十卷,是现存最早、篇目完整的版本。在梳理其版本及文献情况的基础上,考订此书为覆刻本,对宋代刻书业研究有参考意义。宋荣六郎本与敦煌写本、《道藏》本《抱朴子内篇》关系密切,为后世通行本的祖本,其文字内容优越之处众多。作为一个讹误较少、文献完整、刊印最早的版本,宋荣六郎本对《抱朴子内篇》文献整理方面具有重要的文献校勘与辑佚价值。  相似文献   

12.
颂古是参禅者对公案悟境进行诗化表达的一种佛教文学体裁。它源于偈颂,具有形式多样、语言通俗、想象奇特、意蕴丰富等特点。《禅宗颂古联珠通集》是现存最早的颂古作品总集,汇集了1300多则公案与5700多首颂古,有十卷本、二十一卷本、四十卷本三个版本系统。二十一卷本由明释净戒校补后首次入于《洪武南藏》。该集对于宋元僧诗的辑佚、禅宗公案的阐释以及唐宋语言、文学研究具有重要价值,也是了解宋代文字禅的一个窗口。  相似文献   

13.
张昌红 《新世纪图书馆》2013,73(1):58-60,72
颂古是参禅者对公案悟境进行诗化表达的一种佛教文学体裁.它源于偈颂,具有形式多样、语言通俗、想象奇特、意蕴丰富等特点.《禅宗颂古联珠通集》是现存最早的颂古作品总集,汇集了1300多则公案与5700多首颂古,有十卷本、二十一卷本、四十卷本三个版本系统.二十一卷本由明释净戒校补后首次入于《洪武南藏》.该集对于宋元僧诗的辑佚、禅宗公案的阐释以及唐宋语言、文学研究具有重要价值,也是了解宋代文字禅的一个窗口.  相似文献   

14.
孙启治、陈建华《古佚书辑本目录》(中华书局1997年版,下简称“《日录》”)一书,为浩如烟海的古代辑佚著作编写了一个比较完备的目录,大大方便了对辑佚书的整理与研究,嘉惠学林匪浅。笔者近来从事《两汉全书·谶纬部分》的辑佚整理工作,对此书利用颇多,殊感便利。不过在具体使用过程中,也  相似文献   

15.
刘斧是北宋后期著名的小说作者与编纂者,《宋史·艺文志》著录其著述有《青琐高议》十八卷、《翰府名谈》二十五卷、《摭遗》二十卷,均题作刘斧撰。《青琐高议》今存二十七卷本,《翰府名谈》、《摭遗》早已亡佚,这些作品在流传的过程中散佚严重,很多作品被后世的类书及小说集收录,刘斧小说集的辑佚渐为学术界所注意,程毅中先生曾据《类说》、《诗话总龟》、《新编分门古今类事》、《岁时广记》辑录《青琐高议》佚文三十六则。在此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籍总目》等只著录四卷本《闽小纪》清康熙刻本一种,但实际现存至少三种;其中中科乙本为康熙六年左右原刻本;上甲本、上乙本、国甲本、人大本等应该是直接据原刻本而来的翻刻本;中科甲本、国乙本是康熙原刻增修本的翻刻本,经考证改易内容及增修改易方式可知,其增修改易出自周亮工之手。从周亮工对四卷本《闽小纪》的四处改动包括特意将自身见闻替换为郑圭甫诗、天头增加五泄瀑布一句、卷二卷四大篇幅增加他人作品,这些改动不乏深意。现存二卷本《闽小纪》之《说铃》本"闽酒""闽茶"条多余内容并非新内容,而是吴震方从四卷本的"闽酒曲""闽茶曲"小注中辑录而来。来新夏先生参校所用"赖刻"二卷本实际来源于《说铃》本,恐有书商作伪之嫌。  相似文献   

17.
南宋洪迈所作《夷坚志》,共420卷,明代以来陆续散佚,今所存仅约原书之半。自上个世纪初开始,先后有人对该书进行辑补,其中张元济、何卓辑有二十七卷(见中华书局1981年版新校本《夷坚志》);康保成有《〈夷坚志〉辑佚九则》,载《文献》1986年第3期;李裕民有《〈夷坚志〉补遗三十则》,载《文献》1990年第4期;王秀惠《〈夷坚志〉佚文辑补》,载《汉学研究》第7卷第1期;李剑国辑有佚文22则和一些片言只语,载《宋代志怪传奇叙录》(南开大学出版社  相似文献   

18.
元好问诗传世的版本有两大系统,一是二十卷本,以弘治十一年(1498年)四月李瀚刊本为祖本,二是四十卷本,以弘治十一年(1498年)闰十一月李瀚刊本为祖本.二本之间的异文互有短长,而二十卷本收诗多出入十余首.整理元好问诗,应以二十卷本为底本.今人所编校《元好问全集》,底本选择不当,漏校、妄删的缺失也不少.  相似文献   

19.
《永乐大典》保留了许多世无传本的珍文秘典,为世所公认之辑佚渊薮;就编纂年代而言,《大典》所采多为宋元旧本,因而使“大典本”具有较高的版本价值,使其作为校勘传世著作的一种“善本”而言亦十分珍贵。今以首次公之于世的《海外新发现〈永乐大典〉十七卷》与文渊阁《四库全书》中所收《大典》辑本对勘,试论其优劣得失。  相似文献   

20.
《全唐诗》纂成于清康熙四十五年,当时由于急于求成,时间仓促,因而存在不少错误遗漏。《全唐诗》问世后数十年,日人上毛河世宁即辑有《全唐诗逸》三卷。解放后,《全唐诗》的整理引起了学者们的重视,出现了许多匡误、辑佚之作,而其中尤以《全唐诗外编》(中华书局八二年出版)所收王重民先生《补全唐诗》、《敦煌唐人诗集残卷》、孙望先生《全唐诗补逸》、童养年先生《全唐诗续补遗》成绩最著。近年,陈尚君同志在《全唐诗外编》所辑之外,复成《全唐诗续拾》六十卷,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