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较为系统地探讨了魏晋“才性之辩”的内容特征,哲学倾向及理论意义,认为这场讨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作是从传统天人模式向以人的理性自觉为主题的魏晋精神的转机;才性“合、同”论与“异、离”论分别反映了“士”阶层中不同政治地位的人们的思想要求,表现出不同的哲学倾向;其思维的共同取向,是把汉末“清议”中“臧否人物”的具体评论推向对鉴识人物的抽象标准、原则的本体探讨。  相似文献   

2.
古老的“魏晋风度”和现代的行为艺术之间有某种相似,其相似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以行为、身体来表达观念;二、行为具有某种震惊效果;三、行为蕴含着具有启示性的观念、意味。但“魏晋风度”本质上是一种具有艺术风度的生活,而行为艺术终究是一种观念艺术,并且,两者是不同时代和文化背景的产物,因而是似又不似的关系。将“魏晋风度”和行为艺术加以深层的比照,对于此两种文化现象,对于生活和艺术之间关系的认识和实践,都不无意义。  相似文献   

3.
重新审视“十七年”的女性文学创作,它继承五四新文学传统,但侧重于社会政治启蒙的女性解放道路。本文尝试从女性自身的生命困境、女性家庭的生活质量、“母爱”的尴尬境遇三个方面对本时期女性文学创作进行研究,挖掘其内在的规律。  相似文献   

4.
《子夜歌》是吴歌中非常著名的一首组诗。全诗以女性为抒情主体,以“内心独白”的体式,将相爱—情变—离弃的爱情悲剧过程隐蔽交织其中,完整而婉曲地展示了女主人公爱情的心路历程,把女性的精神世界和内心情怀,拓展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所展现出的主宰自我命运的女性主体意识,虽原生于魏晋文人的女性意识,又超越了魏晋文人的女性意识,而带有女性思想解放的思想特质;其质实与空灵相生的抒情,质直与婉约并存的语言,质朴与婉曲交织的风格,成为南朝民歌的艺术典范,从而对此后的南朝民歌以及宫体诗的形成都产生了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5.
贞观史臣对《述志赋》的“有意误读”,将萧皇后以完美的德行定格于史册,体现了在特定的撰史意图和历史情境影响下,历史书写所具有的弹性。通过对萧皇后的人生经历和性格特征的尽可能还原,可知该赋实际上撰写于隋炀帝即位初期,她借此赋表达了一种积极进取、期于有为的心情。宋元以降,萧皇后行为和性格中的瑕疵在妇德规范日趋严格的历史过程中被发现和放大,其人格范式和传世名篇《述志赋》均被后世闺秀们“自觉忽略”,反映了中国女性经世权限的收缩和独立精神的萎顿。  相似文献   

6.
魏晋玄学是魏晋时期的一种哲学思潮。魏晋玄学提出,人的活动与人类社会活动应当顺应人的自然本性。这一理论倾向正好与传统的道家养生思想合拍,从而形成了魏晋时期的“玄学养生”。魏晋玄学养生经历了“正始玄学”、“竹林玄学”、“西晋玄学”、“东晋玄学”四个阶段,各阶段的代表人物分别为王弼、嵇康、郭象、张湛。魏晋玄学养生的核心理论是重视人的精神修养,推崇静之道。这与玄学所主张的“以无为本”,鼓吹虚无寂静、动中求静,企图在纷乱的社会中明哲保身的整个思想体系是相一致的。此外,他们对养生学中的关于人的气化理论已有初步涉及,并提出了“返归真”的修炼原则和“性命学说”,这对后世气功养生的发展无疑具有重大的启示和直接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7.
释“啸”     
"啸"是我国古人的一种独特的表情达意方式,在《诗经》和早期的记载中啸者多女性,并与古代的迷信和道教关系密切,于魏晋为盛,是魏晋风度的重要表现之一。  相似文献   

8.
运动塑身是一种健康、时尚的生活方式,成为许多年轻女性塑造完美身材和保持健康状态的理想选择.在消费社会中,年轻女性运动塑身成为身体哲学和运动哲学的热点,重写了女性主义历史中女性主体与客体化身体的古老命题,探询了女性主义典型的路线冲突.在男权社会结构中,女权主义不断要求女性价值的自我实现和身体管制的严格执行,强力批评商业媒体煽动年轻女性的塑身风潮.在运动塑身的过程中,消费主义强调情色女性,关注女性个体如何对待、管制、打造、形塑自己身体,鼓励年轻女性抵抗传统父权,在身体诱惑与父权传统中寻求平衡点.  相似文献   

9.
王安忆的长篇小说《天香》虽然书写的是明朝晚期申绣发展的故事,但是,女性文化品格却是富有现代女性文化气息的建构。首先,“天香园绣”的女子们不是“红楼世界”中的依附人格,是依赖自身劳动来“挣”自己生活的主体型品格,其次,作者在塑造女性文化品格时,一反传统的“清高型”方向塑造,而凸显女性“世俗化”的生命面向,而源源不断的生命活力就来自种种民间元素的“错接”。最后,论文强调,《天香》中的女性现代文化品格是整个文明健康发展的一部分,和男性文化的民间审美浑然一体的。  相似文献   

10.
作为新历史小说的重要一翼,女性新历史小说以女性的生命体验为内在依据,以性别视角为切入点,通过描述女性想象中的历史、女性家族中的历史以及女性传记中的历史,将既往被排斥在历史阐释之外的并始终被传统的历史所遮蔽压抑的女性生存经历与遭际命运写进历史,从而说明了真正的历史“应该”和“怎样”,为我们构筑了一道奇异的“历史风景线”。  相似文献   

11.
魏晋时期“人物品藻”之风及玄学盛行 ,在此二者的互动下产生了魏晋时期特有的审美风尚———魏晋风度。王羲之《兰亭序》最具体地反映了晋人“哲学的美” ,是魏晋风度的审美典范。王羲之书风对后世书法的影响有时表现为后人对他的艺术精神的把握与宏扬 ,有时则表现为后人对他的技法的临摹学习 ,前者的影响是积极的 ,后者的影响却是消极的  相似文献   

12.
梅州客家狮舞是民俗体育文化生发传衍的缩影。客家狮舞的文化生成包含“外缘”与“内演” 两个方面。“外缘”包括:(1)客家狮舞是对汉、魏晋、唐宋以来形成的贵族狮舞传统的承续;(2)作为客家狮舞根基的武术由外而内汇成;(3)佛教民俗化以“大头和尚”“西游故事”等凸显狮舞的客家特征。“内演”是指基于客家聚居地的封闭性,狮舞文化在多元因素融合中演化定型,表现为武舞融合、喜悲兼具的仪式表达和艺术化的现代转型。客家狮舞植根客家民俗生活,作为“流动神祗”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秩序的象征和地方治理的中间媒介。唯有客观理解民俗体育形成的历史过程与机制,才能深刻认识民俗体育个性之必然,继而探寻不同族群以民俗体育为媒介的和平共存之道。  相似文献   

13.
在文学巨匠莫泊桑、鲁迅的笔下有两位女性形象——“克拉丽丝”与“杨二嫂”。她们常被人们简单地冠以“小市民”的形象,莫名背上种种“坏名声”,却少有人从男性作家本位的角度去重新审视她们。为此纵观两位“大家”身边具有影响力的女性,从“叙述视角”与作家“生活体验”等来分析她们对“克拉丽丝”、“杨二嫂”形象定位的影响,进一步理解这二位活跃在教材中,挣扎在社会最底层的女性形象,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更充分地研究文本。  相似文献   

14.
朱璟 《美育学刊》2021,(4):61-68
关于中国艺术的生命精神,研究者们已多有关注与探讨,但对于与此密切相关的中国艺术对生命的尊养之功,却少有系统的论述。其实,中国文化传统中一直有以艺术来养护生命的思想观念与生活理念,即“游艺尊生”的价值观。先秦儒道二家在道的本体层面思考艺术与宇宙自然、人类生命的同根共生,其论说构成了“游艺尊生”的思想渊源。两汉魏晋以后,随着文士们对自我生命体验的关注,他们越来越重视现实生活中身心状态的自得自足,类似表述构成了“游艺尊生”的主要话语。及至明代,随着参与养生的文人群体的扩大与养生需求的增加,高濂完成了把艺术物事融入养生专书的创举,标志着“游艺尊生”思想及内容建构的明确成型。  相似文献   

15.
《世说新语》为我们展示了魏晋时期一群独树一帜的女性群体。她们不仅有临危不惧、相夫教子、耿直刚正的德行,而且受时代风尚的影响,又具备智慧贤能、审时度势、识鉴人物、析理断物的能力和思辨敏捷、言辞辩给的才情。可以说,魏晋时期人的觉醒,催发了女性自我意识的萌芽。  相似文献   

16.
在《红楼梦》中 ,沉睡了几千年的女性主体意识觉醒了。首先是女性自身的“人”的意识的觉醒 ;其次是女性的自由平等权利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 ,女性审美意识也开始突破封建的“妇容”观 ,蕴涵着男女平等的可能 ;崭新的爱情婚姻观念大胆突出自由选择与“先情后性”的立场 ,冲决着传统的两性伦理秩序 ,饱含着女性自由发展的向往。  相似文献   

17.
李洱的长篇小说《应物兄》真实地反映了当代中国三代女性精英知识分子的女性形象,女性精英知识分子的性格与命运映照当代社会中女性生活的多样形态。《应物兄》中有三类典型的女性形象:被规训与物化的女性、反抗男权的叛逆女性和圣洁而苍白的“理想”女性。从女性主义批评理论阐释,可以发掘隐藏于社会中的父权结构与男权意识,揭示女性主体意识在当代社会中的发展与重构。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80年代始,中国内地对宋庆龄的研究大多关注其政治角色,而对其女性角色的发掘尚不完整。私人书信文字资料从一个侧面展示了一个更加真实、丰满的传统与现代交织的宋庆龄。青少年时期,中西文化交融的生活教育环境使宋庆龄初步形成了中西融合的独立女性形象。孙中山去世后,宋庆龄带着对理想的坚持,怀着对生活、自由和幸福追求的执著,在理想的道路上独行,诠释了中西文化交融下的"现代"女子对革命理想与传统生活的态度。从这个意义上讲,她的生活历程不仅诠释了20世纪中国女性自我解放的路径,也成为中国女性追求现代生活方式的典范。  相似文献   

19.
魏晋南北朝游仙诗的叙述,基本符合“出发———历程———回归”这一母题模式。作为游仙主体的“历程”部分,除了叙述游仙环境,游仙诗中“仙人”这一角色在“我”的游仙历程中的地位逐渐弱化,这是魏晋文人个人意识逐渐觉醒的表现,也是宗教中对仙人形象不断完善使之逐渐人间化的表现,更是魏晋时期诗体流变的综合体现。  相似文献   

20.
<世说新语>一书以记载魏晋士人的言行逸事为主.此书对魏晋社会政治、哲学、宗教、文学以及士人之生活风貌、心理状态,莫不有真实记录,堪称"魏晋风度"之生动图画.在<世说新语>中,魏晋风度的表现形式为清谈之风、品题之风、任诞之风,由此可知魏晋风度这一社会时尚对中国人文精神产生了极大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