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田力 《广西教育》2007,(9C):24-24
文学大师巴金说过—— “我们有一个丰富的文学宝库,那就是多少代作家留下的杰作,它们教育我们,鼓励我们,要我们变得更好、更纯洁、更善良,对别人更有用。文学的目的就是要人变得更好。”  相似文献   

2.
文学就是人学。文学创作与阅读的终极目标应是提升人的智慧、丰富人的思想、完善人的品格。巴金说:“我们有一个丰富的文学宝库,那就是多少代作家留下的杰作,它们教育我们,鼓励我们,要我们变得更好、更纯洁、更善良,对别人更有用。文学的目的就是要人变得更好。”如何进行文学阅读,作为教师如何开展阅读教学才能使学生的心灵更纯洁、感情更丰富更健康、精神境界更高尚呢?  相似文献   

3.
巴金先生曾说":我们有一个丰富的文学宝库,那就是多少代作家留下的杰作,它们教育我们,鼓励我们,要我们变得更好,更纯洁,更善良,对别人更有用。文学的目的就是要人变得更好。"由此可见,欣赏文学作品,在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起着深远的作  相似文献   

4.
文学名著是人类文化的精华。巴金曾说:“我们有一个丰富的文学宝库,那就是多少代作家留下的杰作,他们教育我们,鼓励我们,要我们变得更好、更纯洁、更善良、对别人更有用。”古今中外的许多文学名著,凝结着先贤的思想和情感,更积淀着民族的文化和智慧。阅读名著,如同与大师携手,可以增长见识,启迪智慧,提高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  相似文献   

5.
巴金曾说:“我们有一个丰富的文学宝库,那就是多少代作家留下的杰作,他们教育我们,鼓励我们,要我们变得更好、更纯洁、更善良、对别人更有用。”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学校工作的经验使我深信:学校教育的缺点之一,就是没有那种占据学生全部理智和心灵的真正阅读。没有这样的阅读,学生就没有学习的愿望.他们的精神世界就会变得狭窄和贫乏。”由此可见,走进经典著作是滋养学生心灵的良方。  相似文献   

6.
巴金曾说:“我们有一个丰富的文学宝库,那就是多少代作家留下的杰作,他们教育我们,鼓励我们,要我们变得更好、更纯洁、更善良、对别人更有用。”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学校工作的经验使我深信:学校教育的缺点之一,就是没有那种占据学生全部理智和心灵的真正阅读。没有这样的阅读,学生就没有学习的愿望.他们的精神世界就会变得狭窄和贫乏。”由此可见,走进经典著作是滋养学生心灵的良方。  相似文献   

7.
文学大师巴金爷爷,曾给一位叫苗苗的小女孩写过一段话:“我们有一个丰富的文学宝库,那就是多少代作家留下的杰, 教们,鼓励我们,让我们变得更好、更纯洁、更善良。”今天, 让我们随着老师的笔墨,一起走进这个美丽的世界吧!  相似文献   

8.
世纪老人、文学大师巴金说过这样一段话——"我们有一个丰富的文学宝库,那就是多少代作家留下的杰作,它们教育我们,鼓励我们,要我们变得更好,更纯洁,更善良,对别人更有用。文学的目的就是要人变得更好。"说得多么好啊!我们要说的话——杰作(名著)的意义,读文学名著的目的,以及怎样去读……都在里面了。但要真正懂得它,却要根本改变我们固有的文学观念、读书的目的、阅读方式,以至我们的思  相似文献   

9.
我爱读书,常常情不自禁地凝神遐思;我更爱读着书的学生,他们专注的眼神,分明是对真善美的无限渴望。文学大师巴金说:"我们有一个丰富的文学宝库,那就是多少代作家留下的杰作,它们教育我们,鼓励我们,要我们变得更好,更纯洁,更善良,对别人更有用,文学的目的就是要人变得更好。"且歌且行,我珍惜这份师生共读的书香情缘;且歌且行,我理性地带领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向青草更深处漫溯"。  相似文献   

10.
楚云 《师道》2007,(9):22-23
巴金说:"我们有一个丰富的文学宝库,那就是多少代作家留下的杰作。它们教育我们,鼓励我们,要我们变得更好、更纯洁、更善良,对别人更有用。"然而,我在对106名初二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情况调查时却发现:喜欢并经常阅读中外文学名著的学生仅有12.8%(其中又有近1/3的学生采取的是分散时间、分散章节的阅读法)。  相似文献   

11.
作为语文老师,常常为自己所教科目而自豪。是的,在所有学科中,有哪一科能比得上语文丰富多彩?语文教师,有可能成为这样一种人:他博览群书,学识广博;他胸襟开阔,精神强健;他兴趣广泛,热爱生活。作为语文老师,常常困扰不堪,语文教育的目的是什么?也许文学大师巴金的一段话会让我们恍然大悟:“我们有一个丰富的文学宝库,那就是多少代作家留下的杰作,它们教育我们,鼓励我们,要我们变得更好,更纯洁,更善良,对别人更有用。文学的目的就是要人变得更好。”是的,语文教育的目就是要唤醒我们、引领我们、提升我们,让我们及我们的世界变得更加完善、更加美好。在每一届高一学生的入学伊始,我都要先讲三篇文章:诗歌《寻隐者不遇》、文言文《桃花源记》、散文《读〈伊索寓言〉》,这些文本,有的来自初中,有的来自课外,学生初则诧异,学后恍然。笔者一直认为,这些文本应该是我们每一个高中生的入门课,事实上,也许应该成为每一个中国人的人生必修课。  相似文献   

12.
"我们有一个丰富的文学宝库,那就是历代先人留下的一篇篇传世之作.它们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滋润着我们的心灵,要我们变得更纯洁、更高尚、更善良.文学的目的就是要人变得更好."我觉得巴金这段话说得非常朴素,也非常深刻,因为他的人格和学养给了渴望的我一种精神上的向往,至今我都非常欣赏巴金先生的这段话.实际上,我们语文教育的目的、甚至整个教育的目的、包括现代化的目的也一样,就是使人类社会变得更加美好.  相似文献   

13.
<正>巴金说:"我们有一个丰富的文学宝库,那就是多少代作家留下的杰作。它们教育我们,鼓励我们,要我们变得更好、更纯洁、更善良,对别人更有用。"这说的正是阅读的重要意义。阅读丰富着我们的心灵,滋养着我们的精神成长,它对发展中的小学生尤其重要。但是,令我们尴尬的是,很多小学生对阅读并不能保持长久的热情,只把它当作一项沉重的作业,基本达不到我们预期的目标。如何进行持之以恒的阅读活动呢?在实践中我们发现,绘本是促进  相似文献   

14.
巴金先生有一段话:"我们有一个丰富的文学宝库,那就是多少代作家留下的杰作,它们教育我们,鼓励我们,要我们变得更好、更纯洁、更善良,对别人更有用."话语虽朴素,却深刻.一个人,静坐小屋中,打开这个宝库,我们就可以冲破时空的界限,与百年之远,万仞之遥的大师巨匠进行精神的对话,心灵的交流.在这里,有对社会的深切关注、对人生的深邃思考、对理想的热情呼唤、对黑暗的勇敢揭露,亦有对不幸的悲悯情怀……于是,就在这同悲同乐同愤同怒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自己在不知不觉中变了,心灵简单纯净了,思想却又复杂深刻了.  相似文献   

15.
巴金说过:“我们有一个丰富的文学宝库,那就是多少代作家留下的杰作。它们教育我们,鼓励我们,要我们变得更好、更纯洁、更善良,对别人更有用。”《语文课程标准》对课外阅读也明确提出了目标: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对七到九年级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根据…  相似文献   

16.
阅读,可以让我们每一个学生变得更好、更纯洁、更善良,对别人更有用,也实现了阅读的终极价值。我们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健康阅读,实用阅读,广泛阅读,从而激起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努力扩大阅读视野,学会正确、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读好书,读整本书,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文化品位,也就会大大的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  相似文献   

17.
“人应该变得善良些,纯洁些,对别人有用些”。这是巴金先生从肺腑深处发出的呼声,也是他始终如一的探索目标。他说,“我想来想去的只是一个问题:怎样生活得更好,或者怎样做一个更好的人,怎样对国家、对社会、对人民有贡献”。一九八○年,为了办理我所在的工作单位——南京师范学院附属中学七十九周年校庆,我曾有幸几次访问过巴金先生,并且和他有过一些书信往来,因此对他的为人略有一点直接的了解。  相似文献   

18.
董超  康延 《现代语文》2004,(7):13-13
“原来一把攥的是祁连山,两年后纹路一拐就走势如白云山,你的命运能不跟着跑吗?”其实不然,命运决定于自己手中,我们是命运的主宰,而不是命运的跟随。我们“不低估命运的力量,也不高估命运的价值。”失败时,不去抱怨命运的坎坷与不公;成功时,也不用感谢命运的平坦与恩赐。命运,是我们意志中的一种特有的迷惑“命运多舛,是说它无常,也是说机遇丛生。面对万变,终须留守你的一些不变,这就是正直,善良,热情。”是的,一个人确实有很多命运。即使我们选择了布满荆棘与不平的道路,只要有正直的花、善良的叶、热情的根点缀着,我们也活得洒脱。  相似文献   

19.
1.联系实际语境,理解“乞求”等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朗读课文,并在朗读领悟课文的过程中,体会和感知小珊迪纯洁善良、诚实守信的品质,初步感知他饱受饥寒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中文自修》2005,(12):16-18
茅盾有自己的文学信仰,那就是文学要“反映人生并指导人生”,从20年代的《蚀》、《卖豆腐的哨子》到30年代的《子夜》《林家铺子》再到40年代的《腐蚀》《霜叶红似二月花》《风景谈》,茅盾以他丰富的创作实践着“为人生”的文学主张,绘制了一幅幅多彩的时代人生画卷。走进这些作品,走进作品中的人物,我们似乎仍能感受到那风雨飘摇年代的动荡不安,各色人物的苦闷和挣扎,以至最终摆脱困境,走向新生。[编者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